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說
解說通訊、程式碼與科技
融雲首席科學家任傑
第一視角行業觀察
前陣子居家,大家都在家辦公、學習。我跟孩子一人對著一個螢幕,我開視訊會議,他上網課。關注【融雲全球網際網路通訊雲】瞭解更多
我觀察,一節 45 分鐘的課,小朋友最多能集中精力 20 分鐘。而我的一個視訊會議,一旦超過一個半小時,就很難集中精力。
相信這個場景發生在疫情之下的很多家庭中。
無論成年與否,自制力如何,我們的極限都相較線下活動時大大縮減了。
這只是我們把線下場景搬到線上時,要攻克的難題中最不激烈的一個。跟居家節省通勤時間和相對自由的工作節奏一起來的,是員工工作狀態管理、線上溝通不暢讓人火大等一系列問題,更別說線下受阻給客戶觸達、產品交付甚至一些行業供應鏈整體失效帶來的衝擊。
所以,拋開這次疫情給經濟帶來的重創不說,單就企業組織和經營方式而言,很多行業現在遭遇的事情都會有深遠的未來影響,甚至我們主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可能加速走向新正規化。
今天,跟大家嘮嘮關於這個問題,我這段時間的一些思考。
Work From Anywhere 從固定的辦公地點解放出來
居家一開始,幾乎所有公司都馬上執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早晚會、日報,甚至誇張點的以小時為單位彙報,或者不定期截圖監控。我個人認為這都是源於管理上的恐慌或者慣性。
管理者要想方設法確定員工“在崗”,這是物理距離產生的一種無力感。而假設大家都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於目前協作的重要性,溝通的效率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大家總感覺視訊會議不如面對面溝通效率高。因為我們在溝通時,大概一半以上的資訊是由手勢、表情、肢體語言、儀態等來傳達的。這些部分很難通過視訊會議去表達跟感知,面對攝像頭也好,線上的即時通訊也好,我們會更鄭重也更戒備,確實會影響溝通效率。
在這種狀態下,我更傾向於少溝通,或者更明確點說是避免無效溝通。
其實,線上下這樣的情況也常發生,掃一眼看誰好像有空,拉進來一起開個會,沒準兒這個話題跟他有關呢?但其實有時候沒有他的加入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們應該習慣線上辦公,不單單指視訊會議等遠端溝通的方式,而是藉助工具和管理流程、規範,通過更少的語言溝通達到協同的目的。
比如開會前的背景資訊同步總是佔用大家很多時間,這也是低效的表現。我們需要形成更好的協作模式,在會議前,把相關背景資訊整理成文件分享出來,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節奏提前瞭解。
所以從管理上看,疫情帶給我們的啟示,首先是我們應該重構一個標準的線上協同工作流,縮短溝通流程。這樣的工作方式,是即便迴歸常規辦公也依然利於公司管理的。
另外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趨勢是,遠端辦公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在矽谷很多科技公司已經是大範圍達成共識的事情,越來越多公司主張 Work From Home,甚至 Work From Anywhere。
我們在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必須線上下完成的工作佔比越來越少。當你的生產資料不再是鋤頭、磚頭、嗡鳴的機器,而是電腦、錄音錄影裝置甚至一臺手機。工作的本質就已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強調創造性。
這也是技術不斷髮展的必然結果,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的轉移,背後是成本驅動的。當全世界的人力成本都高於 AI 自動化成本時,自動化就可以全面實現了。
目前,AI 在複雜邏輯處理方面還不太靈光,它雖然在模擬人腦,但原理跟人類的思考邏輯完全不一樣。所以,不那麼複雜和高精尖的工作交給 AI 去完成,人類則更集中於需要複雜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本身沒有什麼邏輯、線索可尋的創造性、創意類和個人化藝術創作。
我們的工作趨向於創意性和創造力,基於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間的所謂“監控”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員工需要更多機會深入思考,我們也更應關注結果的產出。所以,遠端辦公是一種可見的趨勢。
不僅是因為節約通勤時間這個在大城市的絕對優勢,更因為這種模式下我們也會獲得更多自由,更利於創造性產出。所以,從工作性質本身來看,距離跟空間已經不構成障礙了,我們需要去解決的反而是居家辦公可能帶來的員工心理健康問題。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基於工作的社交關係在日常生活中佔很大部分,而我們需要面對面的社交活動。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通訊技術、“數字遊民”以及新的商業
工作性質本身發生了變化,讓它更適於遠端辦公,也讓數字遊民這種生活方式得到更多關注。
這在全球是小眾範圍內流行了有一段時間的方式。在全球通訊網路基礎上,工作與工作地點間的強關係被打破,人們依靠網際網路創造收入,實現地理位置自由和時間自由。
