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新冠大流行、烏克蘭戰爭和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正在永續性地重塑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這種轉變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對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深遠影響。
這份題為《大宗商品市場:演變、挑戰與政策》的研究首次對大宗商品市場過去100年的演變以及未來30年的走向進行了全面分析,涵蓋了所有主要商品。報告預測,隨著人口增長放緩和發展中經濟體走向成熟,全球大宗商品總需求的增長可能減速,不過對某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上升。
此外,向清潔能源的轉型可能會充滿挑戰。建設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和生產電動汽車需要特定種類的金屬,未來幾十年對這些金屬的需求可能激增,從而推高價格,給出口國帶來巨大收益。儘管可再生能源在很多國家已經成為成本最低的能源,但化石燃料仍會保持一定吸引力,尤其是在國內儲量豐富的國家。短期內,由於對低碳技術投資不足(僅為所需水平的三分之一),能源產品的供需關係可能仍是需求大於供給,因此價格將繼續保持高位。
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表示:“在過去兩年的重重危機以及當前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場正被重塑。這些變化將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和減貧產生重大影響——它們當中有三分之二是大宗商品出口國。我們的目標應當是使大宗商品市場的轉變在推動發展和促進環境可持續性兩方面都取得良好結果。”
這項研究還對商品市場波動的原因和後果進行了新的分析,提出了一個會令商品出口國感到不安的新發現:商品價格的上漲不能持久地對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髮揮實質作用;但另一方面,商品價格的下跌往往導致增長下滑,而且這種影響會持續數年時間。
世界銀行主管發展政策與夥伴關係的常務副行長馮慧蘭表示:“大宗商品市場的繁榮–蕭條週期會嚴重擾亂髮展中經濟體(尤其是最貧困國家)的各方面進展。現在還有太多國家過於依賴寥寥幾種商品的出口。當前的危機為政府敲響了警鐘,他們必須更加努力,以可持續的方式善待自然資本,促進經濟多元化,降低本國在大宗商品衝擊面前的脆弱性。”
這份研究顯示,大宗商品價格衝擊對商品出口國的影響各不相同。這意味著各國必須根據自身具體情況來設計政策方案。
政策制定者至少可以透過以下三種方式管理大宗商品市場的衝擊:
- 財政、貨幣和監管框架:政府應建立適當的財政框架,利用高商品價格期間獲得的收益建立應急基金以備不時之需。匯率制度要靈活,能與清晰的貨幣政策框架配合起來有效運作。監管機構應採取措施以防止金融風險過度累積,尤其是在資本流入和外幣債務方面。
- 緩和繁榮–蕭條週期影響的措施:政府往往會訴諸補貼或貿易保護措施來減少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商品出口國經常試圖透過在它們之間達成協議來調節供給,緩解市場波動。歷史表明,這些做法通常成本很高而且效果適得其反。更好的方法是採用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機制來降低自身對價格波動風險的暴露。
- 經濟多元化:面對化石燃料需求的長期下降,化石燃料出口國應繼續推動經濟多元化。嚴重依賴農產品出口的低收入國家也需要開展必要改革,促進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另外還可以透過建設人力資本、促進競爭、強化制度和減少扭曲性補貼等措施來配合經濟多元化努力。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