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與經濟學

南国微雪發表於2024-10-28

寫在前面

7597 字 | 經濟學 | 思考 | 暴言注意

  隨便起了一個標題。這篇文章也不打算用文學的語言加以修飾,只是陳述當下的一些思考。有關經濟學的思考。

  微雪不是什麼經濟學家(畢竟銀行業從業考了幾次都沒考過,經濟師還不知道呢)。文中所有觀點僅供參考。

  如果看完,對經濟從業者的思考框架有新的理解,便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這篇文章的核心主題是:都說當下大環境惡劣,經濟不景氣,問題可能出現在哪裡?

  現在,假設我們是需要解決這件事情的人。不這樣假設,我們永遠跳脫不出原有的思維框架和視野侷限。

  下面開始正題。

正文

  經濟是一個很玄學的東西。遵從馬太效應,好的時候要飛昇,壞的時候要墮入阿鼻。失業率高,稅負(稅收負擔)重,沒有收入來源,買不到生活物資,這些都是很嚴重的問題。

  就算我們不是政黨領袖,僅作為平民百姓,聽起來也很頭疼。想想自己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來源,不敢買東西,嘗試做副業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給錢,每年還要交醫保,水電氣,吃飯,買耗材(紙巾,調味料等等),明明沒有收入,周圍物價卻越來越高。聽起來是不是很恐怖?

  現在,所有的資源我們都可以調動,專心解決這件事。

1. 經濟不景氣是主觀感受還是客觀事實?

  答:好像大家都在說這件事。一群人說有問題,看來是客觀事實。

2. 既然是客觀事實,那 “經濟” 這個東西里面,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對整個環境造成影響?

  答:經濟是形容整個環境的名詞。類似於計算機,裡面分很多要素:軟體,硬體,測試,網路,演算法,密碼,人工智慧等等。

  維基百科的定義:經濟(英語:Economy)一詞用於統稱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活動和關係的系統,通常以貨幣為媒介,以財貨或服務為結果。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稱為經濟學。

3. 姑且以維基百科的定義為準,組織生產、分配、消費活動等等,又是哪塊出了問題?

  答:問題好像開始嚴重起來了。這些東西好像粘連在一起分不開,就像混沌的生物體一樣。我們只能盡力一個一個拆開來看。

4. 開始分模組探究各要素的問題。

4.1. 組織生產有問題嗎?

  答:問題肯定有。不過就 “世界工廠” 的名號來說,產能似乎不是問題。照理來說,生產這麼厲害,經濟應該欣欣向榮才對。生產出來沒人買,只能是一堆廢品。更嚴重的問題,似乎出現在消費。相對而言,生產的問題相對較小,此處暫時按下不表。

4.2. 來到消費,它的問題又出現在哪?

4.2.1. 沒有消費,是人們的主觀 “不願意消費”,還是說客觀 “沒有能力消費”?

  答:完蛋了。好像都有。

4.2.1.1. 主觀 “不願意消費” 又有什麼可能原因?

  答:商品質量不好,產品溢價嚴重…… 似乎能牽扯出一大堆理由。但就微雪個人而言,感受到的更多是 “不敢消費”。

4.2.1.1.1. 為什麼不敢消費?

  答:算一算我們佔大頭的支出,衣食住行四個、醫療、教育、養老。好像每一樣都是天文數字。

4.2.1.1.1.1. 衣食住行問題出在哪兒?

  答:衣和食好像沒有多大的問題。如果要選擇奢侈品和高檔餐廳,那是個人因素,不是環境問題。交通似乎問題也不大。公共交通現在已經挺發達了,唯一的痛點可能就是買車。但是家用車也不是必選項。

  問題出現在住。房租和房價。

  房租很大程度取決於租房市場調節,相當於二級市場,有自由選擇餘地。

  房價沒有。房價相當於一級市場,其最初建房的成本已經固定。

  現在那些建好了,但沒有賣出去的房屋,那些暫時沒有回本的資金都去了哪裡?總不會憑空消失了吧?

