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說說忠誠度

pharos發表於2019-03-21

        要判斷他人的忠誠度,首先必須回答:“一個人為什麼會忠誠,而另一個人卻不忠誠?原因究竟何在?”這樣兩個問題。

        忠誠與否與人性沒有關係,也不是品行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忠誠與否,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其實,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差別僅僅在於他已有的經歷讓他形成的獨特行事方式和思維慣性,這也就是品行。比 如,如果一個人多次由油嘴滑舌、坑蒙拐騙、言實不符的行為中得到了好處,並且從未碰過壁,受到過懲罰。那麼他也就從這種“激勵”中學習,把這種行事方式當 作他的一種聰明和本事,不斷地如此反覆,形成一種自以為得意的行事習慣。這並不是這個人的本性多麼敗壞,而是由他少付出,但卻有大回報的多次先例,使他把 這種非常情況當成了正常情況。

        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不追求自身利益和慾望的滿足。有慾望、追求自身利益的滿足,並不能說是一種缺點。而缺點只是在於他追求自身利益和慾望的滿足方式不對, 不應該損害他人利益。當一個人在以往的經歷中,從沒有過少付出、多獲取的經歷,他的行事方式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要獲取,須努力”的思維模式,他明白“ 要有所得,就必有所失”,“得”是自己的一定“失”換來的。所以,我們對一個人的忠誠度的評價只能由這個思路展開,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和途徑。

        人的品行作為一種習慣性的行事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無論什麼人都不可能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得失,這就是沒有絕對的好。所謂沒有絕對的壞, 人們總會明白少付出、多獲取的事在世界上不是常理,更多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只要對方以一種公平交換的心態來與人交往,也就可能建立忠誠。因此,即使 一個人曾經有過付出少而獲取多的經歷,只要通過嚴肅得失二者之間的對等關係約束,仍然可以使這個人產生對企業的忠誠。

        忠誠只不過是一種依存關係。

        什麼是忠誠?

        它不是那種辱之不怒、屈之不怨、驅之不走、恨之報德的行為。若有這種人存在,這人絕不是忠誠,而是愚蠢。岳飛蒙受無盡屈辱,但仍對宋朝皇帝忠心不變。這雖 不能說是他的愚蠢,但並不能由此說他忠誠偉大。在此支配他行為的仍是他的自私自利。他明知以皇帝為首的投降派行徑是損害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行為,他還掌握 有強大的武裝力量,能揮師京城,清君側,除掉投降派,為國家民族的利益有所作為。但他選擇了愚忠,寧可受辱被殺,也不反皇帝。這是他出於一種自私的本能, 意識到以武力抗拒賣國行為,會冒太大的風險。因為皇帝代表國家,選擇反抗皇帝,振救民族這一途徑,沒有百分之百的勝算,因而要冒誅滅九族的風險。相反,選 擇逆來順受的行為,保住名節,青史留名,卻沒有任何風險。在封建社會,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利益,不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還可蔭及子孫。

        忠誠不是對他人的順從,而是對自己利益的重視。它代表的是一種鞏固的利益關係,家狗趕不走。有吃的野狗也會變成家狗,沒有吃的,家狗也會變成野狗。絕對的 忠誠是不存在的,忠誠只是一種利益依存關係。他的最大利益,只能從你那兒獲得,不能從其它另外任何地方獲得,他就會對你忠誠。正是這一忠誠的內在含義,為 我們提供了判斷他人忠誠度的有效方法――期望平衡法。

        一般而言,只有我對對方有所求,能從對方獲得一定利益的滿足,對方對我也同樣有所求,能從我這裡得到他所期望的利益的滿足時,彼此才會尊重對方,所謂的忠誠才能建立起來。也只有建立在這種相互依存關係上的忠誠才可能長久。

        現在我國不少企業的大老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稱心的經理人,但大都是蜜月尚未度完就分道揚鑣了。其原因在於二者之中有人發現從對方獲得的利益與自己的期望不一致。分析起來有三種情況:

        一、彼此的期望沒有充分表達,當逐漸瞭解到對方的期望後,或者因為不能滿足對方的期望,或者認為對方的期望不切實際而輕視對方的期望,因而造成其中一方不滿。

        二、一方,或者雙方,沒有想到對方的期望要由自己來滿足,最後發現不能為對方的期望提供滿足,因而造成對方不滿。

        三、彼此之間獲得的利益滿足不對等,一方獲得的滿足大,而另一方卻相對較小,較小的一方產生了不滿。

        這三種不滿情況中的任何一種不滿情況,只要公開表達,二者之間的矛盾也就公開化,彼此間的合作也就走到了盡頭。而只有雙方都感到從對方所獲得的利益滿足, 與為對方提供的利益滿足對等時,這種相互依存的忠誠關係才會建立起來。每個人都會把從對方獲得的利益滿足,與自己為對方提供的利益滿足進行比較,如果這種 比較讓任何一方感到不平衡,這感到不平衡的一方就不可能有什麼忠誠。

        有些人認為,如果一個人心胸開闊,處事大度,在人際交往中不斤斤計較,這個人就有忠誠度。其實這種人更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種具有高忠誠度的人,他只是能把 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進行平衡的人。並且,如果他所獲得的利益慾望滿足總量,使他感覺到與所付出――為對方提供的滿足不對等時,他會不動聲色地與你拉開距 離,結束這種可能存在的依存關係,讓所謂的忠誠永遠消失。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人的忠誠度是更低的。如果他計較彼此之間利益的對等,相反是他是更看重這種 依存關係,他的忠誠程度相應還可能高一些。

        獲得忠誠的期望平衡法

        期望平衡法是通過公開準確表達自己的期望,並通過平衡彼此的利益,以結成相互依存關係,穩固彼此之間的聯絡,達成持久的真誠合作的一種方法。其操作要點如下:

        1.明確我對對方的期望。即我需要從對方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和慾望滿足,並要儘可能具體化,能數量化的要數量化。這可使對方明確,要建立一種相互依存基礎上的忠誠,其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2.讓對方也明確提出他的期望。即讓對方明確界定他希望從我這裡得到的利益滿足。

        3.交換評價對方的期望要求。如果對方的期望是自己可以滿足的,並且和自己向對方提出的期望進行比較,基本上平衡,那麼忠誠的基礎也就存在了。

        4.相互承諾。相互保證為對方的期望提供滿足。若不能滿足對方的全部期望,可公開提出來討論,看對方是否能愉快地改變或調整。若對方快樂地改變或調整了他的期望,自己也調整一下對他的期望,以保證彼此的期望在達成平衡的基礎都最終兌現。

        5.檢驗承諾。當對對方兌現承諾沒有信心時,有必要通過試用來檢驗。企業引進人,有一個試用期,這實際上就是在做承諾檢驗。

        6.穩定依存關係。如果雙方存在依存關係,二者相互從對方獲得的利益滿足基本平衡,並且又能夠順利通過承諾檢驗,這種長期的依存關係也就可能建立起來,那麼彼此之間也就建立了一種忠誠關係。

        一般而言,對方期望高,自己能為他提供的滿足低,即有不能為對方期望提供滿足的內容,對方的忠誠度,必然低。不要期望他人到你企業來學雷鋒。相反,若是對方的期望低,你為他能帶來的滿足高,他的忠誠度一般比較高。

        運用期望平衡法判斷他人的忠誠度,開誠佈公地表達和討論彼此的期望是關鍵。在中國,一些人總是羞於言利,甚至對自己獲得的期望滿足不滿時,還要找一個光面 堂皇的理由分手,也不明說。這就需要通過制度和文化來調整,就像在海爾一樣,鼓勵員工為了自身的利益對所希望的崗位進行競聘,打破虛偽的“君子不言利”心 理限制。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433/viewspace-62367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