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問:顛轉海德格爾》筆記四

mi_zy發表於2021-01-29

第二部分 顛倒的柏拉圖主義

————第七章 、   虛無主義

————歐洲虛無主義

1、強力意志和永恆輪迴表達了虛無主義的本質,因為如海德格爾所言,它們否定了世界或實存總體的某種“意義”。世界被還原為混沌。然而,這兩種思想也將提供動力,讓我們從混沌中創造新世界。

2、“何為信念?它來自何方?信念皆是 認以為真, 最極端的虛無主義即: 每種信念,皆為認以為真,都必然是虛假的,因為無真之世界。因此,視角論的虛幻,其根本在於我們(因為我們總是需要一個更明確、概括和簡化的世界)——此為力度,即 我們能在多大程度是承認虛幻性,謊言的必然性,還不會被毀滅。就此而言,虛無主義因為否定了一個真之世界,或大存在,而成為一種神思。”

3、虛無主義並非大存在的饋贈,甚至不是強力意志或永恆輪迴的直接後果。它是人類精神的信念或狀態,產生積極的和消極的後果。尼采立論的基礎是精神能量迴圈的增加和消散,它規定著人類的歷史存在。他為自己設定的任務是培養新的超級人類,完成的方法是生產一套多元的信仰,從其最高成就的不斷消耗中,促進一個將死時代的滅亡。

4、有距離的悲愴,對等級差異的感覺,是一切道德的終極基礎;道德又是強力意志的人學表達的終極基礎。把生命還原為了生理機能,又把生理機能還原為強力意志 。真理是一種信仰,因而也是一種可能性,可能性比現實性更有力量。這是一種“實踐的”而非理論的或形而上學的事實。

5、尼采《歐洲虛無主義》。第1段,基督教道德說面對生成的偶然性,為人類賦予絕對的價值。第2段,道德產生了真理性,後者揭示了道德的虛假。 第3段,理性主義的發展,認為上帝是一種極為極端的假設。第4段,自然絕對無道德,必然的心理情感根本無目的、無意義。第5段,“虛無”地活著是“最具破壞性的想法”。第6段,生命本身,毫無意義和目的,卻不斷輪迴,無休無止的虛無:“永恆輪迴”這是最極端的虛無主義,永恆的虛無(‘無意義’)!第7段,“為何要為自己想象一個‘超越善惡’的神?”第8段,人類會贊同所有帶著自身基本特徵的實存環節。第9段,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第10段,憎恨壓迫即偽裝的強力意志,生命即情感,生物衝動,不是簡單的自我儲存慾望,而是吸收、成長和克服的nisus。第11段,尼采認為被壓迫者的毀滅是自己選擇的;意志毀滅是一種更深得虛無意志。第12段,歐洲的佛教,無為,因為實存完全失去了‘意義’。第13段,從被動的虛無主義過渡到了主動的虛無主義。認為文明的虛無主義者是積極的虛無主義的修辭可以改造的合適材料,而缺乏教養的較低階級卻不是。第14段,尼采按照其生理條件而非政治地位對被統治階級進行了劃分。加劇貧弱之力的毀滅,從而清理它。第15段,最終會讓誰成為最強者?那些溫和派,這些人是最強健的,因為他們度過了難關,也不害怕難關。他們相信自己的強力,驕傲地代表著人類已經獲得的力的層面。

————作為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

6、柏拉圖,因為他的思想才有了形而上學,把實存本身(即存在物的存在)把握為型。諸型是不變的和真的,與易變的和幻象的相對照。 諸型作為大存在,可以讓因之產生的實存物 有用、可見和出場,即成為實存物。在形而上學中,大存在即某物得以存在的“條件”

7、 存在物並不關心自己會不會對人類有用;在一個物物互動作用,以及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包含在各種對自身環境因素的反應模式的宇宙中,這種有用性或可用性絲毫不讓人吃驚。人類不會再利用物力去滿足自己的慾望,或者執行自己的意向。

—— 物的有用性並非來自人類意志。我能使用物,不是因為我按照自己的慾望和意向之象想象或投射它們,而是因為物象中的自然已經培養出了我的慾望和意向

8、技術,如果可以支配人類意向和行為,將會改變我們認識真理和存在顯現的方式。嚴峻的問題在於如何面對技術的挑戰。

9、 人類總愛做自己能做的事,無論危險與否。因為這一點,而且因為我們無法約束科技的發展,謹慎的做法是以一種形而上學之類的學說為基礎,區分對物高貴和低俗的使用或‘顯現’,承認控制環境的慾望並非對意志的意志的表達,而是為了人類的善,以此來對技術中隱含的虛無主義風險做出反應。

