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的種類
大家都知道, 賺錢無非三種
- 錢滾錢
- 資源、背景換錢
- 體力、腦力換錢
對於前兩種, 沒啥好說的, 投胎是門技術活. 絕大部分人, 包括我在內都是第三種. 而對於這一類人來說, 賺錢是非常難的. 這裡說的賺錢不是一個月賺個吃飯錢, 而是透過行動達到遠超打工的收益.
大家都希望有睡後收入, 比如在業餘開發一款軟體, 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收益. 但是根據我的觀察, 我發現很多領域都有人在做了, 想找到一個好做、有需求、沒人接觸的領域, 幾乎不可能.
自媒體也有網際網路產品
從幾年前開始, 自媒體這個詞就特別火熱. 我之前因為想更快的瞭解粉絲的私信, 所以開發了一個應用.
這個比較簡單, 只能獲取B站、掘金、知乎的一些後臺資料, 展示一下而已. 後來我就想到, 這種應用是不是可以做的複雜一點, 拿去賣錢呢? 比如我每次釋出文章, 都需要開啟N多個網站, 一個個上傳. 能不能實現集中內容分發呢?
集中內容分發: 在一個平臺上傳內容, 自動分發到多個自媒體平臺
我感覺這個市場應該是有的, 臥槽, 商機啊! 於是我查了下, 發現已經有了...而且競爭也很激烈. 我隨便找了幾個產品的介面大家感受一下.
類似產品非常多. 沒想到, 就連我偶然間想到的方向也有無數人在做了. 而且其內容之豐富顯然是有專業的團隊在做的. 那就算這個方向沒人做, 我就能做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
隔行如隔山
我一直非常堅定的一個觀點就是隔行如隔山, 很多東西都是看起來簡單, 但是換你上你開局就得崩. 比如有些甲方認為程式設計師就是動動手而已, 沒什麼難度.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尊重每個行業的門檻, 專業的之所以是專業的, 就是因為他在這個領域有著一線的經驗.
說回這個媒體管理工具. 單看介面, 感覺很全, 很好用. 但是實際上, 我女朋友的評價是依託答辯. 我女朋友是傳媒專業的, 而且是正經媒體平臺, 不是搞自媒體的. 她對這方面的需求遠超過我這種隨便折騰兩下自媒體的人. 一開始我也納悶, 集中內容分發這麼剛需的場景難道她沒有嗎? 她的回答是
**有, 非常有. 的確上傳一段影片到各個平臺非常費時間. 但是, 媒體人的任務不是單純的上傳, 不同的平臺需要填寫的東西不一樣. 這些工具很難有一個模板是適應所有的平臺. **
說到這, 我是深有體會的. 比如B站, 上傳影片的時候最好填寫一個話題
一方面是這些話題都是有獎勵的, 雖然不多. 最重要的是, 這些話題相關的影片會得到大量的流量推送. 而不同的平臺正在推廣的活動確實是不一樣的, 這就要求你手動填寫. 集中內容分發是做不到的.
女朋友繼續說: 其次, 哪怕像標題這種看起來很容易同步的內容, 在不同平臺也不一定就是一樣的.
我很詫異, 怎麼連標題還能不一樣呢? 所有平臺的影片標題都是有且只有唯一的呀.
女朋友解釋說因為同一個標題在不同平臺有不同的推送機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國寶大熊貓"和"大熊貓國寶", 有些平臺他偏向萌寵, 那麼大熊貓打頭的流量就多. 而有些平臺則比較關注非遺文化, 國寶的權重就更大.
聽完我恍然大悟, 好幾把有道理啊. 這科班出身就是不一樣. 我趕緊和她炫耀起我之前開發的工具: 我之前寫了個應用程式, 可以讓一些平臺有粉絲私信你的時候主動通知到你, 這個功能是不是很棒? 不然你就得開啟網站才能看見了
她一臉疑惑的看著我說"怎麼可能有這種需求呢? 如果一私信你就回, 這個對話就結束了. 但是私信了你沒回, 對方就會時不時地點進你的作品看看, 這就產生了二次點選, 平臺會認為你的作品值得多次被看"
自古套路得人心是吧, 不得不承認, 確實沒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過, 空有一身開發能力也沒辦法開發出好用的工具. 因為我所認為的需求和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所需要的東西, 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這就是產品經理的意義.
