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友們大家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開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會嘗試各種姿勢,把他們的無邊腦洞和溫情故事講給你聽。如果你特別想聽到誰的故事,不妨加微信(微訊號:shizhongok)告訴我。
馬化騰一般不說話。他說話一般有大事。
2018年10月31日,馬化騰發表了兩千多字的公開信。神奇的是,這兩千字竟然能夠濃縮為一個詞:“下半場”。
就像一部精彩的電影,最後三分鐘往往讓看客對前面兩個半小時的大謎團恍然大悟。馬化騰的“下半場”三個字,瞬間把騰訊之前讓人猜不透的一個“大動作”給解釋明白了。
這個大動作就是:31天前,騰訊宣佈重大組織架構改革——成立六大事業群。
多介紹一句,這六大事業群有著讓我這樣的學渣望而生畏的英文名字:TEG、WXG、IEG、CDG、CSIG、PCG。
一個月前看到這六個“G”,我的大腦瞬間有點當機,可能很多淺友也和我一樣沒發現什麼奧秘。不過,今天把馬化騰的公開信當成“說明書”這麼一看,才發現其中暗藏了老大的玄機:
這六個“G”,就像球隊的六個球員,如果你以為六個球員職責相同,上場一通亂踢,那就上當了。。。真相是,有一個球員懷裡揣著一顆“核彈頭”。只有他才是真正被騰訊派出來“剛”下半場的。
明白真相之後,瞬間千言萬語湧上心頭。。。
為了給淺友拿到更詳實的一手資料,在馬化騰發表公開信的第二天,我來到了騰訊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專門找了一位神秘大咖聊了聊。(皮一下,等會兒再告訴你是誰。)
OK,賣了這麼多關子,接下來中哥就給你說說:
騰訊看到的“下半場”是什麼?
作為利益攸關的吃瓜群眾,我們要怎樣看懂這場大戲?
一、下半場究竟是什麼?
還是讓中哥打個比方吧:
很多人都把中國的網際網路比作“一盤大棋”。但我更願意把它比作“一片金礦”。
對弈的棋盤上只能坐得下兩個人,而金礦裡卻能湧入無數淘金者。
從空中俯瞰,金礦的故事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章節:
第一個階段是開局:所有人各顯神通,用獨門姿勢儘快佔領那些容易開採的淺礦。這一階段講究暴力和速度,比的是誰的鐵鍬更兇猛。
第二個階段是殘局:容易佔領的地方都佔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是一個個孤零零的難採深礦。這些深礦被淘金者圍在中間,理論上誰都可以染指。但是請注意,這種礦很兇險——如果你沒有高科技挖礦機,還是扛著鐵鍬蠻幹,不僅挖不出金子來,還有可能命喪於此。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把金礦的故事和網際網路的故事做個對應:
網際網路的開局,就是馬化騰說的“消費網際網路”。這一階段正是剛剛過去的20年,無數“淘金者”進場圈地,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電商、社交、新聞、各路 App。此乃上半場;
網際網路的殘局,就是馬化騰說的“產業網際網路”,這一階段是即將到來的20年,BAT這幾個“淘金大咖”更有能力去探險,這就是普通人不太熟悉的工業、政務、醫療、農業等等領域,此乃下半場。
上半場的戰場主要在“第三產業”,下半場的戰場主要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
上半場的關鍵詞是“流量”,下半場的關鍵詞是“技術”;
上半場講究“快”,下半場講究“穩”。
上半場巨頭拼盡全力,騰訊拿下社交,阿里拿下電商,百度拿下搜尋,下半場他們得從各自的後院出發,爭奪同一塊領地。
這場史詩級的“淘金戰”,用了20年時光終於殺到了殘局,精彩的白刃戰才剛剛開始。
二、下半場,騰訊有哪些對手?
