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歷史

阮一峰發表於2018-12-09

今天,我讀到一篇英語文章,向美國讀者介紹騰訊公司的歷史。

我覺得,這篇文章整理了好多資料,寫得非常清楚。騰訊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只看這篇文章就夠了。下面就是它的譯文,供大家參考。

1、

1971年,馬化騰生於海南。13歲,隨家人移居到深圳。

1989年,父母希望馬化騰在本地讀大學,所以他選擇了深圳大學,儘管他的高考分數可以上清華大學。馬化騰早年對天文學著迷,打算選擇這個專業,但是深圳大學沒有天文系,所以馬化騰改學計算機工程。

大學裡,他開發了一個股票分析軟體,後來以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掉了。這相當於那時大學畢業生3年的工資。

1993年,大學畢業後,馬化騰加入深圳潤訊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他的大學朋友張志東和許晨曄,繼續攻讀研究生課程,後來他們成為騰訊的技術長和資訊長。

2、

1994年,馬化騰對 FidoNet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FidoNet 是一個全球性的計算機網路,用於不同的公告板系統(BBS)之間的通訊,把它們連在一起。1991年,羅依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名為 CFido 的 FidoNet。

馬化騰決定建立自己的 FidoNet。他用出售股票軟體獲得的所有資金,購買了4條電話線和8臺電腦。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雷軍在北京也成立了自己的 FidoNet。

1995年,馬化騰遇到了丁磊。丁磊當時積極參與中國的 FidoNet 社群,而馬化騰是 FidoNet 深圳地區的管理員。

丁磊也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大學時就想創辦一家公司。當時他加入了廣州的一家美國軟體公司 Sybase,一年後辭職離開,進入一家 ISP(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公司。他注意到了電子郵件的革命性潛力,與別人合作開發了第一個免費的中文電子郵件服務"網易"。網易透過向中國電信銷售服務賺錢,這使丁磊成為第一個盈利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家。

丁磊的故事激勵了馬化騰。1998年春天,馬化騰約了張志東在咖啡店見面,跟他說:"讓我們創辦一家公司吧。"馬化騰的創業想法是,將網際網路與尋呼機結合起來,使用網際網路向尋呼機傳送電子郵件、新聞等。

張志東被馬化騰的激情感染,很快就辭去工作投入創業(當時馬化騰甚至還沒有從潤訊離職)。他們又找來了朋友許晨曄和陳一丹,組成了一個由四名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很快,他們意識到團隊裡沒人有銷售經驗,就又去找了當時在深圳市電信部門工作的曾李青。這就是騰訊的5個創始人。

3、

1996年,三名以色列人開發了 ICQ(I seek U,我尋找你)。這是一種網際網路通訊工具。可以線上聊天和共享檔案。1998年底,ICQ 擁有約1000萬使用者,被美國線上 AOL 收購。

(上圖是 ICQ 的介面)

騰訊成立後,受到 ICQ 的啟發,想做一箇中文版的 ICQ,於是開發了 OICQ,其中"O"代表"開放"。於是,騰訊就有兩個產品線:尋呼軟體和 OICQ。

很快,事情就清楚了。ICQ 代表的即時通訊市場有巨大空間,而尋呼軟體沒有太大市場。而且,AOL 併購 ICQ 以後,對中國市場並沒有興趣。因此騰訊決定專注開發 OICQ,使其適合中國大陸的使用者。他們為 OICQ 新增了離線訊息(ICQ 不支援)和陌生人作為聯絡人等功能。

推出9個月以後,OICQ 達到了100萬使用者。隨著使用者增長,就需要添置越來越多的伺服器。但是,騰訊只剩下10,000美元現金,沒錢購買那麼多伺服器,工程師不得不花了很多精力,設法減輕伺服器的負擔。而且騰訊沒有收入模式,OICQ 繼續增長變得越來越困難。