資質, 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
女朋友說, 如果你能提供開發能力, 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一定能做出非常好用的工具. 我馬上就開始思考集中內容分發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於是我查了下資料, 抖音是有提供API讓你釋出內容的, 就連他們自家的剪映都是透過這個介面進行快捷釋出的. 這就導致, 能填寫的資訊非常少.
而實際上, 如果你到抖音後臺單獨上傳影片, 則能填寫的內容會多很多.
除非抖音的開放平臺給我提供引數更加豐富的API我才有可能實現這個需求. 但是這可能嗎? 除非我有足夠的背景, 那我就不是第三類人了. 還搞什麼開發. 換句話說, 有這種API, 那些產品還能做的那麼爛嗎? 嚴格的說, 那些產品已經做到了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好的體驗了.
錢難賺屎難吃
討論到最後, 我說這些工具雖然沒那麼好用, 但也是這個領域裡為數不多的產品, 算是早期吃螃蟹的人, 做大做強很難, 但至少能啃食掉一部分蛋糕吧. 我女朋友持懷疑態度
"我不確定他們到底賣了多少錢, 據我所知, 我待過的幾個平臺並沒有購買過這類東西. 因為一眼丁真. 只有和某大廠聯手開發過類似的產品, 但是也非常難用, 問題不斷"
於是我查了些做的還算不錯的產品背後的公司情況, 發現都是小微企業, 天眼查上面參保人數為0, 股東資訊也就是原始團隊的一兩個人. 看樣子確實沒能做大做強.
賺錢確實難, 靈感爆發想到的方向都有那麼充分的競爭.
成功的案例 - 訓記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之前用過, 冷門但是能持續賺錢的專案. 這是一個力量訓練的輔助app
大家都知道我之前有健身的經驗, 給大家show下我的前陣子我搬家時的照片. 筆者健身天賦非常一般, 一年時間只能練到這個水平了.
最近沒怎麼練了, 也許這可能就是我肌肉身材的巔峰期了... 咱們說回這個app. 他的收費方式就是如果你想看這些動作的指導內容, 就需要付費, 裡面就是一個影片和一些文字. 一個月十幾塊吧好像, 忘了. 最初我用它, 並不是用來看動作的, 這些動作網上都有, 他的也沒啥特別的. 他最大的作用就是記錄自己訓練的容量.
先科普下, 想要肌肉增長, 你是需要不斷使用更大的重量來訓練的, 這個很好理解, 就是你的身體在適應這個阻力. 但是像我們這種平時要上班, 一週也就偶爾去2次的人, 根本不記得上次哪個動作用了哪個重量. 所以用這個app記錄下, 就很方便. 這個功能倒是免費的. 但是健身嘛, 總有人一些動作可能記得不是特別清楚, 開個會員隨時可以看, 也很方便, 相比私教課都算免費價了. 所以他的營收應該應該挺不錯的, 因為我發現他到現在還在更新, 但凡不賺錢都停更了.
最重要的是, 這裡面的技術並沒什麼特別難的. 付費的訓練內容, 網上一抓一大把. 記錄訓練容量, 記錄下哪天哪個動作做了幾組分別是什麼重量, 這更簡單了, 設計好合理的資料結構就可以了.
所以我覺得, 這是個非常成功的產品. 冷門+高付費意願人群+需求普適性+邊際成本遞減效應. 那麼問題來了, 你有見過哪些個人開發者商業化做的很不錯的產品呢?
我是前夕, 專注於前端和成長, 希望我的內容可以幫助到你. 公眾號: 前夕小課堂
本文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