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和公共衛生雜誌》上的研究人員發現,有問題的智慧手機使用與低自尊以及負面的認知結果有關。生活在工業化國家的大多數人都有智慧手機。對沒有智慧手機的恐懼被稱為”nomophobia”,並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研究表明,有智慧手機成癮的人往往會報告更多的孤獨感和經歷自我調節的缺陷。

此外,有智慧手機成癮的人在智慧手機使用受到限制時,很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研究人員Rosa Fabio、Alessia Stracuzzi和Riccardo Lo Faro對調查智慧手機使用與行為和認知自我控制缺陷之間的關係感興趣。

Fabio及其同事招募了111名參與者,年齡從18到65歲不等。28%的參與者是大學生,78%是工人。每個參與者的手機資料都是透過”SocialStatsApp”檢索的,它提供了關於使用TikTok、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的資訊。

智慧手機成癮量表-短版(SAS-SV)被用來確定每個參與者的智慧手機成癮風險和嚴重程度。參與者還回答了短版的心理健康指數、錯失恐懼症和拖延症量表的專案。

這項研究包括三個階段:測試前階段、實驗階段和測試後階段。在測試前階段,Fabio及其同事透過SocialStatsApp評估了每個參與者對其智慧手機的基線使用情況。在實驗階段,參與者被要求將他們的智慧手機使用限制在每天一小時,連續三天。在測試後階段,參與者被允許在連續七天內隨意使用他們的智慧手機。

在實驗階段的前一天和之後,參與者被評估了工作記憶、注意力、執行控制、聽覺反應時間、視覺反應時間、抑制運動反應的能力和行為抑制。

結果顯示,智慧手機成癮程度較高的參與者有較高的不遵從比例。智慧手機成癮水平較高的參與者在所有三個階段都花了更多時間使用手機,即使他們在實驗階段被指示限制使用智慧手機。

結果還顯示,與智慧手機成癮水平較低的參與者相比,智慧手機成癮水平較高的參與者往往在工作記憶、視覺反應時間、聽覺反應時間、抑制運動反應的能力和行為抑制方面表現更差。

在測試前階段和測試後階段,每個參與者在這些措施上的表現都沒有顯著差異。最後,智慧手機成癮程度較高的參與者在心理學總體幸福指數上得分較低,在害怕錯過的量表和拖延量表上得分較高。

Fabio及其同事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智慧手機成癮程度高的人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差可能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如認知任務的缺陷和反應時間變慢。研究人員還說,考慮到這些參與者表現出較少的拖延行為和對被排斥的恐懼,智慧手機成癮水平較低的人對他們的總體幸福感和生活質量有更好的感知。

這項研究的一個侷限性是,一些最初的參與者在發現他們必須連續三天將智慧手機的使用限制在每天一小時時離開了研究,因此缺少可能具有非常高的智慧手機成癮水平的人的資料。Fabio及其同事建議,未來的研究應該調查具有高度智慧手機成癮性的人及其戒斷效應。

這項研究的題目是:”有問題的智慧手機使用導致行為和認知上的自我控制缺陷”。

自 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