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之後,豬成了美國槍支案件的凶手
我們經常開玩笑地說: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句話具體指向什麼事物視情況而異,不過它今天所代表的,是關於豬與電子遊戲對美國社會的“傷害”的。
把現實的悲劇變成了笑話
當地時間8月3日至4日期間,一名來自達拉斯郊區的21歲男子,驅車前往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市的一家購物中心開槍襲擊平民。事件共造成了至少20人死亡,數十人受傷。隨後男子被趕來的警方逮捕,執法官員稱,該男子不久前才在網路上發表過種族主義宣言,並提到了關於移民破壞美國“白人文化”的言論,預計本次事件是又一次因種族主義而引發的暴力行為。
就在這次襲擊不久後,另一名攜帶著步槍的男子襲擊了俄亥俄州代頓市夜總會。雖然警方在一分鐘內就迅速並將其制服,但該男子仍然造成了至少9人死亡,26人受傷的嚴重後果。短短不到24個小時之內,幾十條無辜的生命就此毫無理由地消失。
然而面對著這種嚴肅的慘劇,美國政界事後的反應卻(一如既往地)有點詭異。就跟我們時不時從各個媒體渠道所聽到的類似新聞一樣,事發後不少美國政治人物再次將這種事件的起因歸咎電子遊戲上面。
就在面對這種事件時,政客的反應也依然沒什麼邏輯
事發後不久,德克薩斯州副州長丹·帕特里克與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共和黨人凱文·麥卡錫各自在FOX電視臺表示,這類槍擊案件都是因為電子遊戲所致的,因為年輕人能夠通過遊戲學會殺戮。次日,美國總統川普也發表講話,除了與上述兩位自己政界上的盟友類似的言論外,他還認為網際網路與社交網路也必須對此負責。
過去因為全世界玩遊戲的人實在是太多,在出現這類事件的凶手確實偶爾能因為他們玩過遊戲而給政客們製造出藉口。然而事實上,截稿之前執法官員都沒能找到多少能將電子遊戲與這兩起事件的凶手聯絡起來的細節。
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沉迷遊戲,也找不到關於兩個人通過遊戲學習殺人行為的可能性。唯一沾邊的只有在德州凶手的宣言裡提到了《使命召喚》,然而那段話卻是寫著不要去學遊戲裡那種超級士兵行為,應當把缺乏安保系統的設施當成攻擊目標。
更讓政客們尷尬的是,凶手其實恰恰可能就是川普的“粉絲”。
就在今年7月,川普政府才剛剛加大了對移民人口施加的壓力
有人指出在過去一年裡,這位美國總統在個人推特上發表了上千條煽動對移民人口的仇恨與種族主義的言論。而發動襲擊的槍手在社交平臺上也是個對於非白人種族有著極端看法的人士。目前的證據表明他對於驅除移民的念頭便是本次作案的主要動機,作案前的宣言內容也有著不少引用自川普發言的痕跡。
在此之後,且不提與遊戲行業有關的人與過去一樣站出來為自己申訴,輿論主流也多站到了反對這種將責任扣到電子遊戲頭上的行為。就像其中一種說法那樣:全球各地都在玩電子遊戲,像日本與英國的遊戲普及率絲毫不亞於美國,但為何唯獨美國人會因此喪命於槍下?
當然,除了政客之外,諸如軍火商與槍械店老闆,或是部份自稱所謂自由主義者倒是相當支援“槍不會殺人”的言論。然而可能是這次煽動電子遊戲是暴力行為主要成因的說法不太適用,所以在一片混亂的爭議中就出現了新的言論。
就和過去政客們使用音樂、漫畫或是其它文化產物都曾經給槍支慘案背過鍋一樣,續電子遊戲之後另一個替罪者出現了——在美國到處亂跑的野豬。
既然是爭議性話題,每次涉及到槍支案件發生時自然會出現許多聲音,其中最多的仍然是民眾認為“社會不需要那麼多武器”。然而面對這種對於槍支管控的呼籲,其中一位推特使用者卻反駁——
“對於住在美國鄉村的人來說(有自動武器)是應當的,否則我的孩子在院子裡玩耍時,我要怎麼在幾分鐘內消滅威脅他們生命的30~50頭野豬呢?”