馬化騰是個謹慎的人。當他說出“下半場”的時候,我傾向於相信這是一種“有效追認”。
事實上,在產業網際網路淘金的事情,巨頭們早就悶聲在做,騰訊甚至不是第一個。在說騰訊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它的對手們。
A阿里巴巴。它的標籤是:先行者。
2012年,阿里雲裝備整齊,開始“賣能力”。平心而論,阿里雲是阿里巴巴的一招險棋。當然,他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關這段故事,可以參考中哥之前寫的文章:《阿里雲這群瘋子》)
憑“阿里雲”這招棋,阿里贏得了大概三年獨自領跑的時間。這至少換來了兩個優勢:技術積累和口碑。
H華為。它的標籤是:原住民。
過去三十年,雖然華為不做網際網路應用。但他們的做的每一件事,光通訊網路、交換機、資料機房都是網際網路的底層基礎設施。
而且,產業網際網路的客戶,很多都屬於工業、金融、政府行業,他們原本就是華為的多年老友。裁判吹響下半場哨音的時候,華為突然發現自己坐享巨大的主場優勢。
2017年才正式獨立的華為雲事業部,只用了一年就異軍突起,這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B百度。它的標籤是:打不死的小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黑百度似乎是政治正確。但冷靜觀察,最近百度的財報卻是非常平穩。
除了 DuerOS 和 自動駕駛系統,從2016年開始,百度也整合了百度雲品牌,拉著首鋼、上海電氣等等企業搞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合作。
總體來看,相較於十年前的風光,今天的百度固然存在諸多問題,但無論從雲的體量來說,還是從產業網際網路的戰略來看,百度都超過第二梯隊。
實話實說,這些對手擺在面前,哪個都不是善類。對於騰訊來說,不焦慮是不可能的。不過話說回來,馬化騰放聲高呼“下半場”,又堅決地改組了騰訊。對於未來的二十年,他心中一定是有劇本的。而且在這個劇本中,騰訊必然是主角。
說到這裡,不妨揭曉答案:
六大事業群裡,面向“產業網際網路”的只有一個,那就是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這就是騰訊用來“剛”下半場的神秘球員。
而騰訊雲,就是藏在 CSIG 懷裡的那顆“核彈頭”。
終於,我要介紹一下這次我撩到的神秘嘉賓了。他就是騰訊雲總裁:邱躍鵬。
講真,改組之前的騰訊雲,和改組之後的騰訊雲,雖然都叫騰訊雲,但卻並不是同一個騰訊雲。這就好像歌劇舞臺上,灑在演員身上的燈光咔噠一聲改變了色彩;好像你回到原本熟悉的房子裡,陳設突然發生了變化。
有那麼一瞬間,全世界的目光都安靜地放在騰訊雲身上,連我都替邱躍鵬感到鴨力。
不過,和他聊過之後我覺得:站在“下半場”的拳臺上,騰訊雲至少有四個招式。
三、騰訊雲的四招
第一招:騰訊可以“握住十億人”
和人打交道,是騰訊的殺手鐧。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幾乎是我們日常連線網際網路的唯一途徑。與此相對應,微信的月活已經達到了 10.6 億。事實上,全中國最活躍的十大 App 排名,騰訊佔了五個。
這些“上半場”的結局,這起碼給騰訊留下兩個遺產:
1)騰訊從過去 2C 的產品裡抽象出了一種能力——“使用者運營”的能力。
在我的理解裡,使用者運營其實就像建造一個“迪士尼樂園”。
首先,如果我是個遊客,我可以在其中找到有趣的專案;
其次,如果我是遊樂園的主人,我可以在其中賺到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買家和賣家都能從這個樂園裡找到一種精神上的認同感,對下一次見面充滿期待。
