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在帶來生命安全威脅的同時,也為中國本年度經濟發展帶來不容小覷的影響。普華永道基於疫情現狀,分析疫情對經濟增長及個別行業的影響,並就國家已出臺政策提出應對及巨集觀政策建議。
自2019年12月8日出現首個病例以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持續蔓延2個月。據“新浪新聞”釋出的官方資料,截至2020年2月10日14點,全國累計確診40235例,疑似23589例,死亡909例。其中,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累計確診29631例(武漢16902例),死亡871例(武漢681例)。湖北以外,廣東、浙江和河南的確診人數也都已經超過1000例。毫無疑問,無論從確診還是死亡病例數量看,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規模已經超過了17年前的非典肺炎疫情。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級政府在春節後顯著加強了防控應對措施,對武漢等疫情嚴重的城市在事實上進行“封城”,加上湖北外其他城市的輸入型病例大多已過潛伏期,過去5天全國的新增確診病例數出現了下降趨勢。這是一個積極訊號。儘管如此,由於新冠病毒傳播途徑複雜、病毒變異概率等因素還不明確,衛生防疫專家對何時出現拐點尚無定論。
1)消極因素:元宵節之後,越來越多城市開始復工或部分復工,省際、城際之間人員流動大量增加。大規模務工返程帶來的病毒傳染風險將明顯擴大。武漢以外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慶等)發生第二輪爆發性傳染的風險不容低估。同時,在湖北等地區,疫情有向鄉村蔓延趨勢,而這些地區的醫療資源可能嚴重不足,從而為防控疫情帶來嚴峻挑戰。
2)積極因素:隨著雷神山、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等投入使用,以及各省派往武漢和湖北疫情嚴重地區的醫護人員也已陸續到位,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區的醫療救治能力不足情況將得到明顯緩解;杭州、南京、蘇州等二線大城市加強了隔離和排查等應對措施。
從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衝擊將會非常明顯。自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國內外機構進行了預測。其中多數認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會下降大約2個百分點,即增長4%左右,剩下三個季度增速將根據疫情結束時間逐步回升,全年GDP增長將呈現出“V型”形態。
總體來看,本次疫情對經濟增速的影響將會明顯超過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一方面,無論是確診人數還是死亡人數,本次疫情的規模都已明顯超過上次。另一方面,與“非典”時期相比,當前的增長環境、產業結構與政策刺激空間都已發生變化,對緩解及應對衝擊都相對不利。不過,與任何災害引起的衝擊一樣,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衝擊必定是短暫的。當疫情結束之後,經濟增長將很快回到由基本面決定的正常軌道上來。
綜合國內外機構的主要分析預測結果,我們認為,如果疫情在3月底或4月初進入收尾階段,那麼今年四個季度的增速可能分別為4.5%、5.0%、5.8%和5.7%,全年增速將在5.2-5.3%。
疫情對經濟增速的影響,主要來自對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這“三駕馬車”的具體影響。
消費方面:本次疫情爆發於春節之前,對消費影響比較大。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消費最旺盛時間段之一。2019年春節黃金週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消費大幅度減少。其中,餐飲、酒店、旅遊、娛樂、交通等行業首當其衝,有關企業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當然,受到交通管制和隔離影響,網上購物、網上訂餐和網上娛樂等此間相對活躍,可以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影響。疫情期間所積蓄的某些消費需求也會在疫情後釋放,但像餐飲、娛樂等消費在此期間形成的損失難以彌補,同時疫情還會衝擊一部分群體的消費能力。總體上講,預計一季度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可能會放緩5-6個百分點。
值得指出的是,經過多年的需求結構調整,2019年消費在我國GDP中的佔比大約為60%,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這也是本次疫情衝擊強於2003年“非典”疫情衝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資方面: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無法按時開工,生產訂單被迫取消,投資也將相應減少。不過,總體上看,與對消費影響相比,疫情對投資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我國一般製造業原本就處於產能過剩狀態。以汽車行業為例,2019年汽車銷售和產量都在下降,經銷商、製造商有大量庫存。由於延遲復工造成短時間停工停產,對企業實際影響相對有限。對基礎設施專案而言,一些專案開工可能會延遲,但這些專案在疫情過後會陸續開工,全年來看實質性影響也不大。事實上,疫情還有可能推動一些大型醫療基礎設施專案的新增投資。另外,政府近期密集推出一些救助措施,如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減稅降費(特別是中小企業)等,也會有利於企業維持必要投資水平。
由於投資受到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加上政府對投資的刺激有望加大,預計2020年投資對GDP增長貢獻度將有所提升。
進出口貿易方面:由於疫情造成消費和投資增長趨緩,加上中美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實施,2020年進出口貿易將繼續放緩。世界衛生組織於1月31日宣佈此次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後,一些國家採取了撤僑、限制入境和暫停航班往來等短期措施,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FDI)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另一方面,節日期間很多人因疫情取消出境旅行計劃,將導致我國服務貿易進口大幅度下降。
