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釋出以來,各國的經濟前景出現了進一步的分化。疫苗獲取能力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斷層。沿著這條斷層,全球復甦形成了兩組陣營:一組是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進一步恢復正常經濟活動的國家(幾乎都是發達經濟體),另一組是仍面臨感染病例再度激增、死亡人數不斷上升的國家。然而,只要病毒還在世界上某個地方擴散,目前感染病例很少的國家也不能保證可以平穩實現復甦。

預計全球經濟2021年和2022年分別增長6.0%和4.9%。與2021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相比,2021年全球增長預測沒有變化,但對各組國家的預測作出了向上或向下的調整。預計2021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前景惡化,特別是亞洲新興經濟體。與此形成對照,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預測被上調。這些調整反映了疫情的走勢以及政策支援的變化。2022年增長預測上調了0.5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增長預測上調——這體現了美國預計將於2021年下半年出臺的額外財政支援立法,並且這組國家的健康指標普遍改善。

最近的價格壓力主要反映了與疫情有關的不同尋常的狀況以及暫時的供需失衡。一旦這些因素充分傳導到價格上,大多數國家的通脹水平預計將在2022年回到疫情前的範圍,儘管不確定性仍然很高。預計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也將處在較高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食品價格高漲有關。中央銀行總體上不應過於擔心暫時的通脹壓力,在基礎價格走勢更加明朗之前應避免收緊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就未來的貨幣政策開展清晰的溝通非常重要,這有助於形成通脹預期並防範過早收緊融資環境。但暫時的通脹壓力有可能變成更為持久的壓力,中央銀行可能需要提前採取行動。

全球基線預測的風險偏於下行。如果疫苗普及速度慢於預期,則病毒可能進一步發生變異。融資環境可能迅速收緊。例如,如果發達經濟體的通脹預期的上升速度快於預期,市場就會對這些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前景作出重新評估,而這可能引起融資環境迅速收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受到疫情惡化和外部融資環境收緊的雙重衝擊,這會導致其復甦程式嚴重受挫,使全球增長低於我們這裡討論的基線預測。

多邊行動對於減輕復甦分化、改善全球前景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務之急是在全球範圍內公平部署疫苗。IMF工作人員提出了一項規模為500億美元的建議,其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共同認可。該項提議就結束疫情提出了成本可行、目標明確、行動務實的方案。資金受到約束的經濟體還需暢通無阻地獲得國際流動性。目前提議的IMF 6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普遍分配將補充所有經濟體的儲備資產,幫助緩解流動性約束。各國還需加大集體行動力度,以減少溫室氣候排放。在採取這些多邊行動的同時,各國還應根據本國所處危機階段實施國家層面的政策,促進可持續、包容性復甦。協同實施、方向明確的政策能夠使所有經濟體實現持久復甦,而如果沒有這些政策,全球經濟的斷層將繼續擴大——許多國家在健康危機中掙扎,而少數國家逐步恢復正常,但仍面臨疫情捲土重來的威脅。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