  某種意義上,這些資金可以算作是 “憑空消失” 了。房地產成本大頭是土地出讓金和房屋建設費用。土地出讓金繳納給政府。由於之前轟轟烈烈的土地財政,地方政府用它賺取收入,投入到公共設施中。公共設施建設和維修惠及部分或全部的人。房屋建設的材料費、設計費、勞動費,其接受的人,也不一定是該房地產開發商的客戶。所以,對於房地產開發商來說,它們就是 “憑空消失” 了。

  做生意總不能虧本,擴大到社會上,房價就越來越高了。

  房地產在金融中處於一個很特殊的地位。它資金量大,而且是固定資產不易變現,同時透過金融連線著政府和居民。

  群眾在銀行儲蓄,銀行利用這些錢貸款給房地產開發商建設。開發商繳納部分稅款到政府,政府維護公共設施;另一部分資金用於建設,建設的資金再次流回市場和群眾手中。縱觀整個過程,相當於開發商被政府 “啃了一口”。如果想從中回本,甚至賺取利潤,只能加倍向購房者索取。

  房地產賣不出去,政府賺了錢不用擔心,不打算買房的人不虧錢,吃虧的是開發商和儲蓄的群眾。

4.2.1.1.1.2. 醫療問題出在哪兒?

  答:檢查貴,買藥貴,約不到號等等等。好像問題都有。還有知名的醫保騙保等等問題。

  檢查貴。成本在,沒法降。醫生不敢冒病人的險,也不敢冒自己的險,而且醫務科和衛健局盯得緊。這個就先跳過吧。私人醫院做檢查可能還跟醫生業績掛鉤,公立醫院不存在。

  買藥貴。一方面是成本,一方面是溢價。藥品的化工流程複雜,工藝不成熟的藥成本高。進口藥的話本身就貴。溢價嚴重可能要拜市場所賜,各級醫藥代表抽一點利潤走,越到底層進貨價越高,成本負擔全部轉移到消費者。當然所有行業都有這個問題,醫藥尤其嚴重。而很多藥出廠價就高,到基層價格就上天了。而藥品出廠價高不高,還要看藥廠賺不賺黑心錢。集中採購的藥品尤為突出。線下買藥可能還會涉及到藥店的考核等等。

  約不到號。醫生也要成長。好的、有經驗的醫生就那麼多。健康這種事又不能開玩笑,都去擠兌大醫院醫療資源。掛不到號似乎也能說通了。解決方案就是擴大醫務群體基數。不過嘛…… 醫學專業壁壘那麼高,還有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這種加持,再說了難度在那,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外科場景神態自若地吃飯。要擴大醫務群體基數,就只能擴大人口和受教育程度,人口生育意願嘛…… 又和經濟環境所有要素都有關係,又繞回來了。

  醫保騙保。這個問題老經典了。醫學專業壁壘高,醫生要幹嘛,一般來說患者看不出來。利益燻心,誰又不想自己多掙點錢呢。聯合行政一起,把藥房低價藥高價賣給藥店;過度醫療,給患者開一些不需要的檢查,最後糊弄了事去醫保科報賬;虛假治療、聯合民營醫療機構等等。手段層出不窮。要打肯定能打死,但是 “水至清則無魚”,沒人願意當醫生了,加劇醫療資源惡化。

4.2.1.1.1.3. 教育問題出在哪兒?

  答:大家都卷,你也不想自己孩子落後吧?而且自己也有繼續教育支出吧?

  前者純粹是無奈。學習進度跟不上,成年人可能覺得無所謂,孩子觀念又沒建立起來,很容易受打擊。而且電話手錶、手機這種不買,孩子越小越容易被孤立。還有生活費、教材書本費、校服這些必要的支出。補習班就不說了,仁者見仁,興趣班一個二個漫天要價。

  教育機構又多,老師工資又低。想方設法玩了命問家長要錢。

  其實教育還有很多經歷和性格塑造方面的話題。比如讓他見識世界(旅遊),豐富精神世界和形成思維模式(讀書,辯論)等等,但與經濟無關,按下不表。

  自己的繼續教育,支出彈性比較大。可以略過。

4.2.1.1.1.4. 養老問題出在哪兒?

  答:人和分配。現在的養老體系,本質上是現在的年輕人繳納養老保險養老人,這些錢轉手就會發給現在的老人。我們的人口數量逐年下降,而且年齡結構也逐漸失衡,以後打破現有的養老體系肯定是必然情況。但這件事情不會來得太陡,否則會引起群眾激烈反抗。溫水煮青蛙會讓事情進展順利一些。先延遲退休,再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再逐步交給市場,最後徹底打破養老金剛性兌付。

  至於分配,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養老金領取比例已經天上地下,在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的壓力下,只是雪上加霜(雖然這霜有點厚)。

4.2.1.1.2. 除了 “不敢消費” 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嗎?