迷惑發言(在被狂噴了一頓後他還真把頭像改成野豬了)
對,你沒聽錯。有人覺得在美國農村生活,要時刻面對著至少30頭野豬的突然襲擊。所以他們需要槍、需要隨時能從口袋裡掏出自動武器,以便自己孩子們被豬拱了之前將其射殺——這裡還不提究竟要怎麼朝著豬群掃射而不會誤傷孩子。
當然,這只是個不知道神智是否正常的人發出的詭異言論,倒不是哪位政客的官方宣告。但它仍然立刻就成為了熱門話題被傳播到了整個歐美社交網路上,無數人蔘與到了對這個愚蠢言論的嘲諷中,在短短24小時裡就讓全美后院都塞滿了30~50頭豬。
這件事之所以可笑,倒不是因為這位父親居然會在腦海裡演練對著身陷豬群裡的孩子開槍掃射。而是就連美國人也對於在面對槍支問題時,這種為了推卸責任亂找理由的行為已經司空見慣,逐漸開始覺得說不定哪天沒法拿電子遊戲做藉口了,政客們真的會開始譴責野豬。
囧維克:我的狗被豬給拱了!
槍支在美國往往沒有被視為一種“問題”,而更像是被渲染成了(不太能被我們理解的)“文化”。因隨著資訊傳播高速發展而出現的槍支管控爭議,其實是在近代才比較常見的,在更早的時期,美國人對於槍支販賣可完全是肆無忌憚的。
美國(槍)夢
自從1791年簽署通過的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將公民持有及攜帶槍械武器列為不可侵犯的基本權利後,槍支在美國就徹底紮下了根基,在多年來形成了一個伴隨著整個社會成長起來的文化符號。同時也催生起了一個足以撼動全國經濟命脈的利益網路。
我們可以將上世紀的西部拓荒運動視為槍支文化誕生的溫床。蠻荒邊疆時刻伴隨左右的威脅,以及拓荒運動本身就帶有的侵略性,內外雙層的需求下使得當時的西進人士對於隨身武器有著極高的依賴性。
我們沒法考察在當時,那些槍械製造與販賣者們是否就已經有意識地進行傳播了,但在這種環境需求下隨之而來的確實是各種圍繞槍支而生的“傳奇”故事。就連我們也對那個在報紙、流言與文學作品裡被描繪成暴力橫行、快意恩仇的“美式江湖”並不陌生。
西部時代對於槍支崇拜的推廣功不可沒
完美展現了西部時代風貌的《荒野大鏢客救贖2》裡,這種對槍支的崇拜與依賴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而裡頭那些帶著廣告性質的商品目錄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隨著二戰結束時的民間槍支管控開始,與武器相關的廣告就變得更加重要。
由於當時為了應對大批軍人返鄉,美國終於開始對槍械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在沒有網際網路或是別的便利服務的年代,為了向這些有力氣沒處使的退伍士兵推廣新槍,各種千奇百怪、甚至可以說帶有一定藝術觀賞性的槍支廣告隨之誕生。
這其中有把野獸妖魔化的,也能看到煽動種族仇恨、要隨時備槍防止有色人種迫害的。就連“讓孩子們在起跑線上向競爭對手開火”或是“聖誕節全家人人都有槍射”等現在看起來極為瘋狂的神經病廣告都很常見。
這種廣告放現在只能說“腦子有病”
直到今天,軍火商人們也仍然執著地想要給每個年齡層的孩子都配上一把槍。不開玩笑,他們甚至還推出了名為“Crickett”的品牌系列,專門打造各種.22口徑步槍販賣給10歲以下的未成年兒童。
而就在2013年有人購買了一把該品牌的步槍送給自己5歲的兒子,然後男孩在某天家長不在的時候,用其射殺了自己兩歲的妹妹。
不清楚是否因為這次事件看到了商機,Crickett的各種“兒童步槍”清單裡毅然出現了粉紅塗裝的版本。以期將使用者擴充套件到喜歡可愛事物的小女孩身上——我個人理解這意思大概是你哥哥隨時可能開槍殺你,你要學會先把他給崩了......