1999年,騰訊收到了美國 AOL 律師信:起訴 OICQ 侵犯 ICQ 的智慧財產權,要求騰訊停止使用域名"OICQ.com"和"OICQ.net"。馬化騰知道他們沒錢去法院打官司,此時只剩下兩種選擇:融資並削減成本,或出售騰訊。

4、

沒有人願意收購騰訊,因為馬化騰回答不了騰訊如何賺錢。有一次,為了計算騰訊的估值,收購者甚至統計了辦公室電腦、辦公桌和椅子的數量。

馬化騰希望以300萬元出售騰訊,但最高報價是60萬元。創始團隊只好想辦法借錢,一個朋友借錢的時候,對馬化騰說:"如果你真的破產了,不用擔心怎麼還錢,千萬不要把你的股票給我。"

這時,銷售專家曾李青建議去找風險投資,"我們現在找的投資者都太老派了,我們需要找到一些更瘋狂的人。"這是馬化騰第一次瞭解到 VC 的概念。

當時,中國最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是 IDG Capital。曾李青安排了與 IDG 的會面,並準備了一份長達20頁的商業計劃書。當馬化騰和曾李青與 IDG 的王樹會面時,他們說道:"如果 IDG 現在沒有投資我們,騰訊可能會死。但即使你給我們錢,未來仍然是不確定的。"王樹問他們對騰訊未來的看法,馬化騰回答說:"我不知道。"多年後,王樹回憶道:"那時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腳踏實地的領導者,一個可以信賴的人。"

IDG 內部討論騰訊交易的時候,高層問:"他們如何賺錢?"馬化騰只能回答,他們的產品是人們喜歡使用的,但現在還不知道從哪裡賺錢。

最終,IDG 同意了投資騰訊。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OICQ 確實是一種受歡迎的產品,具有吸引力;其次,他們看到了 ICQ 買給 AOL 從而成功退出,因此認為 OICQ 可能也賣得出去。

騰訊的估值為550萬美元,創始人團隊希望保留公司的多數股權,因此以220萬美元的價格向外部投資者出售高達40%的股份。IDG 不願意獨自承擔風險,又拉來了另一個投資者----香港的電訊盈科,管理者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IDG 和電訊盈科分別拿到騰訊的20%的股權。

當 IDG 和電訊盈科投資的220萬美元最終到帳時,騰訊已經沒有錢了。如果資金晚一步進來,騰訊肯定會死。不僅是因為缺乏資金,還因為那時全球網路股已經開始崩潰了。2000年4月,納斯達克股價暴跌,雅虎的市值從930億美元降至90億美元,亞馬遜從220億美元降至40億美元。如果馬化騰和曾李青沒有及時找到並說服 IDG,或者 IDG 的王樹對騰訊沒興趣,騰訊今天可能就不存在了。

5、

法院最終判決,騰訊將域名"OICQ.com"和"OICQ.net"歸還給 AOL。這意味 OICQ 必須改名。

一位騰訊員工在公交車上聽到,一些 OICQ 使用者在談論這個軟體時,將它稱為 QQ,於是這個名字成了產品的新名稱。

騰訊拿到的風險投資,主要用於購買伺服器和支付工資,但是依然沒有收入來源。很快,不得不又去尋找買家,考慮把自己賣掉。

騰訊詢問了搜狐、雅虎中國和其他幾家公司,所有人都拒絕。但是,在這段絕望的時期,使用者數量繼續大幅增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QQ 的使用者數量已經達到1億,而中國沒有一個人想收購騰訊。

