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下載:新增199IT微信公眾號【i199it】,回覆關鍵詞【2022中國創新經濟報告】即可下載

過去十年,私募股權市場得到長足發展

過去十年私募市場融資規模整體呈快速上升趨勢,整體交易規模實現“十年十倍”增長。近十年融資規模的快速增長早期主要是由融資數量驅動,後期逐漸由單筆融資金額推動,私募市場頭部效應愈發凸顯。

從近三年私募市場融資情況來看,2019年至2020年全市場遇冷下挫;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市場空前活躍,被壓抑的需求集中釋放。

人民幣基金整體活躍度佔比穩步提升

從2021年一季度至2022年二季度美元/人民幣基金交易數量佔比來看,人民幣交易數量佔比區間為85%至91%,人民幣基金整體活躍度佔比在穩步提升。

行業熱度轉向硬科技,企服和醫療穩步增長

從2020年一季度至2022年二季度分賽道分階段交易數量來看,整體賽道聚焦早期專案。分行業來看,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二季度硬科技/智慧技術賽道的交易數量大幅增加。

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市場仍充滿機遇

香港作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充滿活力,流動性強,上市公司市值在亞洲排名第二。2018年上市改革實施以來,截至2022年6月,已有198家中國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93家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及26家中概股公司二次上市,募資金額合計約8,528億港元,佔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總融資額一半以上。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在過去12年間7度摘得全球新股集資冠軍。

互聯互通產品多元化,南下投資者定價權不斷提升

港交所正積極擴充與中國內地市場的聯動範圍,自2014年起兩地證券市場建立了較為成功的互聯互通機制,如今聯動進一步擴充到債券市場(債券通)及財富管理市場(跨境理財通)。我們預計,內地投資者參與度不斷上升將成為香港市場成交額的重要推動因素。

香港市場將持續推進更多改革措施

香港市場是聯絡中國企業和海外投資者的橋樑,隨著對境外上市的監管穩步推進,有助於香港資本市場持續發展。香港市場將保持改革動力,進一步推進更多改革措施,提升互聯互通,推動跨境資本加速流通和創新。

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在重塑世界。未來的創新將圍繞時代需求展開。

全球化放緩、國際互信下降

全球化程式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已有所放緩,在近年來更是受到諸多衝擊。經濟方面,疫情衝擊加劇了國際貿易的疲軟,地區和全球產業鏈被迫調整;地緣政治方面,俄烏衝突升級以來,一系列金融手段使得全球戰略互信下降、促使各國注重金融自主與安全性,削弱了國際金融互信關係。

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在全球化停滯、國際互信下降等大變局下,中國秉承高質量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統一,發展風格發生一系列變化。從速度轉向質量,存量時代還將延續;從增長轉向改革,透過有形之手加頂層設計推動供給側改革;從效率轉向公平,透過第三次分配推動共同富裕;在經濟安全方面,推動國產替代軟、硬體,中概股上市資料審查;在政治安全方面,為資本設定“紅綠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在碳中和方面,以清潔能源實現彎道超車。

新一代創新

在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技術革命背景下,中國正處於科技週期的交替處。創業主線轉向科技創新,越來越多的本土科技企業走向全球。新一代創新應與時代需求保持一致,由做大變成做強。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政策將深刻影響產業格局和發展,國家支援的行業要積極跟進,比如雙碳戰略、數字經濟、國家安全相關行業。工業化升級、安全需求上升、戰略行業彎道超車、攀登國際價值鏈等程式對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十年以模式創新為主,未來十年將以技術創新為主。

硬體替代:基本實現中低端消費領域替代,向工業級/通訊半導體轉移

近年來,國家政策大力支援硬體行業發展,國產替代程式加快。本土消費電子品牌的崛起也帶動上游國產硬體替代,同時,中國政府為發展培養國內半導體人才提供了多項政策支援,大量人才流向半導體行業。經過人才、技術、裝置的長期儲備,中國半導體已經完成產業初期的原始積累。儘管有著全球最大的積體電路市場且市場規模逐年升高,中國積體電路行業在關鍵技術領域仍有所欠缺,導致自給率較低,國產化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對進口依賴較大,積體電路國產替代任重道遠。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大部分中低端半導體產品實現了國產替代,但是高階產品的滲透率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在消費類電子和部分工業級和通訊領域,如光晶片、光模組、通訊PCB等產品,國內供應商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能夠較好地兼顧效能、功耗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市場接受度較高,預計到2025年在這些領域能夠實現全方面國產替代。在中高階領域,我們預計2026年至2030年能夠實現在包括車規、計算等領域的半導體晶片的全面替代。