綜合來看,無論是疫情期間(第一、二季度)還是全年,我國經常專案仍將保持一定的順差,但相比去年可能有所下降。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與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由於國際收支保持基本穩定,加上在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中承諾保持匯率基本穩定,202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預計也將繼續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國內不同行業將產生不同影響。大致而言,對旅遊、線下娛樂、酒店、航空、物流、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等將產生較大負面衝擊,而對製藥、電子商務、網上娛樂和保險等則會產生相對有利的影響。
疫情全面升級後,文化和旅遊部接連發文,暫停全國旅行社及線上旅遊企業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產品業務。同時,各地方文旅主管部門也積極部署防控工作,例如,北京市取消了包括廟會在內的各類大型活動,故宮博物院也首次因疫情而閉館。全國文旅系統內的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已全部關閉並取消文化活動,各大旅遊景區均已關閉。另外,文藝院團也已取消或推遲演出活動,劇場暫停對外開放。至此,全國所有文旅休閒活動已完全停滯。
以上活動的暫停,主要是為了減少人群聚集,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遏制疫情蔓延勢頭。何時能重啟,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疫情。以2019年春節期間旅遊收入規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給旅遊業帶來的收入損失預計超過5000億元,相當於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左右。
每年“春節檔”都是電影市場重頭戲。2019年八部電影在七天假期累計收穫票房58.4億元,重新整理了春節檔票房紀錄。2020年春節檔排片,有九部電影同時上映,原本被寄予厚望,市場預測票房有望接近70億元。然而,隨著疫情升級,居民在家不出門,使得這些影片不得不集體撤檔,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也將破天荒顆粒無收。
從歷年資料可見,隨著春節檔票房收入攀升,該期間收入佔全年票房比例越來越高。從2016年起佔比超過5%,2018、2019年的佔比均超過9%。可見春節檔重要性也在上升。我們預計,由於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窘況或將導致全年電影票房收入“零增長”,甚至出現輕微負增長。
春節本是消費旺季,但為配合疫情控制,政府號召廣大人民減少外出、留在家中,此舉對餐飲及零售業無疑是沉重打擊。多家連鎖餐飲企業今年春節期間營業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例如,旺順閣2020年60家門店同期營收僅為455萬元,較2019年同期2157萬元下滑79%;眉州東坡春節假期共遭顧客退訂11144桌,損失收入約1700萬元;海底撈從1月26日起全國550多家店停業至今已10多天,收入損失及人工成本預計超過7億元;西貝往年春節整體營收接近7億元,但2020年幾乎全部歸零,其董事長賈國龍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照這個情況發展,目前賬上現金流扛不過三個月[1]。
商務部資料顯示,2019年春節期間餐飲和零售企業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我們估計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響,該部分收入或減少50%至70%,相當於損失額5000億至7000億元。
疫情對於餐飲和零售業務的打擊不僅僅是銷售額損失,店面租金、人力和存貨等成本將對經營構成持續的壓力,後續仍需關注這些零售企業的流動性和償付能力。
往年1月至2月正值春運客流高峰期,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封城”城市數量持續增加,外加返鄉或外出旅遊人數大幅減少,給交通運輸業帶來顯著影響。據交通運輸部估計,2020年春節假期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傳送旅客1.9億人次,比2019年春運同期下降近73%。截至2月6日,春運前27天(1月10日至2月6日)全國傳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
隨著疫情擴散,交通運輸業將持續受到衝擊。以民航業為例,據飛常準資料,2020年春運前24日,國內計劃執行航班約47萬架次,取消航班九萬餘架次。從2月起,每日取消航班超過一萬架次,許多國內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率超過50%。跨境航線方面,全部取消來往中國內地航班的外國航空公司數量也在增加。我們預計疫情將給交通運輸業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帶來巨大壓力。
每年1至2月是春節假期,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淡季。然而,今年疫情情況特殊,讓許多工廠停工時間延長,勢必也會讓這個淡季持續至3月,甚至更長時間。今年春節較往年早,1月初已開始春運返鄉,由此預計疫情將至少影響今年一季度該類製造業的生產進度,從而拖累全年產量和銷售。
不僅如此,由於中國“世界工廠”的角色,若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國內製造業陷入停滯也將產生相當規模的溢位效應,影響國際相關產業鏈中上游企業的採購需求和下游企業的產品供給。例如,作為製造業中心的武漢中斷了液晶皮膚和LED皮膚生產,將導致國際市場上相關供應減少,推高在電腦螢幕、電視機及其他產品中使用這些皮膚的製造商的生產成本。諸如此類的影響範圍和規模有待進一步觀察。
