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留學回國人數達到36.48萬,比2013年增加了1.13萬,增長了3.20%。截至2014年,中國留學回國累計總人數已達180.96萬,佔出國留學累計總人數的51.4%。海歸人數的增加與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及政府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有關。隨著大批海歸回國發展,他們的就業和創業情況也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為更好地瞭解海歸在就業、創業、社會融入等方面的狀況,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卓聘合作,共同開展了“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研究。課題組針對海歸群體開展了網路調查,此次調查共收到913問卷。樣本中,男性佔54.9%,女性佔45.1%。調查物件以80後和90後海歸為主。海歸留學的國家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為主。
海歸整體情況分析
1.回國時間集中於2010年之後,佔78.4%,2005-2009年回國的佔15.6%,2000-2004年、2000年以前的分別佔2.2%和3.8%。
圖1 海歸回國的時間分佈
2.海歸在國外獲得的最高學位以授課型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研究型碩士學位為主,分別佔比為33.2%、27.6%、21.5%。
3.海歸在國外所獲學位的主修科目以商科、社會科學、工學、自然科學為主,分別佔35.2%、20.8%、13.1%、12.8%。此外,人文科學的佔比也較高,佔比8.1%。農學比例最小,為0.8%。
4.海歸群體對留學的價值持肯定態度。認為留學划算的佔50.0%,不划算的佔20.2%,說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別佔22.1%、7.7%。需要注意的是,評價留學的價值不能簡單的看經濟回報,也需要考慮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5.出國留學獲得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視野、外語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生活適應能力等方面,認可度分別為78.7%、78.3%、71.3%、68.9%。專業知識與技能、人際溝通能力的佔比也均超過50%,相對而言,創新能力和擴大人脈網路的比例較低,分別為39.4%和34.2%。
6.超過65%的海歸認為可在5年內收回留學經濟成本。認為3-5年收回經濟成本的人數最多,佔比為35.9%,5-10年和1-3年的分別佔24.1%、22.5%,10年以上的佔比10.3%,一年以內的僅佔7.2%。
圖5 海歸收回留學經濟成本的時間分佈
7.超過八成的海歸回國後都能實現再融入。漸漸地融入是主要型別,佔54.4%,較快地融入的佔32.7%。一直很難融入的佔12.9%,這需要充分藉助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文化、交流等活動,幫助海歸人員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
圖6 海歸融入國內環境的情況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調適、結交國內朋友為主,分別佔比為58.7%、49.8%、46.7%、35.7%。參與國內社交型/學術型/商務型活動、個人資本的跨國經營和轉化也是融入國內環境的重要途徑,分別佔比20.2%、7.3%。
圖7 海歸融入國內環境的方式
海歸就業情況分析
1. 海歸就業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海歸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和省會。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
圖8 海歸就業城市分佈
海歸就業的單位型別呈現多樣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36.1%的海歸在本土民營企業,26.7%的海歸在外資企業,13.5%的海歸在國有企業,8.9%的海歸在事業單位,在政府部門和海歸創業民營企業的各佔2.7%。海歸就職的企業以500人以上的中型到大型企業為主,有31.2%的海歸就職於10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45.3%的海歸就職於5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
圖9 海歸就業的企業型別
圖10 海歸就業的企業規模
2. 海歸就業產業分佈較廣,金融業居首
在海歸就業的前十大產業中,金融業最多,為14.3%,貿易/批發/零售業、房地產/建築業、網際網路分別佔7.2%、6.9%、5.5%。新一代資訊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等產業佔比較小。
圖11海歸就業行業分佈
在工作崗位方面,選擇銷售、市場的海歸最多,佔29.6%,選擇生產/運營,研發,行政工作,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的海歸分別佔11.8%、12.9%、10.9%、8.3%和10.1%。
圖12 海歸就業的崗位分佈
3. 語言和溝通能力是海歸就業的主要優勢,國內關係網路斷裂是主要劣勢