半導體產業主要圍繞以矽(Si)、鍺(Ge)等第一代半導體材料及以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為主的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發展。隨著電動車、資料中心及新能源等應用加速發展,以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等為主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在熱導效能、輕量化、高溫、耐高壓以及承受大電流等多個方面有著明顯優勢,適合製作高壓高頻的大功率器件,有望成為中國半導體未來大力發展的方向,實現彎道超車。

目前中國半導體材料仍高度依賴進口,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導體的發展上,中國整體落後世界領先水平至少10年,但第三代半導體方面目前差距只有5年左右。國內廠商在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大力發展以尋求差異化突破。在新能源汽車應用領域,國內廠商在2022年開始實現SiC-SBD和SiC-MOS產品量產,主要應用在車載充電器(OBC)和DC/DC轉換器領域;同時在努力突破汽車主逆變器的國產替代,預計兩年內國產SiC晶片能夠在汽車主逆變器上實現量產。

軟體替代:“實體清單”推動軟體國產化率提升

在出口管制方面,美國已經形成一套由商務部、能源部和國務院組成的清單管理制度。被列入清單的實體大多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雖然短期或對相關企業帶來陣痛,但中長期而言,此舉將會加速國產替代的程式,促使更多企業選擇國產基礎軟體及應用軟體,包括作業系統、資料庫、中介軟體、辦公軟體等,進一步推動國產軟體由“可用”向“好用”進化。

信創政策是中國IT產業發展升級採取的長期計劃,從關鍵環節核心元件的自主創新入手,從黨政軍試點,旨在實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發展目標。2020年是信創產業全面推廣的“元年”,黨政信創規模化推進,信創廠商透過產品升級和渠道開拓搶佔市場先機,2022年行業信創有望進一步落地,迎來黃金髮展期。

元宇宙:網際網路進入第三代變革週期,元宇宙時代開啟

元宇宙由有“人”、“物”、“場”、“感知”、“決策”和“互動”六大元素構成,實現元宇宙的三大抓手分別是模式、技術以及應用。據GIA預測,2022年元宇宙的全球市場估計為1,944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的規模將達到7,586億美元(2022年至2026年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7.1%)。預計到2026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1,031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8.1%。

元宇宙發展需要計算/近眼顯示/人機互動/通訊四個方面基礎技術支撐,要求高效能運算作為底層基礎設施支撐生產出高質量的虛擬內容,需要高頻寬、靈活排程的通訊能力支援內容高速率低時延的傳輸,需要多樣化的感測器為人機互動和內容生產提供海量資料,需要高效能的近眼現實螢幕提供更具有沉浸感的體驗。同時,元宇宙發展從互動方式到終端應用場景均帶來鉅變,互動方式將從桌面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到萬物互聯。

參考PC用時14年,智慧手機用時11年,推算AR用時9-10年,預計2024-25年期間出現消費級標杆性產品。預期AR終端將呈現如下發展特性:產品形態在發展早期多樣,後期逐漸統一;早期互動方式多樣,後期往簡單易用方向演進,由標杆性產品定義;早期方案多樣,後期晶片和系統深度繫結,軟硬一體;顯示的發展趨於更高成像質量、更低功耗。

未來,元宇宙在應用端將實現與現實世界打通、跨平臺的經濟體系。2C層面將從遊戲社交延伸至更廣闊的生活場景,2B層面逐步實現工業資訊化、遠端辦公、城市管理等,包括整合IOT和AI等技術實現協同化的產品創新體系、柔性化的生產方式及精準化的管理模式。同時技術上AI內容生成、ARVR硬體及產業鏈、數字孿生技術等將成為熱點發展趨勢。

智慧化:超級人工智慧演進思路日漸明確,成為AI賽道的長期目標

目前人工智慧在實現方法上已經明晰,主要包括近幾年興起的自監督學習為代表的基本演算法,以及強化學習領域的發展為兩條主要路徑。然而在資料層面,將會有新的變化。近來數字孿生、虛擬世界、元宇宙等技術快速發展,這些是比資料更高一級的數字環境,在數字環境下,讓算力發揮作用。

未來幾年,一是已經相對成熟的“大資料+大算力+深度學習演算法”的資訊模型將從研究進入實際應用;二是基於虛擬世界、實時時空環境訓練的具身模型也會取得較大的發展,如自動駕駛、機器人、遊戲中數字人;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將人類大腦、生物大腦、機器人等研究方向結合,形成物理世界中具有真正實體性的機器人技術也會取得大發展。