政客、商人和其他因為利益關係而需要槍支大規模普及的人,在多年來一直以漂亮的口號為其做著正面的宣傳。捍衛持槍權利的人們選擇性地忽略了槍支在商業上的成就,而是專注於用個人自由權利,維護正義的手段,守護家人鄰里的衛士等等美好形象包裝這些殺戮工具。
甚至還有人帶著孩子拍攝各種槍支評測節目的
如果你還記得的話,其實不少遊戲裡都曾經出現過對槍支文化的嘲諷。許多涉及到談論武器的橋段裡,經常會說出類似“這就是美國,對吧?”之類的臺詞。近年來美國社會各界也有不少反對槍支氾濫所推行的各種活動,比如之前不少媒體曾報導出現在美國街頭的“共享M16”。
2018年,Steam上出現過一款嘲諷槍支文化的VR遊戲《The American Dream》(美國夢...)。它針對美國軍火商廣告經常出現的“槍支走進千萬家”口號,讓玩家體驗了在日常起居中24小時都拿著槍的生活——用槍開易拉罐、用槍炒菜、甚至對著自己孩子屁股開槍來換尿布。
然而,即便全美各界以反對聲為主,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商、面對著每年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以資本為運轉核心的美國是不可能隨便放棄這麼大產業的。
一家老小槍不離手,多麼幸福美滿啊)
但是在面對因為氾濫的槍支、漏洞百出的管理制度、以及燒得越來越旺的種族仇恨環境所爆發的一系列凶殺案後,政客們確實不得不去處理作為作案工具的槍支所面臨的爭議了。
美國一年發生的槍擊案數量眾多,因此政客們在面對輿論聲討時也經常會出現腦子發熱的現象。在去年2月份弗羅裡達州帕克蘭高中槍擊案過後,川普當時曾經發表過不少迷惑言論——既然罪犯有槍,那教師也應該持槍,學校裡頭的槍支儲備不足是校方失職……
最終,在因為這過於離譜的發言被人口誅筆伐後,白宮方面只能趕緊召集了多位遊戲行業高管和知名遊戲評論家,進行了一場沒有對外公開的所謂的遊戲暴力問題圓桌會議。顯然如果一個難題解決不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它。所以在那次會議裡,川普的專家團隊還(去YouTube下載)拼湊了一個專門展現遊戲暴力場景的視訊,並表示最終的討論結果是得出了一切問題都是因為遊戲太暴力所致。
帕克蘭高中槍擊案讓多數民眾再也不相信白宮當局的胡言亂語了
可惜當時的甩鍋效果並不怎麼樣。因為就和在電影院出現槍支事件時,媒體都會表示“別怪電影”的口吻類似,電子遊戲被視為暴力成因也開始不太好使了。
遊戲只是替罪羊裡的“晚輩”
最早被政客們用來推脫責任的事物是什麼已經無法取證。但如果要說流行文化裡第一個被送上審判臺、脖子上掛著所謂“世間一切罪行源頭”的倒黴蛋,應該要數漫畫了。
從上個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系列新生藝術形式出現以來,文化創作逐漸出現了針對不同年齡與口味的使用者的分類。由於這種趨勢而產生的,強調展現各種敏感話題與激進元素的作者,就成了衛道士、或是別有用心之人口誅筆伐的物件了。
在20世紀初,各種描述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的英雄主義文學,以及必定會伴隨著凶殺、暴力與性元素的刑偵犯罪故事頻頻挑戰著主流輿論的底線。在當時,漫畫是“不入流”的低俗趣味,別說給孩子們看了,成年人捧著一本漫畫書都可能被扣上腦子有病的偏見。
雖然從一開始,這些創作者們就立志以成人群體以及社會敏感話題為核心,但他們並不受到大眾的認可與理解。而另一面來講,缺乏分級制度的保護,在將這些帶有對現實世界反思與諷刺內容的作品擺上貨架後,確實無法阻止可能傳播到還不應當去接觸它們的人群裡。
60年代左右因為稽核的嚴格而出現了地下漫畫這類分支
二戰結束後,美國逐漸升溫的犯罪率與圍繞槍支展開的暴力事件,隨著影響力越發強大的媒體而不斷被搬到公眾臺前,真正開始就槍支管控形成了巨大的爭議。為此,在當時已經臭名昭著的漫畫就成為政客們非常便利的甩鍋工具了。
為了應對幾乎一片倒的聲討,出版商自行出臺了一套專門圍繞漫畫內容的分級制度:出版者條例。由漫畫創作者與出版社執行規範內容,銷售渠道針對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做出了分類,各種題材與內容得到了更加具體的型別歸屬。
可惜,這並不能阻止漫畫最終成為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如今人們不太可能相信那些所謂文學作品會導致各種罪惡行為的說辭,然而在民眾自己也缺乏一定鑑別能力的環境下,不少當時所謂權威人士便能隨意渲染漫畫的危害性。心理學家弗雷德裡克·魏特漢撰寫的《誘惑無辜》一書,就曾自行在書中新增了各種莫須有的內容,斷章取義地將漫畫描述成專門教唆人犯罪,沒有任何故事與邏輯的瘋癲創作。
