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當條件下,實施外匯干預可化解不必要的貨幣波動。

2008年之後,全球大型經濟體央行大幅降息,大量資本湧入較小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導致這些國家貨幣升值、利率下降。而現在,主要央行正在迅速收緊貨幣政策,資金流動發生逆轉:新興市場貨幣貶值、通脹加劇,即使經濟增長停滯,央行也仍面臨加息壓力。

全球經濟和金融一體化削弱了貨幣政策的國內傳導,讓國際因素對國內價格和經濟環境的影響更強。匯率自由浮動是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理想選擇,但外部形勢很快就會導致匯率與經濟基本面脫節。只有當經濟體強大到足以承受匯率波動和匯率嚴重失調時,政策的自主性才能得到保證。 

透過干預外匯市場,決策者能夠緩和貨幣升值或貶值的速度和程度。該措施還可降低市場對貨幣未來價值的單邊預期,從而應對匯率壓力。更加深化的金融體系可提供更好的金融中介活動,但這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更多的金融工具變得可用,流動性也有所增強,這可能會吸引更多資本流入。為避免匯率過度波動,那些擁有龐大且全球一體化金融體系的開放型新興市場經濟體必須持有更多的外匯儲備,同時加大幹預力度。然而,干預措施並不能保證一定成功。

成功干預

干預措施要發揮作用,需要考慮幾個因素。為簡潔起見,我這裡將重點討論能在成功避免貨幣貶值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 外匯儲備水平:外匯儲備並非沒有成本,但當匯率面臨不必要的貶值壓力時,它將展現極大的價值。對於那些採用聯絡匯率制(比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或基於匯率的貨幣框架(新加坡)的轄區,外匯儲備更為重要。
  • 國內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實力:這些基本面的實力賦予了央行在實施干預和調整匯率方面的更多靈活性。這種實力有助於進行有效干預,因為央行不必主動參與流動性操作——這種操作會損害外匯干預措施的效果(見第四點)。
  • 設定了“能夠保衛的”匯率目標,因為它反映了經濟基本面:國際收支中貿易項和經常賬戶的持續流出造成的貨幣壓力,往往源於經濟體未能實現多元化、全球一體化且缺乏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干預措施也將無濟於事。如果國內基本面疲弱(如財政赤字巨大、貨幣過度增長或通脹高企)正在對匯率造成影響,那麼幹預措施也將只是徒勞。除非下決心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它們將繼續對貨幣產生負面影響。
  • 央行管理干預措施的流動性影響的行動:央行為保護匯率而實施干預措施時,會減少本幣供應量,並增加外幣供應量。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變,這樣做能夠對本幣匯率形成支撐。本幣流動性下降會推高國內利率,可為匯率提供更多支撐。不過,央行通常希望保護國內經濟不受加息影響,政府可能也不樂見公共債務融資成本升高。因此,央行通常會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保持本地利率的相對穩定,但這會削弱其支撐本幣的努力。如果貨幣走弱導致國內通脹加劇,這些流動性操作不僅會削弱匯率,還會影響國內價格的穩定性。這會降低貨幣政策和干預操作的有效性。
  • 資本賬戶的開放程度:開放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開放程度各不相同,這在資本賬戶上尤其突出。在正常情況下,開放的資本賬戶可促進資本的雙向流動;但不穩定時期的資本大規模單向流動,可能會超出央行穩定貨幣的能力。但是,由於居民和非居民的短期資金流動很容易受到匯率預期的影響,避免匯率大幅波動是至關重要的。
  • 私人部門的外匯敞口及其對沖程度: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央行必須仔細監測外匯風險敞口,甚至對其進行監管,確保其不會對國家經濟金融穩定構成風險。如果沒有這些預防性措施,人們恐慌性買入外匯帶來的壓力會使央行為支撐貨幣而採取的干預措施付之一炬。

外匯儲備的充足程度

外匯儲備水平不僅對干預措施很重要,而且有助於增強人們對一國的國際支付能力的信心。保持足夠高的外匯儲備是一種重要的政策考量。

減少對央行外匯儲備需求的一種方法是發展本地外匯市場,提供更多機會讓私人金融部門為外匯流動提供中介服務、發展新型對沖工具。這麼做應該會減少央行干預的頻率。在充滿不確定的時期,一個常見問題是:外幣會因需求過剩或囤積而枯竭。最終,央行外匯儲備仍須再次提供安全機制。

外匯儲備的可持續性還取決於其來源。由經常賬戶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流動形成的外匯儲備,通常要比由短期證券投資流動形成的外匯儲備更加可靠。外匯儲備應在經濟繁榮時期累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央行往往容易受到政治壓力影響,導致現有儲備被轉用於其他目的。這樣一來,國家就會變得脆弱,限制了央行及時干預的能力。

應急性的外匯儲備來源是存在的。IMF的貸款是一種選擇,但對許多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來說,這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動用的一個最後手段。各國還設有雙邊互換機制,以美元或本幣提供緊急流動性。“東盟+3”經濟體簽署的“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合作機制擁有2,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以在地區經濟體承受外部壓力時為成員提供流動性支援。不過,這並沒有使成員經濟體減少出於各種原因(包括政策獨立性)建立自身外匯儲備的意願。

當外匯儲備不足或資本流動過大,透過一般干預措施不太可能成功干預時,就需要更直接的干預措施來恢復穩定。決策者有理由考慮採取措施限制資金流動。決定干預措施成敗的許多因素,也能決定著資本管制能否成功。決策者實施資本管制時,還必須謹慎選擇取消資本管制的時機——時機過早與過晚都很危險。

如果操作得當,資本管制可成為維護外匯儲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併為決策者提供暫時的喘息時間來進行改革,減少脆弱性,併為經濟提供支援的同時,同時又無需擔心外部的不穩定。必須採取可信的政策來恢復市場對本地經濟的信心,然後才能逐步放鬆和取消管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