  答:還有很多。可以一塊兒說。比如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消費主義陷阱,商品質量不好,對未來經濟環境的擔憂等等。一個一個來說。

  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經典現象不發生在我國。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能源價格上漲。同類類比到國內,便是之前諸如高新技術制裁導致的硬碟和記憶體漲價。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只是不為人所知。比如苯乙烯。

  消費主義陷阱。直播帶貨現在已經成為一種不好的風氣了。仔細想想,自己真的需要直播間裡推薦的商品嗎?它緊急嗎?它重要嗎?真的需要買嗎?有平替嗎?直播帶貨只是現今最大的表現。鋪天蓋地的廣告、應用通知彈窗,演算法等等,無一不打算把人騙進去點選下單。

  商品質量不好。典型便是群眾對於國產奶粉的不信任。上文醫療還表現為進口藥品和國產藥品。

  對未來經濟環境的擔憂。動物在過冬之前都會大量儲存食物。天性如此,生存必需。

  產品溢價高昂。一個產品的售價不止取決於製造成本,還有宣發成本、損失準備、運輸費用等等。某些產品的溢價嚴重到,其售價的一半都是品牌和商標費用。如果能找到代工廠平替,說不定質量差不多,但售價少一半。

4.2.1.2. 客觀 “沒有能力消費” 又是什麼原因呢?

  答:沒錢唄。消費這個動作的門檻不高,只要是人就可以,無論殘疾人健康人還是病人。唯一的門檻就是貨幣。

4.2.2. 主觀 “不願意” 和客觀“沒有能力”,都指向了一個事實:沒錢,那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答:這個問題很複雜。增收節支會有結餘,就會變得有錢。換句話說,要看兩個方面:收入和支出。

4.2.2.1. 收入在其中有什麼問題?

  答:這個涉及的就很多了。個人能力、他人的消費意願、行業前景、競爭者水平、自我定位和市場需求等等很多。

  個人能力略過。能力越強的人,在 “正確的環境” 中收入肯定會越高。

  他人的消費意願。大家都憂心忡忡的當下,所有人幾乎都在開源節流,交易沒有買方也就無法達成。沒有人買,自己也不敢輕易消費,導致別人也賺不到錢,別人也不敢消費。這很容易陷入負面螺旋,成為死結。

  行業前景。幾乎所有傳統行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都只能提供有限的工作崗位和薪資。唯一的爆發可能是突破性的技術革命,或者與新興行業交叉,否則必定收斂到一個穩定的狀態。這種成熟狀態是市場供需調節的結果,也是行業發展到一定地步的必然結果。

  競爭者水平。市場必然選擇 “物美價廉” 的產品,說好聽點叫金融學中的“最佳化市場資源配置”,說難聽點就是優勝劣汰、進化學說。當競爭者過強,無人買單,收入自然會減少。

  自我定位和市場需求。這兩個常常為一體。自己的產品是否真正是市場所需要的——沒有人會正經地為 “義大利麵拌 42 號混凝土的最優研究和解決方案” 買單。

  這些充其量只能算收入的影響因素,經濟環境不好在 “收入” 上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失業與市場消費意願下降。

4.2.2.2. 支出在其中有什麼問題?

  答:最大的問題是 “退行”。開源節流,看掉所有不必要的支出,會讓社會的的總需求減少。第三產業退行最嚴重,第一產業幾乎不會退行。畢竟食物、水是生存要素,和諮詢、中介等不一樣。

4.2.2.3. 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答:有,貧富差距。將收入和支出聯合起來看,這可能是致命的問題。

  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有人看重安全感,有人注重享樂。所以有人覺得應該先苦後甜,有人覺得應該先甜後苦,而有人只想先甜後甜再甜一直甜。

  往往先苦、習慣勞作、善於思考的人,會做出產品或是提供服務進行售賣,將享樂放在後面。或許為了提前退休,或許只是為了安全感,他們只會進行少量消費。他們會先於其他人積累資本,收入增多。

  因為市場交易,其他人,尤其是那些注重享樂的人,資產負債情況會一直惡化。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差距暫時形成。