講道理,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為什麼騰訊的 App 這麼火,而同樣是巨頭的阿里和百度做出來的東西就有差距呢?這就涉及到“對人的理解”和“把對人的理解固化到智慧系統裡”這兩種能力。
看樣子,這種能力可以 Copy 到產業網際網路裡。
永輝超市是一個例子。
邱躍鵬告訴我,永輝超市貨架上的物品,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根據人的經驗來調整的,而是根據騰訊和永輝一起研發的“選品預測系統”來佈置的。
這個季節哪些東西受歡迎,哪類商品要擺到更顯眼的位置,其實都是計算出來的。最初我們幫永輝一個單店佈置了”選品預測系統“,銷售量直接翻了一倍。
他說。
2)騰訊掌握了獨特的資源——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入口。
所謂“種草”這件事是很科學的。你花多少注意力在一件事上,就大概會花多少錢在它上面。
你可以做一個想象:
自己被關進一個球裡。球面上滿是螢幕,有的大,有的小。你的注意力很自然地會被最大那塊螢幕吸引過去,你開始注視它聆聽它並且認同它。
沒錯,整個球面就是你一天的二十四小時,而對於每個人來說,那塊最大的螢幕可能就是微信,它可能佔用你每天3-4個小時。
簡單說來,騰訊靠自己積累了二十年的產品能力,獲得了十億人的注意力資源。這種資源是相當稀缺的。在過去“注意力”被更多地流向消費網際網路,但是在未來,它完全可以流向產業網際網路。
你不妨開啟微信,首頁下拉,看看裡面自己最近使用過的小程式,你來自己區分一下其中哪些屬於上半場,哪些又屬於下半場。
如果你已經使用過很多零售、餐飲、O2O、周邊特惠這類和實體經濟結合的小程式,那麼恭喜你,你正在被騰訊帶到下半場。
第二招:騰訊手握兩個特別的家底——安全和人工智慧
一套完整的網際網路技術體系,像一個金字塔,從下到上是:硬體架構、基礎技術、應用程式。
一般的評價中,幾大巨頭分別長於某個方面:
硬體架構,是華為的強項
基礎技術,是阿里的強項
應用程式,是騰訊的強項
這大體沒錯。
不過邱躍鵬覺得,騰訊在基礎技術上絲毫不弱。在他的描述中,還至少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強項:
1)安全能力
說安全是騰訊的“技術家底”,很多人一時反應不過來。
在我看來,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安全能力,騰訊和 360 領跑,領先百度阿里半個身位。但是 360 在綜合實力上,已經遠不能望騰訊項背。
騰訊在安全能力上一騎絕塵,是有原因的:
2006-2009年,作為全民標配的騰訊 QQ 完整經歷了盜號、黑產最為猖獗的“黑暗時代”。說“與時俱進”也好,說“生活所迫”也罷,從那時開始,騰訊就一直保持著龐大的安全隊伍。
2010年,3Q 大戰的時候,騰訊推出電腦管家,一些人覺得這是騰訊遏制對手的策略。但在我看來,即使沒有 360,騰訊在這個時間點也完全有理由推出管家,因為騰訊社交的基因,天然決定了安全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線。而生命線最好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上,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2015年開始,騰訊陸續成立七大安全實驗室,由中國神獸級別的駭客 TK、袁哥、吳石等等領銜,其中好幾位實驗室的掌門人都是馬化騰親自“話聊”之後才加盟的。而且, 連續幾年,馬化騰都在騰訊的“守護者計劃”上強勢站臺。主帥擎旗出征,決心不可謂不大。
安全有什麼用呢?
