2021年2月25日,理想汽車(NASDAQ:LI,下稱“理想汽車 ”或“公司”)釋出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2020年第四季度及2020年未經審計財務報告。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交付了14,464輛理想ONE,環比增長67.0%,創下季度交付量新高。2020年全年交付量為32,624輛。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在41個城市擁有52家零售中心;售後維修中心及授權鈑噴中心114家,覆蓋83個城市。2020年第四季度汽車銷售收入為40.6億元人民幣(6.219億美元),較上一季度24.6億元人民幣增長64.6%
財報釋出後,理想汽車創始人、CEO李想,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技術長王凱,首席財務官李鐵等高管出席了隨後舉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解讀財報要點並回答分析師提問。
【一線丨理想汽車去年第四季度營收41.5億元 環比增長65.2%】
以下為財報電話會議實錄:
高盛分析師:第1個問題有關於一季度的指引,一季度的交付量環比是下降的,而且剛剛過去的1月份的銷售量也有所下跌,請問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上海2023年起不再發放插電混合動力車牌照,對公司業務有何影響?
沈亞楠:首先我不認為季度環比銷量的略微下跌,意味著我們的業務遇到了瓶頸,我們的單款車的在一季度的銷量交付量已經突破了5000輛,這說明理想one是一個非常具有競爭力的車型,在2021年的1月份,我們的交付量是5379輛,12月的交付量為6126輛,兩個月份的平均交付量為5753輛,這與我們之前所做的預期是基本一致的,由於今年春節以及即將到來的元宵節的影響,我們的銷量會出現一些季節性的波動,以及在中國北部地區的疫情影響,我們對一季度的銷量還是持有一個比較保守的預計。但是我們非常有信心,隨著我們線下零售店的擴張,以及疫情得到進一步的控制,我們的銷量還是整體向好的.
上海市出臺這個政策實際上是在我們的預期之內,甚至實行時間比我們預計的還要更晚一些,我們認為這個政策的細節以及它的具體的實施會在未來的兩年之內還會有一些變動,我們會持續保持關注的。由於該政策的實行將會造成在2023年之前有更多的人會選擇購買EV,PHEV和EREV的車型,因此2022年我們可能會看到銷量出現增長。
上海雖然實行了這個政策,但是上海在2020年的整體交付量上佔比是非常小的,因此這個政策的影響範圍也是比較小,目前國內沒有牌照限制的城市,將在2022年之前達到累計交付量的55%,我們也會繼續加強對BEV(純電動)平臺以及BEV車型的研發,該款車型將會在2023年上線。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2021年的理想線下商店的增長指引是怎樣的?單店的銷量是否能夠維持經營效率?第2個問題是目前有百度,蘋果,小米等科技巨頭都在進軍電動車的市場,那麼這是否會對電動車和無人駕駛領域產生結構性的顛覆影響?
沈亞楠:我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的戰略週期,也就是在將來我們會上線更多款式的汽車,因此我們並不會將單店百輛車銷售效率作為唯一的目標,我們會把銷售效率維持在一個比較健康的水平,今年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擴張零售店上面,為2022年後更多車型的上市做準備。
李想:我認為任何一個新的科技企業想要進入智慧車的領域,從組建團隊、市場調查、到立項,到實驗到生產的工廠製造,再到交付市場。比較理性的來講要出一個好的產品,真的需要三年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到造車新勢力,那些快速出車的企業到最後都夭折了,這是因為他們快速推出的車型一般都沒有什麼競爭力。後面都是很耐心的在做車並且推出了好的產品。加上研發時間和至少需要一年的市場驗證,基本上4年時間過去了,大家可以想象4年以後理想汽車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第一從銷量和使用者規模上而言,到2024年結束,我們預計會有一年大幾十萬輛的交付,可能有一個非常大的使用者規模和品牌的積累。
第二, 基礎設施方面到2024年我們會有上千家的服務網點,為客戶提供服務,我們也會有自己的工廠以及供應鏈能給突破百萬輛打造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到2024年是我們第二個重要的戰略週期,我們會有很多產品,完成從15萬到50萬的一個完整的覆蓋,向使用者提供一個全面的服務,產品和技術都會非常成熟。我們非常歡迎這些科技企業進入行業,但是時間其實是對我們來說更有利的,當新科技企業完成從0~1的階段時,我們理想汽車已經從已經進入了從1~10的高速增長階段,這是我們的基本的觀點。
UBS分析師:我的第一個問題有關於純電動的技術路線,李想上市以來已經加快純電動的研發,然後著重於高壓和快充,現在有有Whale和Shark兩個品牌,能否多分享技術細節和時間表?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毛利率和和經營利潤率2021年的目標,因為目前感覺利潤率挺高,2021年是否戰略性選擇低一點的利潤率,選擇高一點的市場份額,在價和量的平衡之中,如何思考利潤率的目標?
