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應該不存在完全不會嫉妒的人吧?畢竟大米飯都是別人碗裡的更香一些。

那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缺失?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這可能只是一條“平平無奇”的神經通路。

來自日本國立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學者們在獼猴身上發現,大腦內側前額葉-下丘腦是介導社會主觀獎賞評估的重要神經迴路,會讓獼猴在看到別的猴獲得更多獎賞時,忽略自己得到的獎賞。而如果內側前額葉-下丘腦發生功能性脫節,獼猴就不會那麼在乎別的猴的獎賞,但是不會影響對自己獎賞的反應

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一個人對自己獲得獎勵的價值判斷,並不僅僅取決於獎勵本身的絕對金額,而常常受到他人獲得獎勵的數量影響。我們不得不承認,獎勵的價值評估是一個主觀過程,還包括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比較

人類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和皮質下核參與社會獎勵評估及相關決策制定。內側前額葉皮層和外側下丘腦中的神經元編碼處理自己和他人的社會獎勵資訊,而評估社會獎勵價值的主觀過程由外側下丘腦(LH)和多巴胺能腦幹核神經元編碼。

長期以來,LH被認為是獎勵系統中的皮層下節點,大家越來越認可LH和其臨近結構是齧齒動物、獼猴以及人類大腦社交網路的一部分。並且從獼猴的電生理記錄情況來看,社會背景下主觀獎勵評估過程中,MPFC到LH的資訊流非常顯著。

因此,研究人員猜想,特定於主體的獎勵評估可能是透過MPFC-LH神經迴路完成的。

研究人員用一種非常有趣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驗來測試獼猴的社會主觀獎勵評估。我們可以選定一方(MkP),從MkP的視角來看整個實驗過程。

實驗設計

參與實驗的兩隻獼猴面對面坐著,可以隨時觀察到對方的一舉一動,當然也將對方獲得的獎勵盡收眼底。它們會接受來自研究人員的圖片視覺刺激,然後得到水作為獎勵。不同圖片對應不同的獎勵頻率,MkP先看到對面獼猴得到的獎勵,在期中表現出對自己獎勵的期待,然後得到自己相應的獎勵。

整個獎勵計劃分為兩個模組,分別是自我變數組和夥伴變數組。在自我變數組中,MkP得到獎勵的機率與圖片型別相對應,但是對面得到獎勵的機率保持不變;在夥伴變數組中,夥伴得到獎勵的機率與圖片型別對應,MkP得到獎勵的機率不變。

不同視覺刺激對應的獎勵機率

用獼猴的舔舐動作表示它們對即將到來的獎勵的主觀判斷。具體來說,舔舐動作隨著自己獲得獎勵機率增加而增加,但是會在夥伴獲得獎勵機率增加時減少。同時要注意的是,舔舐動作只出現在有夥伴的情況下,也就是說獼猴一個人(猴)的時候壓根兒不會因為即將到來的獎勵舔嘴唇。

接下來,研究人員使用基因工程技術抑制神經元活性、阻斷MPFC-LH神經迴路,再使用影像刺激觀察MkP的行為變化。在夥伴變數組中,MkP的舔舐動作明顯減少,不再受到夥伴獲得獎勵機率的影響,意味著MkP對夥伴獲得獎勵的反應減弱。而在自我變數組中,MkP對自身獎勵的期待和反應依然與之前相似,舔舐動作與獲得獎勵機率之間的關係保持穩定。

研究人員還記錄了MkP的神經元電活動,發現抑制LH神經元活性影響了不同大腦區域之間的協調性,夥伴變數組中,MPFC和LH的相干性減弱,MPFC到LH之間的資訊傳遞受到影響。

總的來說,研究透過阻斷MPFC-LH神經迴路,使獼猴對他人(猴)獲得獎勵的敏感性降低,但是對自身獎勵的反應不受影響。

我們或許可以猜想,關於自身獎勵的資訊還可以透過大腦的其他區域進行中繼或補償,但是他人的獎勵資訊則透過MPFC-LH進行傳遞,自身獎勵和他人獎勵資訊的訊號最終在LH中整合,計算主觀獎勵價值。

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究這種自上而下的迴路是否在更復雜的社會情感(比如嫉妒和不公平感)中發揮作用,有助於我們瞭解社交和情緒狀態的神經學基礎。

來自: 奇點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