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下調了利率。對亞太地區各中央銀行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政策制定者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採取平衡兼顧的方法,努力應對潛在的通脹壓力、匯率波動和資本流入變化。

在近期召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上,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這意味著市場預期已久的貨幣政策寬鬆週期終於開啟。據委員們預測,今年美聯儲或再降息50個基點,並在2025年延續貨幣寬鬆政策。

這可能會對包括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在內的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企穩,以及去年貨幣緊縮政策的滯後效應開始顯現,今年亞太地區的通脹壓力持續下降。因此,本地區大部分央行已暫停加息週期,其中有些央行甚至轉而下調政策利率。現在,其他央行可能也會跟上。

在確定政策立場時,新興經濟體央行需要考慮到本國與美國的利差,因為利差對資本流動和匯率均有影響。美聯儲降息使亞太地區更多央行有機會放鬆政策以刺激內需和增長,同時又不會引發資本外流和匯率下降。

不過,由於尚不確定美聯儲寬鬆週期的節奏和持續時間,出於多種原因,亞太地區在做出適當的政策反應時,需要考慮周全、審慎行事。

其中,央行可選擇跟隨美聯儲降息。這有利有弊:在支援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可能促使價格壓力捲土重來,刺激居民和企業債務水平已然高企的經濟體過度借貸。

本地區央行還可透過延後降息和(或)使降息幅度低於美聯儲等手段,繼續維持相對緊縮的貨幣立場。

在這種情況下,鑑於美國國內利率較低,投資者可能會重新調整資金配置,偏向那些收益更有吸引力的資產。這可能導致更多資金流向亞太地區,從而有助於提振整個地區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給經濟體提供一些喘息機會。

然而,資金湧入也可能帶來一些困難,由於證券投資經常出現短期大幅波動,可能會加劇金融市場的動盪。

此外,資金湧入規模擴充套件也可能引致本地貨幣升值兌美元。這或許對嚴重依賴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進口的經濟體有利,從而減輕其價格承受力,改善貿易差額。對於負擔著高額美元負債的經濟體來說,美元貶值或可在一定程度下減輕債務負擔。

美聯儲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對亞太地區帶來雙重影響。

然而,匯率上漲會刺激進口,可能對貿易收支產生不利影響。在長期來看,貨幣升值還會抑制出口增長。如果經濟體主要依賴出口服裝或紡織品等傳統制造業,這類以價格競爭著稱的行業將受到更大沖擊。

考慮到美聯儲寬鬆政策的多重潛在影響和作用途徑,因此在亞太地區,政策反應不應簡單地採取統一措施,而應根據各國具體情況進行細緻分析,採取相應的綜合措施。

貨幣當局可以除了調整利率外,還可以透過調整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有針對性地對金融市場和流動性狀況產生影響。提供前瞻性指引可以為市場參與者和經濟主體揭示貨幣政策的未來走向,進而成為錨定通脹預期、減少不確定性及降低金融波動的有效手段。

針對持續增長的資本流入的經濟體,要構建完善的金融市場至關重要,這會影響資本吸收與轉化為對國內經濟有益的有效投資。政策應聚焦於加強金融部門競爭,提高其效率和透明度,同時要由央行或其他獨立監管機構實施全面監管。

為了減少資本流入帶來的風險,可採取資本流動管理和宏觀審慎政策,包括減輕貨幣錯配風險的措施。如果資本流入導致貨幣升值過度,可以針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以減少外匯波動並增加外匯儲備。

財政政策可用來減輕出口下降的影響。依據可支配的財政資源,激勵措施可朝著以下目標發力:刺激消費支出;啟用特定產業(對其他領域具較強的乘數效應)的活躍度;傾向於投資基礎設施、節能和氣候適應專案,以及其他旨在填補結構性缺口的專案,以提高經濟的潛在生產力。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實施貨幣寬鬆政策,給亞太地區帶來機遇與挑戰。美國降低利率,加上美元疲軟,可能會降低本地區進口成本,啟用金融市場,吸引更多資金。然而,除了看到積極的一面外,也要警惕可能出現的匯率波動、通脹風險等。

總體而言,政策制定者應靈活應對,保持警惕,積極把握機遇,化解風險。

本文作者

馬泰奧·蘭扎法梅(Matteo Lanzafame)

亞洲開發銀行經濟研究和發展影響局宏觀經濟研究處主任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