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葉小釵發表於2021-12-20

去年開始在產研團隊做數字化轉型的嘗試,在網上找了很多資料,實操類的文章偏少,也不完整。今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將其中一部分分享出來跟大家交流,求多指正

之前我們聊了熵增的問題,也介紹了一些解決方案,但並沒有做實現,從知行合一的角度是不完整的,於是這邊設計了一個系統《CEO駕駛艙》去解決這些問題,也拿到了初步結果,這裡完整與大家分享一下,他包括:

1)當前問題是什麼;

2)解題思路是什麼;

3)落地方案是什麼;

4)落地過程的阻礙如何解決;

5)最終效果是什麼;

6)完整的方案是什麼;

程式碼獲取方式

關注公眾號(葉小釵的心法):

關注公眾號後回覆:一分鐘日報,獲取原始碼。

開源說明:先開放1.0,一分鐘日報部分,長期維護;

演示地址:點選我檢視頁面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問題是什麼?

《CEO駕駛艙》的背景——問題是什麼

之前討論過公司大了後,無效資源消耗會增多,真實情況下還會有很多“維護成本”: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這種維護成本一般由幾部分組成:

1)之前十分重要的業務,迭代減緩,但依舊有很重的地位,需要持續維護;

2)之前不慍不火的業務停止迭代後,參與人員無事可做,卻又因為一些因素(如架構調整、leader離職)沒有得到妥善安排;

3)之前死掉的業務......

類似於這種業務以及之前的部分參與者,都會變成所謂的“維護成本”,這包括一些之前的“有功之臣”,處理起來比較麻煩,這種比例一大成本變高是其次,公司整體運轉效率會受到極大影響,所以很多公司會定期出現成本優化,HC凍結事項:

成本優化是很多公司(甚至這些公司並不缺錢!)一直在做的事情。這裡的重要標誌就是限制HC、限制成本,對於不缺錢的公司似乎很奇怪。

這是因為公司有一筆賬,當他識別到整體的業務資源投入是足夠的(比如多給10%資源用以解決衝突問題),但實際情況卻是各個團隊依舊在鬧缺人缺資源,那麼公司就會認為我們所付出的【維護成本】與【解決衝突成本】過高,診斷結果會是當下【結構出了問題】。

多餘的人事物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效率降低】甚至最終引起【死海效應】是公司絕對不能接受的,所以成本優化會是一個永久的話題,這裡優化的不是成本,而是緩解系統性問題的一種手段。

這裡一些實際佐證的Case:

近期產研一直在做成本優化,資料團隊給我的報表是產研一年用了很多錢,看到資料的時候我自己都吃了一驚,對於我們這種體量的團隊,不可謂不高!

說起來令人心疼,我甚至不知道錢怎麼花的,最終結論是【維護類工作為主】,但維護類工作值不值得花這麼多錢?

公司有很多專案,在一定時期完成後做出了貢獻,後面專案結束了,而相關的人事物都留下來了。但是後續因為組織結構變化,或新官上任後的梯隊重組,那批人事物不再發揮關鍵作用,也沒人想主動優化。於是冗餘慢慢出來了,一年、兩年、五年、七年後,冗餘的情況勢必不容樂觀,沒有很好的機制,沒人願意主動優化的,畢竟那是得罪人的事,而就算想要主動優化往往也無從下手......

頂層設計·利益分配機制

處理系統性、結構性問題要切記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找到根節點,做系統性思考,做頂層設計,從源頭解決問題。

認真研讀上述問題,其實是一個數字遊戲,傳統的優化手段也是一個數字遊戲:

問題的本質是冗餘太多,轉換為數字就是【冗餘比例太高】,而傳統的優化手段是“末位淘汰”,他想要達到的目標是【降低冗餘】,而他依靠的每個體系leader的自覺......

傳統手段有沒有用,當然有;用處大不大,這個不好說,這裡的點是人治太過,畢竟leader是小集團的受益者,讓既得利益者自己革自己命,顯然不可盡信,所以這裡第一步是要有好的策略識別冗餘

利益分配機制

依舊回到裁員這個話題,這裡從員工視角拉到老闆視角:

這裡有一筆費用(資源),那麼首先應該盤清楚他會被用到幾個地方;如果這個資源(錢)沒被用到自己想要的地方,那麼就要調整他的比例;比例調整的時候要慢慢替換,用新的結構替換老的結構,太快容易拉著蛋;最終拿到最優的分配比例。

具體到實際案例:

1)老闆開始識別冗餘,發現產研線ROI較低;

2)老闆約談產、研負責人,要求做成本優化以及結構調整;

3)產研leader私下商量,少裁點,畢竟那麼多老舊業務要維護;

4)老闆不買單,要求首先將總成本減少某個比例,其次將現有資源投入做重新佈局;