10、’我思‘ 主體是一回事,諸法則作為 主體思考事物的條件,是另一回事。

11、只有區分了真理和意見之後,才會有哲學。否者,每種觀點都一樣的善,無序和不公正與秩序和公正一樣是善的。區別真理和意見的根據在於靈魂之眼能否看到穩定的實體:‘型’‘物相’

12、物服從,也抵抗,它們培養了我們的慾望,也阻礙我們的慾望。它們是有用、無用,還是有害的,取決於環境。

————歐洲佛教

13、人類實存作為大存在的饋贈,就是虛無主義。我們不是按照其物性或者有用性的釋放來對待或者使用物的。對於物,我們唯一能採取的態度就是讓其發生,這是直接運用了我們的釋放,然後不在採取任何立場,甚至不再愛它們。但是,不對它們採取任何立場,讓它們擺脫我們的意志,也就 抹除了一切價值投射,也沒有對它們的等級排序了。一切在同一等級上,這就是虛無主義

14、 為了吸收整個人類精神史,你必須回憶;為了行動和創造,你必須遺忘

15、哲學修辭是無法感化民眾的。要改造一個社會,就需要知識分子和理論家,調節哲學修辭,把它降低為民眾可以理解的形式。嚴格的說,哲學革命是不需要超人的,他甚至還很危險。“沒有把哲人和超人區分開來”哲人必須為革命做準備,他不能領導革命或者成為革命代言人。——這一“政治真理”

16、“不否認正義的存在”,我們不是通過參照正義型來識別行為或人的正義性的,而是因為在各種情況下看到了各種正義的例子。

17、物理學以及所有自然科學,都是解讀;語文學家的任務就是調節和控制解讀(擱置判斷)

————第八章 、   大存在史

————回顧

18、尼采:(1)世界只存在於(人類)的表徵中;(2)自然遠離我們,在我們之外,不具備任何內在的生命。社會是我們的世界;(3)人類在這種社會歷史現實中創造的一切,都是意志的主要動機的產物......甚至正義的意義也非認識的產物,而是意志的產物。

19、海德格爾用顯現與隱蔽、祛避與遮蔽、呈現與隱退這樣的詩性語言,重複了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無即似乎存在的東西,或者反過來說, 似乎存在的東西即無,即大存在

20、在亞里士多德那裡,經驗上的那個高於什麼是服從於本質上的什麼高於那個的,海德格爾廢除了這種優先性。他預設了實證論,更準確地說,一種啟發性的實證論。

————前瞻

21、儘管一種現象是自顯給觀察者我的,我卻可以通過排除我意識內的各種扭曲的視角,那些會干擾我直接觸及現象的扭曲,通達現象。——這種假設根本靠不住,因為:按照康德的說法,我們只能思想我們可以思想的,我們只能看見我們能看見的。意識的核心地位。

22、對意向性貌似充實的直觀或觀察,必然會激起一個類似於柏拉圖所言的回憶型的過程,這個型使我們觀察生產例項得來的。然而在胡塞爾這裡,我們最接近回憶的是想象力,從某種意義上,是想象力對真實的知覺或現象內容的篡改,生產了一種原相,獨立於諸碎片或不純的初顯之象,而且是從中推匯出來的。

23、 意志在現實中才顯示本質,在現實中,一個實存的實體被驅使成為思想,此思即我思

24、世界不必是從我們對作為物件的現象的反思中推導或構建出來的;相反,世界所呈現的現象客觀性必然是從更廣泛的、甚至更全面的呈現中推匯出來的。換言之,必須承認起初我們並未聚焦在世界上,而是聚焦於它呈現給我們的東西上,無論是單個實體,還是一個在世中的存在連續統。那張無縫的網本身不是世界,而是世界的再現,它證明了世界的出場,卻並非那種出場或者向我的顯現。

25、背後無所不包的“世界化”過程也是世界被構建或呈現的過程。一是規定這個世界的世界性的諸具體價值,等級排序,或真理劃時代的饋贈;一是從這樣或那樣的價值表、等級排序或者一套範疇等中構建一個世界的一般操作。

26、各種知覺案例以及對知覺的心理反應表明,世界是通過世中之物呈現給我們的;但是反過來,世中之物也是通過世界呈現給我們的。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70627/viewspace-275462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