  引入金融系統後,中產的閒餘資金暫時流向緊缺資金的地方,形成生息資產,到期還本付息賺取利息。

  如果金融系統發揮了 “正確” 的作用,結果會雙贏,中產獲得更多資本,小資產階級建立起自己的生產資料,社會生產力提高。兩者都有幸福的結果。

  如果金融系統沒有發揮 “正確” 的作用,生息資產會進一步放大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差距。

  無論怎樣,中產階級都會受益。

  這建立在 “一切都平均分配” 的情況下。不幸的是,繁衍後代會愈加放大貧富差距,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經過資本的廝殺,最頂層的人成為資本家。資本家手中積累了大量的資本,而無產階級手中沒有資本。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呈階梯狀分佈,越往下基數越大。

  資本家想要進一步促進消費積累資本時,只能從其他三個階級入手。但群體最大的無產階級,已經沒有能力去消費了,產生生產相對過剩的現象。

  照理來說,我們不應該仇視富人,因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大於對社會的索取,手中才有財富累積。

  然而貧富差距會降低社會總消費能力的上限。因為富人的大量財富幾乎都是不會動的。同時因為數量過大,其財富就算全部投入市場,也會供求失衡,砸盤市場。

4.2.3. 我們有救過這種局面嗎?

  答:肯定有,只是效果不理想。為了挽救 “沒人消費就沒人賺錢,沒人賺錢就沒人消費” 這種螺旋下降的局面,政府想過很多辦法。

  直接補貼到消費端。為什麼採取補貼而非字面意義上的 “發錢”?因為如果直接 “發錢”,很多人會選擇拿去儲蓄,而這也就失去意義了。補貼確實能促進消費,但有一個副作用:它必須受眾手裡有一定自有資金。

  開閘放水,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增加貨幣,帶來通貨膨脹。本來市場上只有 2 個人,各有 1 塊錢,1 個蘋果只要 1 塊錢。現在央行印發貨幣,透過市場分配和金融系統信用創造,分配到這 2 人手上,每人各 2 塊錢。但是現在仍然只有 1 個蘋果,所以這個蘋果賣 2 塊錢了。

  錢存在銀行裡越來越沒有利息,未來物價還有可能再上漲,潛臺詞就是讓人現在就去消費。

  然而開閘放水相比直接補貼,效果可能更不理想。

  這種擴張性貨幣政策,因為其性質就決定了只能透過金融系統實施。透過操作中間目標預期達到增長消費的效果——然而央行只能選擇開不開這個水龍頭,至於開了之後,水會流向哪裡,它決定不了,也很大程度上無法控制。

  開閘放的水,幾乎都會流向富人,助推貧富差距。富人掌握大量資本,在現代社會就表現為銀行和證券。他們離金融系統更近。本應該促進消費的無產或小資產階級在幹什麼?他們在謀生,無暇關注金融系統。富人的生息資產,其利息,穿透到底層,就是他們的未來。

  我們採取了很多措施,效果都不太理想。工具幾乎都已經用盡了。

  筆者曾在很多人面前都說,現在經濟問題就是貧富差距過大,但許多人不相信。認為這個問題相比消費無關緊要。

  但是消費能力,在當今的百姓身上已經無法爆出金幣了,只能朝富人開刀,讓他們將趴在賬上發黴的資金流動起來。

  然而富人大多也是這個社會的精英階層,背後利益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幾乎無從下手,阻力極大。制定這些消費政策的精英,也不會拿自己開刀。精英階層無從下手,自己又不捨得爆金幣,最後就只能把 “促進消費的魔爪” 伸向人民。再搖一搖,看看最好欺負的平民老百姓,能不能再搖出一點金幣。

4.3. 消費說完了,分配問題出現在哪兒?

  答:問題已經很明顯了。最應該是消費主力的龐大人群,只佔有了很小一部分存款。而剩下的小部分人群,佔有了絕大多數的財富。

  許多人可能覺得,那劫富濟貧就好了。問題是,這小部分人可能最開始也是一窮二白,能合法地積累這樣多的財富,本身就說明了他們的眼界、見識、能力和膽識。將這部分人劫富濟貧全部幹掉了,就沒有人願意來創造社會價值了。反正積累的財富最後都會被抹平,幹嘛要那麼努力呢?於是所有人都開始吃 “大鍋飯”,社會也就停止進步了。

  所以,怎樣合理地分配,讓財富聚集效應不過於失衡,又不強行打消人的積極性,這是一個非常難的話題。

  我目前想不出任何好方法。

4.4. 分配也說完了,流通問題出現在哪兒?

