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與巨集觀經濟學

weixin_30639719發表於2020-04-05

在上個世紀 30 年代之前,世界上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像樣的經濟危機。在一片高歌猛進聲中,經濟危機突然爆發,而且幾乎席捲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場大危機的主要特徵就是東西太多,嚴重地供大於求。

我們試著來推以下,產能過剩與經濟危機的關係:

  • 產生過剩 ⇒ 東西賣不出去 ⇒ 減產 ⇒ 解僱工人 ⇒ 失業 ⇒ 更買不起東西 ⇒ 更多的東西賣不出去 ⇒ 更多的人失業 ⇒ 如此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1. 凱恩斯與他的巨集觀經濟學

凱恩斯與他的巨集觀經濟學拯救了命懸一線的資本主義世界。凱恩斯是巨集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巨集觀經濟學的目的即是為了解決困擾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1936 年在他的《就業資訊與貨幣通論》一書中,他提出了一種新理論,即有效需求理論,第一次正確的解釋了經濟危機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還提出瞭解決危機的方法,就是赤字財政政策

  • 赤字財政:政府發債借錢,把賣不出去的東西買走一部分,以此帶動民間的購買活力,消除過剩;

有效需求不足,就是說人們不願意買東西了,因為:

  • (1)邊際效用遞減,第一個東西沒有第一個東西對你效用大,買到一定量就不會再購買,即使你有錢,買得起,也不會再買。
  • (2)對資本而言,投資的效率也是越來越低,就叫資本的邊際效應遞減(微觀經濟學 —— 公用品悲劇)。一條街上,第一家羊肉泡饃很容易,第二家,第三家,…,很多家進來之後,吃飯的人還是那麼多,人相對分流,各家賺的錢都不會最開始第一家賺的人多。所以,投資也不會一直增加下去。
    當然第二個原因也會間接地強化第一條,所謂投資,對企業而言,就是購買投資品,投資品當然包括大規模地購買機器、裝置、運輸工具、管理軟體及與之配套的服務人員,企業也是產品的較大買家,企業不在了,也會導致過剩;
  • (3)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傾向:指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流動指的是,買到東西的方便程度。顯然現金(cash)就比存款更有流動性,存款買東西,首先到銀行去取。

轉載於:https://www.cnblogs.com/mtcnn/p/9423382.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