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幾年中,全球食物安全取得了顯著成就,農產品產量增長明顯快於人口增長,居民食物消費量增加,營養不良大幅下降。現階段,中國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新發展階段,中國政府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包括健康中國2030、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富裕等,並做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重要承諾。然而,新時期中國農食系統面臨諸多挑戰。因此,中國農食系統亟需向營養健康、綠色低碳、高質高效、有韌性和包容性方向轉型。當前是推動全球和中國農食系統轉型的關鍵時點,因此,如何改革農業支援政策,助力農食系統轉型,成為中國和全球的重要議題。
2022年報告在2021年報告對農食系統轉型方向與路徑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新時期改革與優化中國農業支援政策助力農食系統轉型的可行方案,分析了中國城鄉居民過去20年間膳食結構變遷,論述了資源環境相關的農業支援政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模擬了調整農業生產者補貼結構和增加農業公共投資對糧食安全、經濟效益、居民膳食質量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綜合影響,總結了財政支農對縮小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與機制,還研究了在WTO貿易政策與改革的框架下我國農業支援政策面臨的調整壓力和政策優化方案。
主要發現
第一,中國農業支援強度明顯提高,2018-2020 年佔農業 GDP 的 22%,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
第二,中國居民面臨膳食結構不合理和營養不均衡挑戰,增加營養健康食物生產補貼、加大提高生鮮農產品生產率和減少損耗技術的研發投入、以及增加對農村低收入人群轉移支付等措施可以增加營養健康食物供給,提高居民對營養健康食物的獲取能力。
第三,調整農業支援政策,促進農業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可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使 2060 年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29.1%~42.4%,同時具有較高的經濟回報。如果考慮農食系統的碳減排帶來的環境效益,將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
第四,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綠色農業科研與推廣的投資回報率高,可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減少投入品使用和降低碳排放,具有顯著的正向經濟和環境效應,實現糧食安全、經濟效率提升、營養健康和綠色低碳等多重目標。
第五,中國財政支農政策通過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財政支農縮小城鄉差距的效果在欠發達地區更明顯,其中農業產業支援和扶貧支出的作用更大。
第六,在降低最低收購價格至保障農業生產總成本並配套實施完全成本保險的政策優化方案下,農戶種糧福利相對於維持現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下不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最少能夠提升 0.1 個百分點,但政府的財政支出效率卻最高可提升 8.6 倍,而糧食產量和進口量也不會出現明顯變化。
政策建議
第一,重新定位農業支援政策,促進營養健康和綠色低碳雙贏。從多角度、多層面支援農食系統向多目標轉型,以實現國家提出的有關健康、環境、雙碳等重大發展戰略。
第二,以“大食物觀”思路優化支援政策,促進以營養為導向的食物生產,保障多樣化食物供給和降低營養食物的價格,推動居民膳食均衡和營養健康。通過增加對營養食物的生產支援和農業科技推廣,同時降低損耗等,從而增強營養健康食物的供給能力。通過實施低收入人群的轉移支付政策和發放營養食物補貼券等方式,提高低收入居民對營養健康膳食的獲取能力。加強營養膳食教育和指導,在農村和城鎮社群開展營養知識課堂,引導科學合理膳食,從而預防和控制營養不良及相關疾病。
第三,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動農業支援政策向綠色可持續轉變,促進農業綠色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突破性農業減排技術的研發。通過補貼鼓勵推廣和應用緩控釋肥、深施肥機械和有機無機復混肥等綠色低碳技術,同時加大智慧化肥、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生物固碳技術等新興綠色科技的研發投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運用補貼政策和碳市場交易機制,促進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農業綠色發展與碳減排,推動農食系統向可持續方向轉型。
第四,優化農業支援重點領域,推進營養健康和綠色低碳雙贏。適當調整農業生產補貼的產品結構,支援營養低碳食物的生產,同時,加大農業支援力度,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綠色農業科研與推廣等公共投資,助力農食系統轉型。
第五,優化中央財政支農支出的結構和地區分佈推進共同富裕。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探索財政支農的創新舉措,加強財政支農舉措與其他政策的配套銜接,增加農村地區,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財政支農支出,提高農食系統的包容性,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
第六,推進農業支援政策箱體優化,減少農業貿易摩擦風險,提升農食系統的韌性。改革與創新農業支援政策,推動農業國內支援政策轉型升級,由對農業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的“黃箱”政策向扭曲影響甚微的“綠箱”政策轉變,提升運用WTO規則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推動和引領WTO改革及國際規則重塑,建立穩定良好的國際新秩序。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