未來三年,這些技術將持續演變。未來五到十年,資訊模型和具身模型將會結合,成為“數字超人”,在知識能力以及跟環境的互動程度上,甚至超過人類。具身模型和機器人也將結合,在物理世界出現能力比人類還要強的無人系統,即“具身超人”。樂觀估計,在未來三十年,數字超人和具身超人可能會結合,最終誕生超級人工智慧,這是人工智慧的終極夢想,實現超越人類的智慧系統。

人工智慧產業鏈包括三層: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其中,基礎層是人工智慧產業的基礎,主要是研發硬體及軟體,如AI晶片、資料資源、雲端計算平臺等,為人工智慧提供資料及算力支撐;技術層是人工智慧產業的核心,以模擬人的智慧相關特徵為出發點,構建技術路徑;應用層是人工智慧產業的延伸,整合一類或多類人工智慧基礎應用技術,面向特定應用場景需求而形成軟硬體產品或解決方案。隨著AI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已經在金融、醫療、工業、零售等領域有了極其廣泛和深入的應用。

自動駕駛功能有賴於感知、決策、執行各環節技術的高效配合,整體架構主要分為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同時,車路協同能夠充分反映路測資訊,並透過雲端、邊緣端給予終端計算資源支援,對於單車智慧是有力補充。

目前自動駕駛尚處於早期階段,產業鏈各環節均存在技術挑戰。智慧駕駛面臨的技術困難並非線性增長,ADAS(輔助駕駛)與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之間有著巨大鴻溝,在感知、決策和執行環節,均存在技術瓶頸。如降低場景難度,無人駕駛在限定區域落地從技術角度更有可行性,也可在簡單運營場景中率先實現商業化。

隨著汽車智慧化發展,傳統的功能晶片逐漸難以滿足對算力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期待,對算力與能效比的考量逐漸拉開了行業內的差距。汽車智慧化帶動了全球智慧駕駛SoC晶片的市場空間不斷擴張,SoC晶片具備底盤、動力、座艙、駕駛等全域所需的高算力與技術,汽車中的SoC晶片主要有自動駕駛晶片和智慧座艙晶片。我們預計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與技術的成熟發展,2025年全球智慧駕駛SoC市場規模將達到104.56億美元。廣闊的市場空間、高算力與高效能的SoC晶片帶來的豐沛附加值,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

2022年上半年,中國醫療行業投融資均面臨專案數量與專案金額同比雙降的局面。我們認為,隨著估值回撥、環境趨穩,持續創新與穩健增長仍將是醫療行業的長期旋律。龐大的人口基數、不斷延長的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升的消費水平、日漸增強的主動健康管理意識,都是中國醫療行業發展的長期確定要素。我們認為,中國醫療行業的主要驅動因素並未發生根本變化,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齡化加速、醫療保健支出增長、醫藥研發水平提升、和醫療政策變革助力。

近年來,國家戰略佈局、投資資本注入、政策定向扶持,為中國醫療行業的長期發展增加了確定性。2022年5月,中國發布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明確打造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發展瓶頸。規劃明確提出:順應“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滿足人民群眾對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規劃提到,著眼提高人民群眾健康保障能力,重點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及生物康養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增強生物醫藥高階產品及裝置供應鏈保障水平,有力支撐疾病防控救治和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和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展望未來,我們看好的醫療行業創新發展的四大核心領域及其未來發展方向,包括:數字醫療(數字健康和創新支付)、創新藥(基因治療和合成生物)、診斷(單細胞測序和多組學)和醫療器械(心衰和手術機器人)。

數字醫療助力醫保改革

數字醫療是應對中國老齡化帶來的醫療費用增長、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過去幾年,疫情催化下,中國數字化醫療快速發展,多個核心因素共同驅動著數字醫療生態場景不斷豐富,包括政策引導、中國數字化醫療、以及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業態。國家政策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數字大健康市場潛力巨大。國家政策持續推進,促使醫院全面開展疾病管理工作,而疾病管理的數字化和線上化將是未來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

多種因素助推細胞和基因治療行業快速增長

遺傳性疾病、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慢性病等臨床需求巨大,隨著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加大,以及政策利好和資本的湧入,多元化醫保支付模式將促進細胞治療商業化發展,產業鏈規範帶動基因與細胞治療行業增長。

據弗羅斯特沙利文預計,中國細胞治療市場空間將由2021年的13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584億元,複合年均增速高達52.6%。其中CAR-T細胞療法市場空間將由2021年的3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288億元;其他細胞治療市場空間將由2021年的10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296億元。