除了工作環境更舒適外,它的最大吸引力是地理套利,簡單說就是以一線城市的收入和購買力,在三四線城市甚至鄉鎮農村消費。
全球化背景下,這個地理套利的邊界更寬,數字遊民主要集中在清邁、曼谷、巴厘島這樣環境好消費水平相對低的地方。最近,我發現國內南方的一些鄉村也出現了這樣的數字遊民社群。而且他們也從一開始比較多的自由職業者,擴充套件到了全職員工。
關於這種形態有一個我認為更形象的說法是“腦力遊牧”,腦力勞動者依靠線上手段搜尋資源和關係,就像我們的祖先在平原上搜尋獵物一樣。
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人類的終極狀態就是意識體,獨立而自由,能去到任何地方獲取更多的資源、資訊。Facebook 把名字改為 Meta 之後 All In 在這個方向也是類似的,向內、向精神層面尋路發展。
當然,這也需要許多配套。比如更好用的協同工具和更合理的流程,蘋果在剛結束的 WWDC22 也表現出了在協同方面的發力。
協同之外,未來工作形態對通訊的需求也更強烈。
最近已經有一些類似的虛擬辦公空間出現。你可以在平臺上申請一個固定人數的線上辦公區,配置幾個會議室。員工登入平臺就以虛擬形象進入辦公區,出現在相應的工位上,頭頂有自己的 ID。
大家還可以在空間裡走動,開啟攝像頭附近的人就都能看到你頭上呈現出來的畫面。
當你進入一個虛擬會議室,房間內的人互相能聽見彼此說話,而房間外的人即便站得很近,也聽不到、看不見。
當然目前這類產品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未來隨著元宇宙的深入發展,可能把 VR、AR 結合進來,場景更豐富。
融雲也在關注和投入虛擬空間中的通訊體驗優化,包括不限於範圍語音、範圍視訊,以及另外一大塊——與模擬線下體驗強相關的動作、表情等等立體呈現與通訊的結合。
從底層來看,熵編碼讓音訊頻實現數字化傳輸後,本質上核心通訊技術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更清晰、更實時都是輔助性的,並沒有讓線上溝通得到質的飛躍,我們看到的依然不是一個真正的三維世界,離最終的線下模擬結果差異很大,還處於非常早期的狀態。
這也是新時代賦予通訊行業和從業者的機遇和使命,就是服務 Z 世代等數字居民,讓他們的數字生活更加便利和有趣。
所以我認為除了語音和視訊外,未來會出現更革命性的技術,賦予我們空間感和全景化的體驗,這將是真正的時代躍升。
企業經營不存在“不可抗力”永遠要有 PlanB
除了居家辦公,疫情給企業帶來的另一個挑戰在於企業戰略執行和應變能力。
人類社會一直面臨一些長期存在的風險,疫情是其中之一。它本身就潛藏於我們的生活中,只是大家忽視了。
我們們國家在 2020 年上半年之後,疫情全域性控制管理得不錯,所以企業在制定戰略和相關計劃的時候,忽略了疫情發生的巨大影響力。
但是,企業應該有一些備份計劃,尤其當風險是擺在大家眼前顯而易見的。我們不應該真的把它視為不可抗力去躺平來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就像我們們在 IT 系統的構建上對於不可抗力因素的考慮一樣——通過異地備份等方式保證資料的快速恢復和業務連續性。企業經營也是一樣的,需要我們在戰略和策略上從一開始就做好 PlanB,應對這種風險的發生。
比如,當經營活動不能線上下發生時,業務比重如何往線上轉移。管理員工的方式,觸達客戶的方式,交付產品的流程,都需要馬上啟動備份計劃。更重要的是,企業也要對新的機遇保持敏銳和快速跟進。
疫情之下,最典型的機遇市場就是線上娛樂行業,還有外賣、協同辦公等等。
出海也是一個大的機遇,因為總體來說全球使用者的線上時長都在增長,一方面因為有些強防控政策的國家和週期內大家出不了門,另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線下娛樂場所的關閉,把人們原先的休閒時間轉到了線上。
我們看到 TikTok 的資料顯示,它的全球月活峰值已經突破 12 億,日活趕超了抖音在國內資料(6億+)。要知道,2020 年初,TikTok 日活不到 2.5 億。
抖音和 TikTok 的異軍突起,讓位元組估值翻了近 36 倍。更關鍵的是,中國內容平臺第一次深入世界各地,創造了新的全球生意典範。
另外一個代表是 SHEIN。作為電商平臺,在今年 5 月力壓 TikTok、Instagram 等熱門應用,奪得全美免費應用下載榜的冠軍位置。
這在之前是很難想象的,關鍵是,作為我國最大跨境快時尚公司,它在國內並不開展業務。
此前,中國企業的出海路徑上,更多是在本土獲得驗證後將成熟模式出海去尋求增量。而 SHEIN 從一開始就主動選擇海外市場,樹立了另一種中國企業做全球生意的典範。
未來的企業發展,尤其是在元宇宙生態內的創業專案,會天然表現出更弱的文化、國別藩籬,更傾向也更適合一開始就錨定全球市場。這對於企業來說可能意味著人才篩選、方法論沉澱的新衝擊,以及更迥異的企業文化和技術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正在逼近,而這裡有可能長出一套全新的體系。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混沌工程 複雜系統韌性實現之道》,對工程師應對複雜系統,以及組織應對複雜性都很有參考價值。
傑說專欄組也準備了一本作為互動獎品送出:
① 關注本公眾號,回覆 領書 獲取抽獎小程式
② 開獎前轉發本篇文章到朋友圈且不設定分組
※ 記得完成以上兩個動作,以便兌獎時驗證
※ 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融雲所有
關於疫情對生活和工作的深刻影響,
你有何發現和思考,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