在被傳召到聽證會後,不少出版商的老闆、或是極少數的理智者在50年代曾經試圖為漫畫進行辯護。然而面對整個社會的不理解、以及各路資本家有意的操作,最終使得漫畫在此後多年裡都因被確認為導致人們犯罪的主要因素。產業遭到了巨大打擊,創作者們被管制在一個極為狹隘的空間裡,稍微涉及到哪怕一丁點所謂敏感話題的內容都不允許出現。
這些漫畫的內容往往以嘲諷美國主流文化為樂,被扣上罪名對政客也是一舉多得
這種現象持續到了80年代初,隨著漫畫的口碑慢慢轉變、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革,創作者們才再次涉足到了更加具有深度的領域去探索。而在發現拿漫畫替罪已經失去效果後,再次面對白宮門口討要說法的政客們,這次的目標轉向了當時興起的流行音樂上面。
按道理,音樂甚至比電影這類藝術形式還早出現,所蘊含的產業潛力也不亞於槍支,也不是什麼好惹的。所以在當時,被集中抨擊的具體來說其實是具有一定爭議性的搖滾樂居多。
80年代開始對創作需求的與日俱增讓音樂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立體。用音樂去詮釋與探討關於戰爭、死亡或是性與暴力內容的藝術家們,在當時成為了保守人士們的眼中釘。1985年左右,由於發現自己女兒平時聽的歌曲裡出現了幾句帶有情色意味的歌詞,參議員蒂帕·戈爾女士大發雷霆,表示女兒變壞了都是這些歌曲害的。
後成為副總統夫人的蒂帕本身也是玩音樂的
於是在她的徵集與推動下,組成了由一群政界精英與社會名流組成的團體——“家長音樂資源中心”(Parents Music Resource Center,簡稱PMRC)。他們在成立後很快就列出了一份他們認為不乾淨、推崇墮落與教唆犯罪的歌曲清單:Filthy 15。從麥當娜到AC/DC等藝人全都榜上有名,成為了輿論口中80年代日益少齡化犯罪現象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蒂帕推行的PMRC除了要爭取政績外,可能確實也有起到了規範與分級的功勞。只是在這種將歌曲以好/壞分類的方式,將當時那些流行歌曲推向了有心之人的絞刑架上,起到了相當大的推波助瀾。
如今PMRC雖然不如以前那麼偏激,但也仍然存在並實行著監督。這些因內容具有對年輕人不良影響的歌曲(比如50 Cent這類)都會被貼上“家長指導標識”(Parental Advisory),這玩意兒我國對PMRC一般俗稱“髒標”,並且偶爾也有蔡依林等華語藝人“有幸”被貼上。
當然,玩搖滾的怎麼可能屈服於這種無厘頭式的黑鍋。被列為黃暴傳播者的樂隊歌手們都站出來為自己正名,也有不少研究學者對這種一刀切的做法表示質疑,紛紛反抗PMRC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幾乎與今天電子遊戲的現象如出一轍。
麥奶的Dress You Up也在名單裡XD
如果說西進運動與戰爭時期,推行與宣傳槍支文化還算是環境所致,那麼在社會趨於穩定、資訊發達民眾眼界也逐漸提高後,不作為的槍支管控會直接釀成悲劇已經是無法掩蓋的事實了。所以每個時代,那些仍然需要槍支擁有一個不受控制的環境的人們,就需要一次次地尋找各種替罪羔羊了。
電子遊戲並不是第一個,更不會是最後一個。也許哪天我們真的能見到某任總統痛心疾首地譴責——那些在美國到處亂跑的野豬是一切暴力事件的源頭。
結語
就跟這些曾經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文化形式一樣,專業人士多年來已經廣泛地研究過電子遊戲與暴力行為之間可能存在的直接與間接影響,雖然目前為止確實尚未達成共識,但論證的天平普遍傾向於兩者之間不存在什麼聯絡。
美國心理學會就已經發表過宣告,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有暴力表現的遊戲和實際進行暴力活動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由斯泰森大學心理學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也表示過。不論是暴力電影或遊戲,乃至其他形式的文化媒介,都沒有證據能表明它們會導致在現實中實施嚴重暴力行為。
確實,槍作為一個工業產物本身就具有獨特的美感,背後所產生的歷史文化也值得去探尋。
就和所有的人造產物一樣,槍支本身是無罪的。但就和任何有致命危險性的產物一樣,槍支本來就應該是被嚴格管控的。全世界那麼多喜愛槍的人,唯獨只有管制不力的美國容易出事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而且真到了豬背鍋的那天美國人需要的就不是槍了...
