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密資產站穩腳跟,各國監管機構需要加大監管力度。

加密資產提供了一個充滿機遇的新世界:快速和便捷的支付,創新的金融服務,並以包容的方式惠及全世界此前“尚未享受到銀行服務”的地區。這一切都得益於加密資產生態系統。

但挑戰和風險與機遇並存。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闡述了加密資產生態系統帶來的風險,並提供了一些政策選擇,以幫助各國探索這一未知領域。

加密資產生態系統是什麼

它會帶來哪些風險?

截至2021年9月,所有加密資產的總市值已超過2萬億美元,自2020年初以來增長了9倍。整個生態系統也在蓬勃發展,包含眾多交易所、錢包、礦工和穩定幣發行者。

其中許多實體缺乏穩健的操作、強有力的治理和完善的風險管理做法。例如,在市場動盪時期,加密資產交易就面臨著嚴重的市場擾動。同時,還發生了幾起備受關注的與黑客攻擊相關的客戶資金竊取案件。迄今為止,這些事件還未對金融穩定產生重大影響。然而,隨著加密資產變得越來越主流,它們對更廣泛經濟的潛在重要影響勢必會增大。

由於披露和監督工作有限或不夠充分,消費者保護領域仍存在重大風險。例如,迄今已有超過16,000種代幣在各家交易所上市,尚存的約有9,000種,而其餘的都以某種形式消失了。例如,很多代幣沒有交易量,或者開發人員已經放棄了該專案。有些發行可能僅出於投機目的,甚至是徹頭徹尾的詐騙行為。

加密資產的(偽)匿名性也給監管機構造成了資料缺口,並可能為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創造不必要的條件。儘管當局也許有能力追蹤非法交易,但可能無法確定此類交易的參與方。此外,加密資產生態系統在不同國家處於不同的監管框架之下,這使得協調工作更具挑戰性。例如,加密資產交易所的大多數交易是通過主要在離岸金融中心運營的實體進行的。這使得監督和執法不僅極具挑戰性,且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實現。

穩定幣(目標是將其價值與美元掛鉤)也在飛速發展,其供應量2021年至今已增長三倍,達到1200億美元。然而,“穩定幣”一詞描述了一組非常多樣化的加密資產,可能會產生誤導。考慮到其準備金的構成,一些穩定幣可能面臨擠兌,且風險可能傳導至整個金融體系。發生擠兌的原因可能是,投資者擔憂穩定幣準備金的質量不佳,或者變現速度難以滿足潛在的贖回需求。

未來的嚴峻挑戰

儘管加密資產的採納程度難以衡量,但相關調查和其他指標顯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處於領先地位。最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這些國家居民在加密資產交易所的交易量大幅增加。

展望未來,加密資產的廣泛、快速採納可能會帶來重大挑戰,因為其會加強經濟中的美元化(或者加密資產化)趨勢,居民開始使用加密資產,而非本國貨幣。加密資產化的趨勢會削弱央行有效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它還可能引發金融穩定風險,例如通過貨幣錯配引起的融資和償付風險;同時還會放大上文提到的一些對消費者保護和金融誠信帶來的風險。

鑑於加密資產可能為逃稅提供便利,財政政策面臨的威脅也可能加劇。同時,鑄幣稅收入(通過貨幣發行權獲得的利潤)也可能減少。對加密資產需求的增長可能導致資本外流,進而影響到外匯市場。

最後,考慮到挖礦活動需要大量能源,加密資產“挖礦”活動從中國轉移至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可能對國內能源使用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在那些依賴二氧化碳密集程度更高的能源的國家,以及為能源成本提供補貼的國家。

政策行動

首先,各國監管機構需要通過迅速彌合資料缺口,建立起監測加密資產生態系統快速發展情況及相關風險的能力。加密資產的全球性意味著,政策制定者應加強跨境協調,將監管套利風險降至最低,並確保監督和執法的有效性。

各國監管機構還應重點實施現有的全球標準。目前,針對加密資產的標準大多侷限於洗錢活動和有關銀行風險敞口的提議。然而,其他國際標準(如證券監管,以及支付、清算和結算等領域)也可能適用,需要予以關注。

隨著穩定幣作用擴大,監管工作應當與其風險及經濟功能相匹配。例如,它應與提供類似產品的實體(如銀行存款或貨幣市場基金)適用統一的規定。

在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央行公信力薄弱、銀行體系脆弱、支付體系效率低下、金融服務可得性有限,這些可能會助推加密資產化的趨勢。當局應重點加強巨集觀經濟政策,考慮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效益,並改進支付體系。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有助於滿足改進支付技術的需要,那麼就可能減輕加密資產化的壓力。

在全球層面上,政策制定者應該在二十國集團跨境支付路線圖的基礎上重點改善跨境支付,使其更加快捷、實惠、更加透明和更具包容性。

時間是關鍵,世界各國須採取果斷、迅速和高度協調的行動,以發揮加密資產的優勢,同時應對其脆弱性。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