為有效預防疫情蔓延,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於1月26日向全行業發出倡議,房地產開發企業暫時停止售樓處銷售活動,待疫情過後再行恢復。與此同時,全國多地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也採取了相應措施。截止目前,全國大多數城市售樓處已關閉,部分城市更是直接關閉網籤系統。此外,建築工地已基本停工,土地拍賣暫緩,地產中介也悉數停業。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從2020年1月下旬開始,大部分開發商成交量相比往年春節期間暴跌95%。另據克而瑞監測,春節前後一週房地產銷售資料基本接近零。隨著疫情持續,預計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銷售、開工和竣工都將受到不小影響。
疫情在給一些行業帶來負面衝擊的同時,也給另一些行業帶來機遇和利好。
本次疫情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醫療物資供給不足。隨著疫情發展,全國各地相關工廠日以繼夜生產相關物資。為解決“口罩荒”等問題,國家發改委表示已明確表示,只要符合標準,企業可以開足馬力生產,不用擔心疫情過後產能過剩,疫情後富餘的產能將由政府收儲。可以預見,這一類醫療裝置和物資的生產行業將因為疫情而得到蓬勃發展。
另外,隨著醫療專家在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各類中西藥物的臨床試驗正如火如荼展開。譬如,最近多家醫療機構就瑞德西韋組織開展臨床試驗,研究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認為,本次疫情過後,隨著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和國家醫療衛生政策的改進,製藥行業將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在本次疫情中,許多民眾長時間居家,足不出戶。這種狀態已經並將繼續帶動網購和線上訂餐等領域需求上升。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9年一季度網上零售額已達2.24萬億元,當年增速雖然只有不到16%,但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則高達33%,當年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也達到23%,接近四分之一。
我們預計,受疫情影響,額外需求將讓2020年一季度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回升到30%左右,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也將攀升至30%。
由疫情導致的“宅經濟”,除了網購以外,也包括其他以網際網路作為載體的休閒娛樂活動,例如各類視訊和音訊、直播、網路遊戲等。
另外,隨著大中小學推遲開學、其他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線下無法開展線下課程,職場人士因在家辦公而空出通勤時間,預計各類線上教育和知識付費等領域業務收入也將因此獲益。
04、遠端辦公相關產業
春節假期結束後,2月3日起北京等全國各大城市已陸續有企業開始復工,2月10日起,上海等又一批城市企業即將復工。不過,據瞭解目前大部分復工企業仍以在家彈性辦公為主。受本次疫情應對推動,遠端辦公正加速成為一種工作模式,並有可能在一些領域常態化。不過,過去第一週情況顯示,許多企業遠端辦公並未達到非常令人滿意的效果,多個工具均“掉鏈子”。例如,一些企業使用的遠端辦公工具出現訊息延遲或者顯示未讀現象、視訊會議卡頓;企業遠端通訊工具也出現崩潰現象。
上述現象反映出遠端辦公工具負荷量不足以支撐整個行業、整個社會同時線上的巨大流量。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未來幾周,疫情不可控性仍然較高,預計部分企業仍將以遠端辦公為主。即使未來疫情過去了,企業或許也將因此重新思考資源配置,將遠端辦公作為一種提高韌性的方式。可以認為,這將利好網路電話、網路視像會議、多人協作平臺、數字化業務或財務系統等遠端辦公工具相關產業發展。
近年來,中國居民的保險意識已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保險密度已超過3000元/人,保險深度則達到4.30%。本次疫情初期,有部分疑似或確診病人因負擔不起醫療費用而放棄治療或耽誤病情,更有確診病人因此拒絕治療、甚至隱瞞病情,間接導致更多人受到傳染。
隨著疫情發展,多地政府已表示將全額承擔受感染病人醫療支出,國內主要保險公司也開發相應健康險產品。我們預計,經過本次疫情,普通民眾對生命健康的關注、對突發疾病保障意識的提升,將有助於拉動壽險和健康險等險種的需求,有利於保險行業發展。
自疫情在武漢地區爆發以來,湖北通過“封城”阻斷了向外人員輸出,省內多個城市通過停駛公交、小區封閉等措施限制人員流動。湖北之外其他省市也進一步升級了交通和人員管控。在患者救治方面,中央調配全國各地醫療團隊支援湖北。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投入使用後,接診能力逐步提升。方艙醫院建造、徵用學校和賓館建立輕症患者集中收治場所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床位供給。這些措施對控制疫情蔓延、降低致死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兩週,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陸續出臺一系列措施,支援疫情防控相關物資的生產和調運,並逐步開始推出更為巨集觀的經濟支援和企業幫扶政策。2月6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在繼續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有序推動恢復正常生產”[2],也釋放出較為明確的訊號。政府將在疫情防控基礎上,逐步推動經濟和社會秩序恢復常態。
普華永道的統計顯示,截至2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商務部等經濟主管部門陸續印發了20餘個疫情相關政策檔案,支援政府、企業與公民共同抗擊疫情。2月3日至4日,央行共向市場投放資金1.7萬億元[3],體現特殊時期穩定市場的調控思路。央行還將安排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援疫情防控重點企業。