雖然有點絕對,但我覺得:安全在產業網際網路裡,比消費網際網路更重要。
2015年7月,因為被大駭客查理米勒找到被遠端攻擊的漏洞,克萊斯勒全球召回140萬輛汽車;
2018年8月,臺積電的生產線被病毒攻擊,停產三天,損失1.71億美元。
這事關血肉之軀和真金白銀。
有一個事實很有趣。
在過去的架構中,騰訊七大安全實驗室,只有一個屬於騰訊雲。現在,索性“七星歸位”,全部交給騰訊雲所在的 CSIG。這意味著,七大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很可能隨著騰訊戰略明晰,而更加側重產業網際網路。例如科恩實驗室,他們在持續研究特斯拉、寶馬等等汽車的安全漏洞。這些技術可以直接幫助汽車產業。
這也意味著,實驗室所有的安全能力,都可以更順利地透過騰訊雲來武裝它的使用者。
2)人工智慧能力
你可能在零星的新聞裡看到過:騰訊雲曾經用人臉識別技術,幫助福建省公安廳尋找失蹤的人口,幫幾百個家庭獲得團聚。
這算是騰訊人工智慧能力的一個體現。
不過,我覺得騰訊最強的人工智慧能力,其實是一種人工智慧的“世界觀”。而這種世界觀,他們並沒有對外界充足地表達。
有一個這樣的定律,資料量每增加一倍,對於系統的能力要求就提升十倍。最初,QQ 使用者從百萬到千萬,從千萬到億,相配套的大資料系統和安全系統都進行了好幾次重寫升級。
所以在騰訊內部,其實有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個業務上線之前,所有的架構都要為它將來使用者過億做準備。這麼大的使用者量,完全靠人來運維,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上自動化演算法和人工智慧。所以,騰訊內部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要求從一開始設計就有人工智慧的深度參與。
這導致一個結果,騰訊對外輸出的技術,天然都附加了人工智慧的思路。
這就是為什麼馬化騰說,騰訊的人工智慧戰略是“AI in All”。
邱躍鵬給我舉了兩個例子:
騰訊和某公安部門合作的人流量分析平臺,就可以透過人們脫敏後的位置資訊,實時算出某地的“熱力圖”,依據這個圖就可以提前預測哪裡會發生人流聚集,提前安排警力進行疏散和引導。
騰訊的覓影團隊,和很多頂級醫院合作,讓醫生透過大量的 CT 片教會人工智慧識別早期的食管癌和乳腺癌。
騰訊覓影用 AI 分析早期食管癌
食管癌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五年生存率將大於90%
招式三:金融是騰訊雲在傳統行業的一個突破口
按理說,一個大公司所有的戰略都應該是按部就班的,騰訊更是如此。
但從微信紅包到微信支付的火爆,卻總讓我有一種騰訊被命運偏袒了的感覺。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採用的是“履帶式前進”的策略,淘寶、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物流、分別是一輛戰車,但是微信支付從支付寶手裡搶下了移動支付的半壁江山,直接導致螞蟻金服失速,打亂了阿里的節奏。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接觸普通人的移動端入口只有兩個:手機淘寶和支付寶。淘寶的功能性太強,阿里不敢輕舉妄動新增社交屬性,只好平地造出“來往”。三天燒掉一千萬,馬雲站臺,也沒能擋住來往失敗;阿里轉而把社交功能集合在支付寶裡,“圈子”涉黃,支付寶含淚告別社交這場“春夢”,退守本行。在這種情況下,微信支付又開始掏出小鋸,摩擦著支付寶和使用者連線的細線。可以說是非常絕情了。
有了支付戰場,加上另一邊的微眾銀行,微信就可以開始用大資料能力構建自己的金融風控技術。
說到這裡,騰訊最騷的操作來了。
在金融方面,騰訊表現得極為剋制。直到今天騰訊改組之後,金融業務仍然只是企業發展事業群 CDG 的子模組,並沒有和微信事業群 WXG 的微信支付匯合進而拆分獨立。用馬化騰的話說就是:沒有必要為了拆分而拆分。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受到這樣一個情景:騰訊卡住支付寶和使用者接觸的邊界,然後安靜地沒有做出任何反攻的動作。
一方面,螞蟻金服奮力掙扎,轉而做了很多創新的金融業務,招來監管部門的注意;
一方面,騰訊嚴守底線,像小綿羊一樣乖,反而被傳統金融企業視為友軍;
一方面,騰訊卻用自己C端的大資料,磨練出一套不輸於螞蟻金服的風控能力。
