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期看,外國直接投資的轉移將導致全球產出損失2%,這突出表明我們需要大力維護全球一體化。
隨著地緣政治形勢愈發緊張,企業和政策制定者越來越多地考慮採用有關戰略,透過將生產轉移到國內或值得信賴的國家來增強供應鏈的韌性。
2022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表示,企業供應鏈應轉向“友岸外包”。最近,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淨零工業法案》,以此應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的補貼措施。中國的目標是用本地技術取代進口技術,以減少對地緣政治對手的依賴。
這些例子凸顯了地緣經濟割裂的上升趨勢,正如我們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的分析章節中所展示的。透過分析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我們發現,不同東道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動模式各不相同,尤其是在半導體等戰略性部門差別更大。流向亞洲國家的戰略性外國直接投資在2019年開始下降,最近幾個季度只是略有恢復。
這些趨勢還表明,如果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加劇,各國沿著地緣政治斷層線進一步疏遠,外國直接投資可能會更加集中於地緣政治上結盟的國家集團內。
除了分析新的資本流動轉移情況,我們還構建了一個衡量各國對此類變化風險敞口的指數來探討割裂加劇是否會導致已有的直接投資發生轉移。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更容易受到外國直接投資轉移的影響,部分原因是它們更多地依賴來自地緣政治上更疏遠的國家的資本。
一些大型新興經濟體容易受到外國直接投資轉移的影響,這表明割裂風險不僅僅集中於少數幾個國家。發達經濟體也受到影響,尤其是那些在戰略性部門擁有大量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經濟體。由於脆弱性也可能蔓延至非外國直接投資流動(詳見2023年4月《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的分析章節),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可能會引發全球資本流動的大規模重新配置。
雖然供應鏈的重新配置可能會加強國家安全,並有助於保持相較於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技術優勢,但向現有合作伙伴的生產迴流或“友岸外包”往往會降低供應鏈的多元化程度,使各國更容易受到宏觀經濟衝擊的影響。此外,我們新的分析表明,將外國直接投資轉移到更靠近資本來源國的地方,可能會減少獲得資本和先進技術的機會,從而損害東道國經濟。
我們的分析發現,跨國企業的進入往往能使一國的國內企業直接受益。在發達經濟體,來自外國企業的更大競爭可以刺激國內企業提高生產率。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國內供應商受益於技術轉移和當地對零部件(最終用於下游行業)的更大需求。
當外國企業進入一國並生產供應其附屬企業的生產投入品時,這些益處就更有可能實現。一個例子是越南的三星電子半導體工廠。該工廠生產的產品主要銷往三星遍佈世界各地的其他部門。這是因為這類縱向外國直接投資集中在採用更尖端和技能密集型技術的中間產品生產商。
更貧困的世界
最後,我們使用假設情景來說明投資流動長期割裂可能產生的影響。一般來說,一個割裂的世界可能會更加貧困。我們估計,全球長期產出損失佔GDP的比例接近2%。這些損失很可能分佈不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受到的影響尤其大,發達經濟體對它們的投資減少,原因是先進技術和知識的轉移會削弱資本形成和生產率的提升。
雖然投資流動轉移過程中可能會有贏家,但這種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些經濟體,例如那些對不同地緣政治集團始終保持開放的經濟體,可以從投資轉移中獲益。不過,這些益處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被外部需求減弱的溢位效應抵消。此外,在一個地緣政治形勢愈發緊張的割裂世界中,投資者可能會擔心不結盟經濟體未來將被迫選邊,而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加劇損失。
外國直接投資割裂造成的廣泛經濟損失表明,政策制定者應當在生產迴流和“友岸外包”的戰略動機與本國的經濟損失和對其他國家的溢位效應之間做出謹慎的權衡。
根據估計,長期產出損失將是廣泛而嚴重的,這表明推動全球一體化至關重要,這在主要經濟體支援內向型政策的背景下 尤其如此。與此同時,目前基於規則的多邊體系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並應輔之以可信機制,以減輕單邊政策行動的溢位效應。
由於政策不確定性會放大割裂造成的損失,各方應採取多邊行動,包括透過多邊對話改善資訊共享機制,儘量將這種不確定性降到最低。在利用補貼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生產迴流和“友岸外包”等方面,可以建立一個國際協商框架,這有助於各國政府發現意外情況;還可以透過減少不確定性和提高政策選擇的透明度,來減輕跨境溢位效應。
本文作者
JaeBin Ahn
IMF宏觀經濟研究部經濟學家
Ashique Habib
IMF研究部多邊監督處經濟學家
Davide Malacrino
IMF研究部經濟學家
Andrea Presbitero
IMF研究部高階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