這裡舉個例子,之前是有70%的人在維持老舊業務,30%用於新業務探索,老闆認為老舊業務投入太大沒有未來,於是希望把比例先調成5:5,然後在新體系開闢後逐漸改成4:6乃至3:7。

這裡產研leader的問題是會被歷史包袱束縛,並且這種歷史包袱反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之前各種考核指標或重點考核項,是KPI量化的體現。

所以單靠產研leader自己努力,很難跳出框架處理這個問題,老闆的策略也很簡單,直接調整投入比例,幫產研leader卸下了包袱。

這個案例再細化,老舊業務維護資源40%中,到底有哪些業務,這些業務依舊有一個比例,要再細分;創新事項、新體系建立事項也是可以窮舉的,那麼這60%的資源又該如何投入?

以這種利益分配思維思考下去後,會引發以下結果:

1)一些老舊業務不得不放棄;

2)創新會更有重點,不會想要大而全;

3)在不停的調整比例過程中會達成一個動態平衡,確實有一些老舊業務無論如何都必須存在,那麼這個就會變成基建或者公共項;

4)在系統穩定後開始第二輪迭代;

規整一下解題思路

1)識別冗餘;

2)格局梳理,識別利益分配者;

3)利益比例調整,結構替代法;

4)找到資源分配出去的方法,即如何將資源給到你想給的人事物;

5)確定穩態比例,並開始再迭代;

現在問題有了,解題思路有了,問題是不是解決了呢?朋友,你想太多了,現在問題才開始呢,第一步怎麼做

一分鐘日報,困難的開端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將視角切換到管理層,這裡要解決的問題是:

1)現在的資源用到了什麼地方?

2)我所關注的事項用了多少資源,是否足夠?

問題很清晰,我需要知道每個人都做了什麼,而這個知道每個人都做了什麼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怎麼知道每個人做了什麼?

這裡的方案很簡單,人作為最小單元模型,讓每個人寫日報即可。但這裡馬上會遇到第二個問題:

寫你妹的日報!

寫日報是反人性的,如果花費每個人的成本過高,這個事情會被各大leader聯合抵制,還沒開始就得結束,所以這個日報必須要被限制到1分鐘以內,最好是30S,於是形成了《一分鐘日報》的設計思路: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這裡先是對我們的工作內容做了窮舉,其次讓大家做選擇題,最終實現的效果是做選擇題,大家可以自己體驗: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這裡基本功能設計完了,馬上就迎來了第三個問題,基本功能開發完了如何推呢?

如何實施?

各位如果以後要推廣一個系統或者落地一個機制,一定要先做一個事:

打造案例!在你最有話語權的地方打造成功案例。

我在產研話語權很大,系統完成第二天就直接在產研團隊使用,要求所有人必須填,由此線上打磨體驗,邊修BUG邊優化體驗,並且拿到了第一波資料,於是可以處理第四個問題了:

如何進一步推廣?

有了小案例後就不要閉門造車了,該去找“投資人”了。

於是直接拿著當前案例去找CEO,也從他那裡拿到了正反饋,CEO:這個東西真是個天才設計!!!這是繼續做下去的基礎。

接下來也不必著急全公司推,先看看情況,並且繼續打磨產品,畢竟從開發到上線到試用到CEO彙報一共才3周呢!

現在要做的是控制節奏,鼓勵專案組同學加班加點完成新模組開發,並且不斷的優化體驗,想下週要拿什麼東西給CEO以便獲取更多的支援。

而好的東西是能說話的,過程中CEO已經把這個工具介紹給了其他部門:小釵那邊有個管理的好東西,你們都應該去了解下。

於是控制權已經不完全在你手裡了,要注意節奏,控制節奏!這裡要做的是去除阻礙,千萬不要在大面積推廣過程中被勸退,所以這裡的問題是:

如何去除阻礙?

1)馬上籌備培訓材料;

2)馬上籌備宣傳圖冊以及宣傳海報,比如: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3)來個更有衝擊力的大屏,直接在公司播放!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於是,這個至下而上的產物演進為至上而下,拿到了紅標頭檔案: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後面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需要不停的優化運營......那麼到此就結束了嗎?

CEO駕駛艙的四個版本

很遺憾,一分鐘日報僅僅是CEO駕駛艙的1/4,他只是開始!CEO駕駛艙的設計是:

《CEO駕駛艙》是一套效能解決方案,是公司數字化轉型、精細化運營的開始。

他對公司的幫助是:有一個工具能提供【依據】以【驗證】哪個地方【效能有問題】,並且提供一定【手段】去【降低】這些【損耗】產生的概率。

他的四個版本是:

1.0 一分鐘日報,將公司資源用到什麼地方能看清楚,並且有一些巨集觀調控的能力;

2.0 專案工作臺,主要目的是將所有專案收歸起來,每個專案不能隨意立項,可以保證資源不被浪費;每個專案必須有驗收標準(甚至多個驗收標準),這樣會在一定階段防止爛尾(畢竟,有追責成本);

3.0 打破部門牆,以專案虛擬貨幣而成的“市場經濟”,以“巨集觀經濟”加“市場經濟”促進跨部門協作(虛擬貨幣+獎懲引導);

4.0 資料有意義,人才天梯榜、部門天梯榜,專案ROI以及業務ROI測算模型與展示(精算+風控);

一些效果比較敏感,隨便截點圖: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那麼,系統開發結束就完了嗎?