騰訊雲已經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有了深入的合作,是唯一和四大行中的兩家都有標杆落地的雲廠商。
鋪墊了這麼多,你才能真正理解邱躍鵬這句話的深意。
金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成為了騰訊雲在傳統行業的突破口。
“銀行是個保守的行業,對安全和 AI 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他們在評測之後選擇騰訊雲,也是對我們技術的認可。說明我們真的幫他們解決了問題。”
邱躍鵬說。
當然,騰訊用來做突破口的行業還有網際網路企業的線下業務、零售、醫療等等,篇幅有限,以上只舉一例。
招式四:買買買
綜合這幾年的表現,我給騰訊投資想了個 Slogan:花一塊賺不回十塊,算我輸。
這足以說明騰訊的投資眼光和技巧之純熟。
說到投資,就不得不把阿里和騰訊再做一次比較:
阿里一般以收購為主,而騰訊是參股為主。如果說阿里巴巴的投資是娶妻納妾,騰訊的投資就是處處留情。這兩種投資方法各有利弊,不過從前兩年的戰績來看,騰訊應該是略勝一籌。(當然這並不代表未來)
我曾經在《壯年騰訊》裡寫,網際網路行業裡,好的標的越來越少,自摩拜以後,鮮有“金童玉女”。其實,投資“上半場”的腳步放緩,但騰訊已經悄悄地投資了很多“下半場”的企業。
騰訊投資下半場的領域很多,不過我覺得其中兩個很有趣:
1)智慧零售
從福建走出來的最有情懷的超市“永輝”,湖南最大的商場“步步高”、海瀾之家、家樂福,每一個都是產業網際網路的當紅炸子雞。他們的資本里都有騰訊的身影。騰訊的C端能力在零售上最有用武之地,只是運氣不好,這裡恰恰也是阿里的必爭之地。
2)智慧醫療
騰訊對醫療執著很久了。除了丁香園、好大夫這些“上半場”企業,還投資了東華醫療等等這類和各大醫院有緊密合作的供應商,還參股了像早期腫瘤篩查的矽谷明星企業 Grail 這樣的海外企業。另外剛才說到的騰訊覓影團隊,也正在尋求和各大三甲醫院合作,透過人工智慧做癌症的早期篩查。
另外,騰訊雲本身也在投資一些企業。例如靈雀雲、安塞科技。投資這些企業的目的是加強騰訊雲自身的能力。
當然,對於騰訊的下半場來說,買買買本身不是目的。我覺得,投資只是騰訊參與下半場的一種獨特姿勢——最終,騰訊想要營造出一個優秀企業的“圈子”,他們對騰訊的技術也許更熟悉,也可能更願意選用。
例如,騰訊可能會把覓影團隊的人工智慧能力,透過投資的合作伙伴快速推入醫療行業,讓人們可以在最近幾年就享受到低成本癌症篩查的紅利。
例如,騰訊的 LBS 能力,可能被每日優鮮用於店面選址上;騰訊的公眾號、小程式體系,可能被永輝超市用於會員的運營管理。
而且,這一切的技術出口都在騰訊雲。這是一種簡單利落的姿態。
四、騰訊雲的勝算
我和邱躍鵬聊天的時間不長,很難對他做出更多的評價。但至少,他散發出了作為騰訊雲這顆“核彈頭”的堅定和樂觀。
正如他所說:“我感覺這是一場長跑,我們要為未來20年,甚至再下一個20年做好計劃。”
告別邱躍鵬,我又回頭審視這片偌大的“下半場”。
巨大的羅馬角鬥場,BATH 都在場上,縱為巨頭,但每個人手裡的武器都不足以以一敵三。所以,對於每一個巨頭來說,最大的變數都在對手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巨頭都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自身,拼盡全力把自己的內部磨損降低,讓自己的出槍速度大於對手,哪怕0.01秒。
至此,我才看懂騰訊改革組織架構背後的深意。
之前散落在其他部門的技術大牛,這次統一整合到了 CSIG。之前曾幫助騰訊建功立業的賽馬模式,在產業網際網路的競爭中會被謹慎使用。
消費網際網路的上半場,是像美國大選那樣的贏者通吃;
而產業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卻可能像超級馬拉松的一樣,在每一個節點進行末位淘汰。
正如我說的那樣,騰訊是一家謹慎的公司。而謹慎意味著更少地犯錯誤,“少犯錯”恰恰是一個長跑者的精神核心。
就像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所寫的那樣:
勇敢地面對眼前的難題,全力以赴,逐一解決。將意識集中於邁出去的每一步,同時,還要以儘可能長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儘可能遠地去眺望風景。
我畢竟是個長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