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
古典通貨膨脹理論
在長期中,物價總水平會調整到使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的水平
貨幣數量論解釋物價水平如何決定以及為什麼它一直在變化
經濟中可得到的貨幣量決定了貨幣的價值,而且貨幣量增長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古典二分法
所有經濟變數分為兩類:
- 名義變數(nominal variables):按貨幣單位衡量的變數
- 真實變數(real variables):按實物單位衡量的變數
貨幣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貨幣供給變動影響名義變數而不影響真實變數
貨幣中性在短期內不符合現實,但在長期符合
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經濟中普通1美元在不同人手中流動的速度
\[V = (P \times Y) / M
\]
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P表示物價水平(GDP平減指數),Y表示產量(真實GDP),M表示貨幣量
數量方程式(quantity equation),由上式整理得出
\[M \times V = P \times Y
\]
貨幣數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等於產品的價格乘以產量
數量方程式說明,經濟中貨幣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個變數中的一個上:物價水平必然上升,產量必然上升,或者貨幣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可以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
貨幣數量論的本質
瞭解均衡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的所有因素:
- 貨幣流通速度一直是較為穩定的
- 由於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所以當中央銀行改變貨幣量(M)時,它就引起了名義產出價值(\(P \times Y\))的同比例變動
- 一個經濟的物品與服務產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給(勞動、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源)及生產技術決定的。特別是,由於貨幣是中性的,所以它並不影響產量
- 在產量(Y)由要素供給和技術決定的情況下,當中央銀行改變貨幣供給(M)並引起名義產出價值(\(P \times Y\))發生同比例變動時,這些變動將反映在物價水平(P)的變動上
- 因此,當中央銀行迅速增加貨幣供給時,結果就是高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稅(inflation tax):政府透過創造貨幣而籌集的收入
當政府透過印發貨幣籌集收入時,相當於是在徵收一種通貨膨脹稅。
費雪效應(Fisher effect):名義利率對通貨膨脹率所進行的一對一的調整
長期中正確,短期中不成立
\[真實利率 = 名義利率 - 通貨膨脹率
\]
\[名義利率 = 真實利率 + 通貨膨脹率
\]
通貨膨脹的成本:
- 皮鞋成本(shoeleather cost):當通貨膨脹鼓勵人們減少貨幣持有量時所浪費的資源
- 經常去銀行使你的鞋磨損得更快
- 實際成本:為了使手頭保留的錢少於沒有通貨膨脹時的數量而必須犧牲的時間與便利
- 選單成本(menu costs):改變價格的成本
- 確定新價格的成本
- 印重新整理價格表和目錄的成本
- 把新價格表和目錄送達中間商和顧客的成本
- 為新價格做廣告的成本
- 應對顧客對價格變動的不滿的成本
- 相對價格變動與資源配置不當
- 通貨膨脹引起的稅收扭曲
- 混亂與不方便:衡量經濟交易的尺度不可靠,侵蝕了計價單位的真實價值
-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財富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