  答:這個要跟分配一起來看。少數人掌握的絕大多數財富,大部分都趴在賬上發黴,只有其中很小一部分會拿來投資或者消費。而存款是銀行的負債,銀行還會為這部分不流通的財富給予利息。銀行的利潤來自存貸差和中間業務。中間業務利潤佔比較小,大部分業務來自存貸利差。而大部分人都感受到了經濟的寒氣,沒人想去貸款,銀行賺不了錢,又要給付利息,金融系統也越加難過。金融業是各個行業的渠,渠快乾掉了,各個行業也越發成為孤島。企業越難融資,產品又賣不出去,員工也發不起工資,於是更不願意消費,開始進入惡性迴圈。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怪這部分不流通的財富。分配不平衡是主要原因,流通只是將這個問題放大了。

  上面的討論還不涉及到財富跨國界流出。然而現階段經濟不景氣,群眾仇富心理嚴重,財富跨國界流出的可能性非常大。蛋糕憑空缺失一塊,肥水流了外人田,只會讓國內的人民更加難過。

5. 有辦法解決嗎?

  答:辦法肯定有。只是需要莫大的決心、勇氣、毅力和耐心。

  以往,不止我們國家,許多政府都選擇了凱恩斯學派,政府主動負債,勇敢站出來做 “出頭鳥”,拉動經濟。

  然而這個方法有個致命的問題:每次政府都站出來,政府的錢從哪兒來?

  許多政府選擇了不還。任由債臺高築。一般的政府認為,只要能夠借新還舊,保持在合理區間,就能像永動機一樣,彷彿這筆債務不存在。

  要麼就選擇由央行印錢,然後加速通貨膨脹。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於是許多政府 “兩害相權取其輕”,哪個不嚴重用哪個。

  我們終究發現經濟學背後下的問題,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像一個死結。

  然而,死結也是有線頭的。

  經濟大環境要好,就要人們相信有一個好的未來。這種信念會直接拉動消費和投資。要有這種信念,需要群眾實實在在看到主導者在做出努力。

  做出努力的方向,也只能是經濟背後的幾個要素。

  改善分配方式,加速貨幣流通,健全醫療體系,治理教育亂象,消除房地產和政府的強耦合關係等等等。

  當下想要拉動經濟,對於生產大國而言,就是拉動消費。一味發補貼沒有用,關鍵要給人信心。

  信心只能從治理身上來。

  主導者不能假裝自己在努力,彷彿這樣就能騙過人民。努力可以假裝,但寒氣不會。就算這個問題再難,也要嘗試去擊破它。

  但目前好像沒有什麼希望呢。

  現在經濟環境不好,大家都想著往公務員穩定、保命,並不是衝著改善福祉去。而且體制內本身也是最厭惡風險的,循規蹈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似乎又回到了當初那個死迴圈。

  治理不了,經濟不好。經濟不好,都往體制內跑,於是更加治理不了。螺旋下降。

  這次,又該從哪個環節擊破呢?

  我只看到了人。

  而如果人要真心地為人民服務,有決心、勇氣、毅力和耐心去解決上面的一切問題,那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了。

  人才培養漫長而困難,不僅跟上面所有經濟要素掛鉤,還跟人本身有著莫大的聯絡。

  但無論如何,也要去做。因為選拔或培養一個精英的、對人民忠誠的領導者群體,在這些頭疼的大問題前面,可能是最簡單易行的措施了。一群人治理總比一個人蚍蜉撼樹強得多。

  現階段看不到什麼希望,都在等著熬。

  或許未來會有吧。

  南國微雪 Miyuki

  2024 年 10 月 27 日

寫在後面

  雖然我覺得這篇文章都是純經濟,幾乎不涉及政治。但我不確定會不會有人太敏感,所以也不確定這篇文章會什麼時候爆炸。

  且看且珍惜吧。

  我時常感慨人類、社會和這個世界都太複雜,就是想這些問題想出來的。我也跟許多群友這麼說過,許多人只當我是無病呻吟。

  越深入這些問題,越覺得自己太過於無力。

  成功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呢。

封面圖

img

攝影師・畫師 | Anne Nygård

圖源 | Unsplash

本文由部落格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釋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