海歸認為其留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語言、溝通能力方面,分別有64.3%和51.7%的海歸認為自己在這兩方面具有優勢。分別有50.1%和48.8%的海歸認為自己在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優勢。另有38.6%認為在自我推介能力佔優勢。僅有15%的海歸認為自己在人脈網路佔優勢。
圖13 海歸的就業優勢
海歸在社會關係網路、求職時間、專業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海歸的就業劣勢主要體現在“國內的關係網路因在國外上學而斷裂”,有47%的學生認為自身存在這一劣勢。29.7%認為海歸“專業技能與國內名校學生相比優勢不明顯”。有27.7%的海歸認為自身喪失“掛職鍛鍊機會,難以到政府部門工作”。
認為“回國時間晚,趕不上國內招聘會”、“所學專業國內沒有需求,國外實習經歷不被認可”,佔比分別為26.7%和24.8%。還有12.4%的海歸認為自己“語言能力與國內名校學生相比優勢不明顯”。
圖14 海歸的就業劣勢
4. 海歸工作滿意度偏低,跳槽頻率較高
海歸的工作滿意度偏低,雖然有36.4%選擇滿意,但有46.4%的海歸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選擇非常滿意的僅有1.2%。
圖15 海歸對目前工作的滿意度評價情況
76.5%的海歸回國後有跳槽的經歷,在跳槽的頻率方面,2年內跳槽的佔主流,高達39.5%。3-5年跳槽的海歸佔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僅佔8.2%。
圖16 海歸回國後的跳槽頻率分佈情況
海歸創業情況分析
1. 海歸選擇創業城市的考慮因素多元化,創業領域集中在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
海歸創業的城市也呈現分散化趨勢,不再高度集中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逐步擴大到東部沿海二三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海歸在選擇創業城市時,考慮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該城市是否有較好的人脈關係、產業基礎好、市場前景好、城市環境好等方面。其次是基礎設計、教育水平以及優惠政策的吸引。相比之下,房價和運營成本對創業者選擇創業城市的影響相對較小。
圖17 影響海歸選擇創業城市的因素
海歸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資訊科技、貿易/批發/零售業、高階裝備製造、文化創意產業、其他服務業、節能環保這幾個領域,佔比分別為18.6%、13.6%、13.6%、10.2%、8.5%和8.5%。
圖18 海歸創業的行業分佈
2. 海歸回國創業更看重創業環境和今後發展,創業資源豐富
海歸回國創業主要是看重國內創業環境好和國內發展潛力大,這與我國倡導創新創業,實行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密不可分。此外,方便與家人團聚也成為影響海歸回國創業的重要因素。而持有專利技術,相關領域國內市場前景好,其他如居住地等因素對該行為的影響不大。
圖19 海歸回國創業的重要影響因素
海歸創業能夠獲得豐富的創業資源。創業者主要獲得了客戶資源、技術資源、政府資源和資訊資源。尤其是客戶資源,75%的創業者表示能夠在國內獲得良好的客戶資源。而只有1/3的被調查者表明獲得資金資源和人才資源。
圖20 海歸獲得的創業資源
海歸創業的資金來源來自創業者的個人存款的比例高達66.7%,其次是向朋友親戚借款,為25%,而來自銀行貸款、國內風險投資、國內企業入股等金融渠道所得資金的比例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歸創業的資金來源中,基本沒有國外風險投資和國外企業入股。
3. 半數創業企業在5年內開始盈利
在接受調查的樣本中,三年內開始盈利的企業達37%;3-5年開始盈利的佔14%,5-10年開始盈利的企業為5%,比例相對較小。此外,44%的創業企業尚未開始盈利。受多種因素影響,創業企業盈利時間存在較大差異。
圖21 海歸所創企業的盈利時間
海歸在創業主要遇到融資困難、經營執行成本高、政府相關政策配套不齊、難以引進和留住適用人才等問題。
圖22 海歸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49.1%的海歸創業者表示曾有失敗的經歷。海歸認為在回國創業方面的劣勢主要集中在不適應國內人情社會,難以獲得發展機會、不熟悉國內市場環境,戰略制定不當、不會與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審批阻礙。
圖23 海歸創業的劣勢
被調查的海歸創業者表示,自身的創業優勢主要體現在與海外互動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場建立分銷渠道、獲得海外風險投資、獲得海外研發合作伙伴、與海外企業建立密切聯絡等。
圖24 海歸創業的優勢
4. 海歸創業對市場開拓、政府財政支援需求最強烈
在創業階段,海歸創業者最需要獲得關於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創業場所提供等方面的幫助。
圖25 海歸創業者在創業階段最需要的服務
海歸創業政策需求方面,海歸創業者更希望政府能夠解決科研資金申請過程限制較多、加大科研資金支援力度、政策落實等問題。也有創業者表示政府應該在購買時優先選擇海歸創業企業的高新技術及產品。約41.7%的人則表示國家的政策很好,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
圖26 海歸創業的政策需求
5. 三分之一的海歸對自身事業發展滿意
有1/3的海歸創業者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情況表示滿意,41.7%的處於矛盾狀態,對事業發展情況無法做判斷。而有25%的海歸創業者對自己的事業表示不滿意,其中8.3%的人表示非常不滿意。
圖27 對事業發展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