這才是一個開始呢......

系統與機制

在某種程度上說,有機制就可以了,機制可以保證很多問題得到根本解決,這裡想要表達的點是:

所有的數字化轉型都需要匹配的機制與流程輔助,甚至系統只是機制的輔助!但系統可以加速這一切的發生,也可以加固體系的穩定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系統完成後,還需要產出:

1)冗餘預警策略以預警哪裡出現了冗餘;

2)專案月會策略以滾動跟蹤專案形成閉環;

除此之外的宣傳案例、獎懲策略、彙報模板、會議設定等等全部必須匹配!!!

每一個模組的推行,都需要重複一分鐘日報的所有行為,甚至更難,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甚至會導致所有前期努力白費......

這裡以專案月度報告舉例,他可能是這樣的:

機制要求:每個月月底,各部門需要寫一份專案月報;

月報內容:上報本部門最重要的三個專案(或者三件事),並且簡單描述專案(事件)進展;

專案結項:如果部門本月有結項的專案,會安排彙報並做評級,而後記錄在案,隨後也會有專門的專案結項表彰大會予以激勵;

對於部門而言,以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到模板(請不要讓我動腦,多數人都不喜歡思考),他可以是這樣的:

專案月報模板

【開源】數字化轉型實操——非要度量效能,從《一分鐘日報》開始

然後在不斷的責罵中(日報寫了現在又來月報?),最終會得到推行......

我想說,這一切很難,因為人都是有防禦機制的,部門的防禦機制更強,管理的動作稍有放鬆,管理的意志稍加薄弱,這些防禦機制就會反撲,他們甚至會不停的試探你的底線,你只要在其中一個小策略鬆口,就有可能千里之體潰於蟻穴,這種事情做得好收益很大,做的不好就會變成公司的噪音!裡面的拉扯很值得玩味......

總之,這一路走的很不容易,但結果是值得的,這一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結語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希望此文對各位有幫助,對CEO駕駛艙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公眾號(葉小釵的心法),後續會持續更新我們在數字化轉型上做的一些努力。

有同學私下問了一些問題,也在此更新:

1. 個人填寫的日報怎麼保證或者確定是真實的呢,畢竟沒人會寫我今天摸魚50%?

會有4層兜底校準策略:

1 leader每週或者每天會校準每個人,leader不爽誰就可以校準誰,這個是個管理工具;
2 專案負責人會校準參與我專案的人;
3 專案是要計算ROI的,參與人越多ROI越多;
4 總辦會問責ROI極低的專案或者事項;

2. 日報沒看出對一線經理的管理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沒有說一線經理怎麼調整員工投入產出

第二部分是涉及了的,但是我這裡沒寫那部分,也就是CEO駕駛艙的第二部分。
我們會把所有重點事項專案化,專案化後必須有考核和驗收,後續會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獎勵也會有信用積分的增減

一年大概有一大筆的專案獎金池做巨集觀調控。

3. 考核這些東西,很容易出現「考核什麼,就得到什麼」的結果,解決日報、月報準確性,怎麼保證資源分配,尤其是月報,對於沒有資源的團隊經理造成傷害比較大,會裁撤團隊還是怎麼辦?

現在公司主要的矛盾是冗餘過大,具體點說公司戰略執行不下去,所以更想要達到聚焦的作用,所以也是引導往專案上走,具體的做法是公司會給幾個公司級重點專案,做上層“發改委”經濟調控,也鼓勵每個部門自己提報專案做市場經;
關於每個部門的資源或者事項的投入會有一個額度,比如研發還是需要做工程類建設,但是這個比例只能在10%以下,不同的團隊會有頻寬,我們希望的是大家搶佔頻寬,並且給到結果。

對於拿不到資源的團隊我們會認為他就是冗餘,除非他證明自己有用。

4. 月度的專案怎麼保證符合預期,比如是否因為月報好做彙報夠三個專案,存在大拆小、快拆慢的情況

這裡所謂的月度專案不是每個月就必須結項一個專案,而是公司想要看到每個部門在持續的做一件事情或者投入一件事情,不要太唯上
這裡的專案長的會持續2年,但我們希望至少一個季度會有一個節點考核,以防止沉沒成本的產生

5. 工程團隊會不會成為眾矢之的

大概率會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