單細胞和多組學:IVD領域的下一個藍海

過去十年,伴隨著“超摩爾定律”指導下的基因測序成本快速降低,以及大資料分析工具的日益完善,基因組學終於走出實驗室並在臨床端快速興起。基因組學在臨床端的快速普及也標誌著診斷行業正式進入高速發展的“精準診療”階段。然而,隨著人類對複雜疾病病理認知的逐步深入,人類逐漸意識到單一基因組學已不能滿足越來越高的臨床診療需求,更高精度的精準醫療(“精準診療2.0”)將要在下一個十年引領臨床診斷的下一波浪潮。單細胞測序是基因檢測在空間解析度和資訊顆粒度上實現的質的突破,而多組學是聯合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等從多個檢測維度解析生命體,這兩種技術手段均可以幫助人類獲得更加全面、高畫質、準確、靈敏、特異的分析結果,最終實現臨床診斷的完全“數字化”。單細胞和多組學,擁有無限遐想的應用前景和市場空間,無愧為IVD領域的下一個藍海。

手術機器人市場高速增長,中國增速有望高於全球

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30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83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2.6%;並預期於2026年達到336億美元,自2020年起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6.2%。

跨過平價,清潔能源將迎來加速發展時代

經濟增長和電氣化推動電力需求快速攀升。2021年實現全面平價後,零排放、大儲量的光伏和風電快速發展,未來將成為支撐電力需求的主力電源。光伏產業鏈電池片環節的先進技術不斷迭代更新,光伏降本增效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風電增量穩定,大型化趨勢不變並向海上擴充。可再生能源佔比增加,需要儲能為電力系統提供靈活性和穩定性,而最成熟的抽水蓄能空間有限,電化學儲能將成為遠期電力系統的主要儲能形式。電網也需要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結構,向資訊化、智慧化的能源網際網路轉型。

清潔能源:光伏和風電將在2030年前後成為主力電源

中國處於經濟中高速增長階段,人均電耗還在不斷上升,疊加工業、交通等領域的電氣化,中國電力需求仍在較快增長。光伏和風電的可開發資源比其他能源形式多2-4個數量級,是唯二能支援中國未來能源體量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可再生能源度電成本已基本等於煤炭等傳統化石燃料發電的成本,而且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中國已經實現風光平價上網。預計到2030年前後,光伏和風電配儲後的成本也將低於火電,成本優勢將推動光伏風電持續增長。

儲能:應對可再生能源波動性的重要電力基礎設施

傳統電網的靈活性主要由火電和水電提供,這兩項電力資源儲量大、爬坡快,當前可再生能源併網發電也主要依賴這兩項的調節能力。光伏和風電本身具有高度隨機性、波動性,且不具備調節能力,因此當它們成為主力能源後需要額外配儲。

電化學儲能將是遠期電力系統的主要儲能形式,其中鋰電將是中期主流。抽水蓄能是傳統電網側儲能的主要模式,主要優點是技術成熟、容量大、成本低。但也有嚴重的侷限,如可供開發的抽水蓄能資源不多、分佈受地理條件限制以及電化學儲能具備能量密度較高、建設週期短、場地限制少等缺點。其中鋰電池將是中期的主要方案,磷酸鐵鋰電池已經具備非常好的安全性,根據BNEF預測,其投資成本仍有50%左右的下降空間,壽命有2倍左右的提升空間,且到2030年前後鋰電池儲能的全生命週期成本與抽水蓄能相當。

電網:傳統配電網向資訊化、智慧化轉型

中國電網重輸輕配,輸電網堅強,配電網受制於成本因素相對脆弱,是未來電網改造的重點。電網智慧化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規模清潔能源的接入,有效提供持續、經濟和安全的電力,構建以電為中心的智慧能源系統是大勢所趨。

電力行業關係國家安全,主幹網的智慧化仍會由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主導。未來留給民營資本的機會主要在配電網和微網的改造和管理上,如使用者需求管理、分散式發電和儲能、響應主電網需求等。

減碳路線圖:深入靈魂的“革命”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一,人均碳排放量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據英國石油公司釋出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21》,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99.67億噸,佔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31%,位居全球第一。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資料,2021年,中國人均碳排放量7.07噸二氧化碳當量,高於全球人均水平,但低於部分已開發國家。總體而言,中國面臨著較大的減碳壓力。

報告下載:新增199IT微信公眾號【i199it】,回覆關鍵詞【2022中國創新經濟報告】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