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繼續復甦,但發達經濟體與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根據我們最新的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6%,該增速與上次預測相比沒有變化,但其構成卻發生了變化。

今年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改善了0.5個百分點,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預測被下調了相同幅度,原因是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前景顯著惡化。我們預測2022年全球增長4.9%,高於之前預測的4.4%。但同樣,各組國家的增速預測有不同的調整——發達經濟體的增速預測被大幅上調,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預測被下調(幅度小一些)。

我們估計,受疫情影響,發達經濟體的人均收入相對於2020-2022年疫情前的趨勢水平每年下降了2.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每年的人均收入損失達6.3%。

對經濟增速預測做出這樣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疫情的發展變化(德爾塔變異病毒成為主要流行毒株)。發達經濟體近40%的人口已完全接種疫苗。相比之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接種比例為11%,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僅有很少的人口得到接種。增長預測上調的原因包括疫苗接種速度快於預期以及經濟活動迴歸常態,而導致增長預測下調的因素包括一些國家無法獲得疫苗以及出現新一波疫情(特別是印度)。

復甦程式出現更嚴重分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在政策支援方面的差異。發達經濟體繼續提供大規模財政支援,並已宣佈在2021年及之後年份實施規模達4.6萬億美元的疫情相關措施。2022年全球增長預測的上調主要反映了美國和“下一代歐盟基金”預計將提供額外的財政支援。

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大多數措施已於2020年到期,它們正準備重建財政緩衝。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如巴西、匈牙利、墨西哥、俄羅斯和土耳其)還開始提高貨幣政策利率,以防範價格上行壓力。大宗商品出口國受益於高於預期的大宗商品價格。

對通脹的擔憂

去年衝擊的後果帶來了獨特的政策挑戰。受抑制的需求和供應鏈瓶頸正在給價格帶來上漲壓力。然而,由於以下原因,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通貨膨脹預計將在2022年回落到流行前的水平:

首先,通脹水平異常高主要是暫時現象,是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如旅遊業、酒店業)與去年物價水平異常低(如大宗商品價格)相比造成的。

第二,大多數國家的總體就業率仍遠低於疫情前的水平;儘管部分行業工資增長較快,但總體工資增長仍處於正常範圍。隨著健康指標的提高和非常規收入保障措施的到期,部分行業的招工難有望得到緩解,工資壓力也將得到緩解。

第三,長期通脹預期(基於調查和市場化指標)仍然得到有效錨定,一些降低物價對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程度變化敏感度的因素(如自動化)可能在疫情期間加劇。

然而,鑑於這一復甦的未知性質,上述評估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供應中斷更加持續、房價大幅上漲等因素可能導致高通脹。此外,預計2022年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仍將居高不下,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食品價格持續承壓和貨幣貶值有關——這導致了另一種分化現象。

儘管擴大疫苗供應可以改善經濟前景,但總體風險在下降。高傳染性變異病毒的出現可能會破壞復甦程式,導致2025年全球GDP累計損失4.5萬億美元。此外,在資產估值過高的環境下,如果市場突然重新評估貨幣政策的前景(特別是在美國),融資環境可能急劇收緊。美國的刺激支出也可能弱於預期。疫情惡化和融資環境趨緊,將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造成雙重打擊,嚴重逆轉復甦程式。

本文作者 Gita Gopinath 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在從事公共服務之前,她在哈佛大學經濟系任國際研究和經濟學John Zwaanstra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