至於電子遊戲,它們就和所有能夠容納不同文化和藝術形式的載體一樣,自然也有著多樣的表現力——這其中包括時不時會出現的暴力場景,或是以其它具有負面情緒的內容去作為敘事手法。但至少我見過的99%以上的遊戲都沒有主動去宣揚仇恨,更不會推崇你主動對無辜者隨意使用暴力。
幾十年來,美國政客們從未拿出過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說法,為毫無作為的槍支管控找到合適理由。而在面對民眾的聲討,專家的證據和輿論壓力下,他們只能不斷尋找可以緩燃眉之急的藉口,將風向轉到其它稍微沾邊的事物上。
我們當然明白,文化產物確實可能給一個人灌輸不好的思想,但它們從來都沒有成為事件主因的證據(除非凶手是拿著CD唱片或遊戲卡帶把人腦袋敲破)。沒有哪個少女會在聽了搖滾後立馬墮落,也不會有什麼精神正常的人會在玩了遊戲後立刻上街開槍殺人。
文化作品不會殺人,愚蠢、冷漠、貪婪與仇恨才是驅使凶手扣動扳機的動力。
作者:藥莢
來源:vgtime
原地址:http://www.vgtime.com/topic/1062429.jhtml
相關文章
- 美國槍擊案後 沃爾瑪不禁售槍支開始下架遊戲遊戲
- 國產單機遊戲之死的真正凶手是誰?遊戲
- 繼華為、中興之後,美國再次把槍口指向浪潮
- 在超越暴雪的道路上,手機遊戲成了中國遊戲人的最後堅持遊戲
- 淺談遊戲中槍械:什麼因素影響射擊遊戲中的槍?遊戲
- 遊戲人在美國遊戲
- 為何北歐國家瑞典成了孕育精品遊戲的熱土?遊戲
-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顯示玩暴力遊戲的孩子更容易使用槍支造成威脅遊戲
- 指哪打哪的遊戲是如何實現的? 揭祕光槍背後的原理遊戲
- 遊戲何時成了一種疾病?遊戲
- 做出中國最好的遊戲之後,這家公司倒閉了遊戲
- Statista:Facebook成了美國人最不信任的公司
- Soap Cutting登頂iOS美國遊戲榜 Carzy Labs 分享小遊戲霸榜之術iOS遊戲
- 美國Appstore遊戲資料分析APP遊戲
- 飛豬:2019年國慶00後出遊人群增長超300%
- 生化奇兵——支離破碎的理想國與遊戲藝術性的思考遊戲
- 美國的 996:「Crunch」所代表的美國遊戲界壓榨工作型態996遊戲
- 三國遊戲的巔峰! 窺探《全面戰爭:三國》的系統設計之美遊戲
- 歐美開發者眼中的三國遊戲遊戲
- 大豬網網頁遊戲平臺網頁遊戲
- 中國的計算機視覺,為什麼成了美國的眼中釘?計算機視覺
- 遊戲主機的輓歌——記在騰訊代理國行switch之後遊戲
- 主視角遊戲下的槍械建模設計(下)遊戲
- 主視角遊戲下的槍械建模設計(上)遊戲
- 疫情之下,美國的“鼓樓遊戲店”如何生存遊戲
- [ThinkPHP]bao遊戲cms豬sdk交易平臺PHP遊戲
- 20年,他把繪本做成了遊戲遊戲
- 盜版獨立遊戲,成了個產業遊戲產業
- “打飛機”怎麼就成了流量遊戲?遊戲
- 賣出1.2億份遊戲背後的美術風格遊戲
- 中國風的克蘇魯魂系遊戲,他們完成了一小步遊戲
- 手槍無人機引起了美國聯邦局的調查無人機
- 為什麼內推成了遊戲人的搖錢樹?遊戲
- 在美國經營個體遊戲商店遊戲
- 走進遊戲中的美術:遊戲美術風格介紹遊戲
- 曾經讓美國遊戲業崩潰的雅達利,現在要出新遊戲遊戲
- 從《Apex Legends》看FPS遊戲手感的塑造(一):槍械篇遊戲
- YouGov:遊戲廣告是吸引美國男孩的最佳渠道Go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