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多個地方已出臺政策給予支援。截至2月6日,有超過15個省級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在企業融資、房屋租金、進出口、員工穩崗等方面做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指明政策享受力度、時效及具體負責部門。浙江印發的《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關於支援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意見》明確提出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可享受的多項優惠政策,包括工業用水和天然氣價格下降10%,減免房租和延期繳納稅款,減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等。
以上政策措施的宣佈和實施,對於疫情控制及緩解疫情衝擊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且已產生積極成效。展望未來,更多應對措施有望陸續出臺。普華永道提出以下巨集觀政策建議,供有關決策部門參考。
第一,穩妥處理好疫情控制和恢復生產之間的關係。目前,儘管有跡象顯示總體疫情已開始趨於平穩,但拐點尚未出現,日新增病例仍在高位執行,因而仍需對疫情保持高度警惕。未來幾天,伴隨著大規模務工返程高峰,疫情擴散風險依然較高。特別是武漢以外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慶等)發生第二輪爆發性傳染的風險不容低估。
不可否認,疫情控制和恢復生產之間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在疫情拐點尚未出現、蔓延風險仍然較大的情況下,控制疫情仍是第一要務,在風險可控區域有序恢復生產和服務,因為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整個經濟增長將會面臨更大不確定性,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大。建議相關決策部門在即將召開的兩會上,考慮適當調低今年的GDP增長目標,譬如,可以調至5-5.5%。
當然,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儘量減少疫情對正常經濟和社會秩序造成的衝擊也非常必要。隨著全國大範圍復工日期臨近,各地可根據當地疫情具體情況,針對不同企業、行業特點和業務模式等,推出差異化、梯次化復工政策,並保持政策靈活性。
第二,採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有效滿足應對疫情衝擊的經濟支撐需要。一方面,進一步減少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對受疫情衝擊嚴重、但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企業直接給予補貼。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增加對文教衛領域基礎設施專案投資,提升總需求水平,同時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目前,我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大約為3%,低於很多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水平,仍有一定政策空間。面對如此重大的疫情衝擊,應充分發揮財政政策作用。
第三,適當放鬆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確保金融市場穩定。面對空前疫情衝擊,可考慮進一步降低存款準備金和基準利率,繼續增加流動性釋放,降低融資成本,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與此同時,要努力維持資本市場穩定。2月3日,中國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如期正常開市,顯示了政府的自信以及維護市場規則的決心。事實證明,這一舉措完全正確。A股雖然在開市當日大幅下跌,但在後續幾個交易日很快趨向穩定。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引導市場迴歸理性,穩定投資者預期。
第四,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應對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在短期內可以依靠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但是,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其擴張空間有限,必須充分考慮擴張性經濟政策的長期後果。事實上,通過加大市場導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切實保護其投資信心,也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手段,且其積極影響更為持久。
第五,大幅度增加財政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努力緩解醫療衛生資源供給瓶頸。這次疫情充分暴露我國在防疫、醫護、醫院等醫療衛生領域投入不足。201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百分比為6.6%[4],在歐美髮達國家這一指標在10%以上[5]。考慮到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人均衛生支出額度遠低於已開發國家。這方面的成功轉變,應成為中國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
第六,積極探索和完善突發事件響應機制。此次疫情是一次影響範圍大,持續時間長的重大突發事件,對現有社會治理模式帶來了極大挑戰,同時也是一次反思、學習、完善和變革應對機制的契機。有關部門在政策制定和機制設定時,可學習和借鑑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充分聽取醫療專家及危機管理專業人士及機構的建議,建立響應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預警和應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