李想:之所以使用高壓平臺是想提高整個的充電效率,充電速度和充電體驗,我們在建立之初就一直在研究快充,無論是國家整個法規的釋出還是技術,都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所以我們也加快純電動研發的速度。
在整個高壓純電的平臺上,最核心的是4個方面的技術,第一個是電池的充電倍率,要達到4C,4C以上,維持電池的壽命和電池的穩定性,安全性要做得非常好,所以這方面其實雖然我們會使用供應商的產品,但是我們也會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發,因為這個和以往的電池的需求和安全性要求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是整個電驅動系統,整個電機的裝置和電機的效率都會變得不一樣。第3個是熱管理系統,儘可能的讓整個充電速度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給一個電池散熱變成了一個最大的挑戰,或者在零下20度到零下25度這種超低溫的環境下,二氧化碳熱泵空調系統都是我們技術研發的根本。最後非常重要的是高功率的充電網路,要達到500安,400千瓦這樣的充電網路,包含充電裝置都是我們自己來進行研發的。使使用者能實現10~15分鐘充滿80%的體驗,同時商業效率非常高,除了國家會有公共的充電設施以外,我們也會投資去建立大量的充電設施,這是技術的部分。
從釋出時間上而言,從2020年開始,理想汽車每年至少會發布兩款新的產品,並且會在2023年向使用者交付充電系列的產品,這是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同時理想的價格的覆蓋也會非常的廣泛,接下來我們會覆蓋從15萬到50萬的價格。同時面向未來,我們最核心的一個動力和任務就是能夠有效的替代燃油車,我們的高壓充電技術,兩個平臺的產品都會豐富起來,去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從燃油車轉化為電動車,這是我們大概的規劃。
李鐵:2020年的全年毛利率大概維持在16%左右,2021一年毛利率預計是在19%~20%之間,主要原因是交付量的增長,我們並不會給利潤率的任何指引,因為我們會在研發方面以及線上下銷售網路的擴充套件方面會投入的更多,因此我們不會給這方面的指引。
瑞士信貸分析師:我的第一個問題有關於智慧車,想問一下管理層在智慧車這方面今年有怎樣的計劃或者里程碑?怎麼證明理想的汽車可以超過特斯拉或者是蔚來這樣的公司?第二個問題,線下開店之前的指引是120家,現在有沒有變化?這跟去年相比是翻倍了,那是否說明今年的銷量也會翻倍呢?
王凱:2021年我們會投入很多的資金,研發方面我們會開發出自己全新的基礎架構,包含自動駕駛,計算以及執行系統。這個產品將會在2022年上市。我們的業內同行會提供給消費者一些相似或者是不同的新特性,這一點是肯定的。那麼從工程的角度來講,我們會再一次擴充研發團隊,這也是我們建立上海研發中心的原因,所以在競爭方面我們非常自信,我們能夠取得效率上的勝利。那麼隨著我們在研發方面的不斷加強,自動駕駛等新的科技,將會很快的面世。
沈亞楠:我們的擴張計劃已經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現在理想汽車已經被使用者越來越熟知,所以我們也相應改變了我們的品牌計劃,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在全國100個城市開設200家理想線下銷售店,這是一個非常雄心勃勃的計劃,我們不斷擴張的銷售網路當然會引領交付量的增長,同時也會強化我們的品牌形象,這一切的目標就是為我們在2022年上線新的車型做準備。
CICC分析師:我的第一個問題有關於海外的戰略,第二個問題有關於電池的路線,我們看到我們有競爭對手已經開始在挪威交車或者是進軍歐洲的市場,之前管理層提過海外市場並不是現在的戰略重點,那麼目前來說管理層的態度是否有所轉變?是否考慮過用鐵鋰而不是三元電池?全年的銷量指引?
沈亞楠:我們的EREV車型平臺並沒有計劃使用鐵鋰電池。這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目前市場上的鐵鋰電池並不能滿足EREV車型的效能需求,這是因為EREV的效能需求跟其他的車型是不一樣的,第二,鐵鋰電池對於EREV來說的價效比並不是很高,但是如果是BEV車型的話,兩款電池都有計劃採用。
李鐵:我認為現在給一個全年的指引還為時過早,我們希望能儘早達成每月交付1萬到1.2萬輛車的目標。
分析師:我的第一個問題關於上海研發中心的2000名員工,這個時間計劃是怎樣的?他們在不同方向上的分佈比例是怎樣的?第二個問題是研發費,去年逐個季度的研發費是在不斷增長的。但是因為交付量的增長更快,所以我們看到季度的研發費用被攤薄了。如何看待未來一兩年的到5年內的研發費的規模以及研發費率的資料?
王凱:上海的研發中心主要的目標是研發出更多的車型以及進行一些更先進的研發活動,那麼總共來說現在有300名的工程師,到今年年底,我們計劃把這個隊伍擴充成600人。
李鐵:今年的研發費用大概會達到30億人民幣,我們會在自動駕駛以及新車型方面加大投入,在三年後,研發費用將會增長到10億美元,其中超過一半會用於研究自動駕駛技術。
via 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