有一天,一個聲稱來自 MIH 中國辦事處的人,走進騰訊的深圳辦公室。這是南非媒體巨頭 Naspers 擁有的投資公司。它的中國代表是一個老外, 中文名字叫做網大偉。他每訪問的每一個新城市,都要去網咖看一下。他注意到,每個網咖的電腦桌面上都有一個名為 QQ 的程式,因此他認為這肯定是一個強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每個人的名片都包含他們的 QQ 號碼,這進一步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馬化騰向網大為展示了使用者增長圖,並告訴他 QQ 每天新增50萬使用者。這導致了 MIH 和騰訊之間的投資談判。MIH 認為騰訊估值為6000萬美元,並希望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騰訊團隊強烈反對放棄公司的多數控制權,但對於一年之內,公司的估值增加了11倍,而感到非常高興。

IDG 也對 MIH 的估值感到興奮,這標誌著他們投資得到了良好回報。IDG 賣出了其在騰訊20%股權中的12.8%,保留了7.2%,電訊盈科則是放棄了所擁有的騰訊所有20%的股份。MIH 一共拿到了騰訊32.8%的股份,成為繼創始人之後的第二大股東。MIH 的這筆交易後來是風險投資史上獲利最大的交易之一。

6、

騰訊想了各種辦法,多次嘗試從 QQ 獲利,直到2002年才找到了途徑。

產品經理許良瞭解到一個韓國網站 sayclub.com,允許使用者擁有個性化髮型、表情、服裝等,但必須付費。該網站擁有150萬使用者,平均每人每月支付5元人民幣。許良迅速推動騰訊也提供類似的功能。

在說服高管後,QQ 及時推出了 QQ 秀。使用者可以定製自己的頭像,方法是先付錢購買"Q幣",然後用其購買 QQ 市場中的頭像。所有頭像的價格在0.5元至1元人民幣之間。付費的 QQ 使用者可以在聊天時顯示他們的新頭像。QQ 秀推出半年後,該服務有大約500萬付費使用者,每人每月貢獻約5元人民幣。

為了將 QQ 秀提升到一個新水平,騰訊又推出了名為"紅鑽會員"的 VIP 會員。每月支付10元人民幣,付費使用者可以獨家獲得虛擬禮品,並在頭像旁邊有一個紅色菱形圖示,享受 QQ 市場的折扣價。這些貨幣化努力使騰訊每月可以收入數千萬美元。

7、

2001年,90%的計算機使用 Windows 系統。微軟公司當時宣佈,在中國進一步擴充套件即時通訊工具 MSN 的戰略,這對騰訊構成巨大威脅。

2004年,新版 QQ 推出時,它沒有得到企業的支援。對企業來說,QQ 看起來像一個普通的聊天應用程式,而不是一個嚴肅的溝通工具,MSN 才是辦公首選。為了反擊,騰訊希望進入電子郵件市場。

當時,微軟的 Hotmail 是電子郵件巨頭,因此騰訊決定收購其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之一 Foxmail。Foxmail 由張小龍在1996年推出,是一個免費的電子郵件客戶端,推出後一年內就有400萬使用者。

2005年,Foxmail 被騰訊收購,升級成為了 QQ 郵箱。

8、

2010年,美國出現了一款名為 Kik messenger 的應用程式,允許使用者透過無線網路與通訊錄中的人交換免費訊息。在15天內,Kik 就擁有了100萬使用者。這引起了張小龍的注意,他要求馬化騰讓他開發一個類似的產品。

(上圖為 Kik 的介面)

雷軍也注意到了 kik,他的公司小米反應非常迅速。經過短短一個月的開發,小米推出了米聊。不久之後,張小龍團隊推出了微信。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這兩個應用程式相互競爭,米聊支援語音留言,微信也效仿。新增此功能後,微信的使用者數量從每天新增 10-20k,增加到 50-60k。微信繼續推出新功能,如"搖一搖"(看看誰在附近),"漂流瓶"等等,而米聊沒有跟上使用者的增長,曾經一天內多次中斷服務。

2012年,微信使用者達到1億。它是社交媒體應用程式歷史上,使用者增長速度最快的軟體,只用了433天就達到了這個里程碑。相比之下,QQ 用了10年,Facebook 耗時5.5年,推特4年。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