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今日釋出《第37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以下為報告第八章《個人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狀況》:
第八章:個人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狀況
2015年,我國個人網際網路應用發展迅速,除論壇/BBS外,其他應用的使用者規模均呈上升趨勢,其中網上炒股或炒基金成為網民投資熱點,使用者規模增長了54.3%,網上支付場景不斷豐富,使用者規模增長36.8%;在移動端,仍是商務交易、網路金融類應用領跑,其他各項應用的使用者規模均出現不同幅度上漲。
基礎應用使用率提升空間有限,使用者使用體驗有較大突破
即時通訊、搜尋引擎、網路新聞和社交作為基礎的網際網路應用,使用者規模一直保持穩中有升的趨勢:即時通訊的使用率已基本見頂,從基礎功能向外延伸的態勢更加明顯,成為使用者連線各類生活服務的綜合性平臺;搜尋引擎由資訊服務向生態化平臺服務的轉型快速推進,移動搜尋引擎市場快速增長的態勢得以延續;網路新聞市場朝著“資深編輯”+“智慧演算法”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實現精準個性化推薦;社交應用藉助大資料及移動社交技術,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
商務交易類應用保持穩健增長,企業積極擴充市場發掘新增長點
商務交易類應用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進入穩健發展時期。網路購物市場保持快速發展,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成為市場熱點;團購行業繼續“去團購化”,深挖O2O模式下消費潛力;網上訂餐市場在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戰略注資下,積極擴充線下商戶;在旅遊消費高速增長帶動下,線上旅行預訂行業迅速發展。
網路娛樂類應用穩步發展,以優質內容為核心拉動娛樂應用快速增長
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網路娛樂產業鏈在2015年展現出巨大商業價值,由熱門網路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不僅屢創收視新高,改編的遊戲也能迅速獲得忠實粉絲的關注,而影視和遊戲的改編成功又反哺了網路文學本身的發展,促使其商業模式由單純向使用者收費轉變為利用免費模式擴大受眾群體進而培養優質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與此同時,隨著視訊直播業務的發展,網路音樂節目的視訊直播成為一種正在探索的新商業模式,在吸引使用者的同時為音樂從業者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
網際網路定期理財走紅,網路支付快速向線下支付場景擴充
2015年網際網路金融類應用發展進一步深化:網際網路理財市場在使用者規模繼續擴大的同時,產品格局已由發展初期的活期理財產品“包打天下”轉變為活期、定期理財產品共同發展;網路支付快速向線下支付場景延伸和擴充,並積極開通外幣支付等服務,相比2014年底網路支付使用者規模增長1.12億。
醫療、教育服務模式加速網路化,網際網路有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2015年,網際網路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深化,融入到教育、醫療、交通等民生服務中。調查結果顯示,線上教育、網際網路醫療、網路約租車等公共服務類應用的使用者規模均在1億以上,使用者習慣逐漸養成。
表8 2014-2015年中國網民各類網際網路應用的使用率
表9 2014-2015年中國網民各類手機網際網路應用的使用率
(一) 基礎應用類應用發展
1.1 即時通訊
截至2015年12月,網民中即時通訊使用者規模達到6.24億,較2014年底增長了3632萬,佔網民總體的90.7%,其中手機即時通訊使用者5.57億,較2014年底增長了4957萬,佔手機網民的89.9% 。
圖50 2014-2015年即時通訊/手機即時通訊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即時通訊的網民使用率仍為各類應用最高,且使用者規模還在不斷提升,以市場份額作為區分的不同即時通訊發展方向呈現很大差異。對於主流即時通訊來說,由於使用者使用率已經基本見頂,其發展方向開始由滿足使用者的基礎溝通需求轉向對新業務的探索,進而形成提升使用者黏性基礎上的價值外延,而對其他即時通訊工具來說,通過挖掘垂直使用者需求進而提升使用者規模依然是其發展重點。
即時通訊的廣告業務在2015年獲得了顯著增長。一方面,PC端即時通訊工具與電商網站的聯絡更加緊密,通過即時通訊的使用者畫像可以獲取更加清晰的使用者潛在購物需求,為電商網站輸送流量。另一方面,手機端即時通訊的廣告模式受到廣泛認可,微信朋友圈廣告僅上線一年就為其廣告業務營收做出了較大貢獻,企業公眾號也逐漸成為商家產品營銷過程中的標配。
此外,即時通訊從基礎功能向外延伸的態勢更加明顯,在提升使用者黏性的同時逐漸成為連線使用者生活中各類服務的綜合性平臺。在為使用者提供基礎的資訊溝通服務之餘,即時通訊服務企業不斷致力於移動支付領域的開拓,並以此為紐帶連線使用者的購物、出行、娛樂類商業需求和醫療、政府辦公、公共交費等民生服務。未來,即時通訊將作為網民日常生活中最為基礎的應用型別,在更多生活場景下體現其作為資訊溝通工具的價值。
1.2 搜尋引擎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搜尋引擎使用者規模達5.66億,使用率為82.3%,使用者規模較2014年底增長4400萬,增長率為8.4%;手機搜尋使用者數達4.78億,使用率為77.1%,使用者規模較2014年底增長4870萬,增長率為11.3% 。搜尋引擎是基礎網際網路應用,使用率僅次於即時通訊;手機搜尋在手機網際網路應用中位列第三,使用率低於手機即時通訊和手機網路新聞。
圖51 2014-2015年搜尋/手機搜尋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2015年,移動搜尋市場快速增長的態勢得以延續。其一,移動搜尋使用者數量增速仍快於領域整體;其二,來自移動端的搜尋流量全面超越PC端,2015年第三季度企業財報顯示,百度有超過2/3的搜尋流量來自移動端,搜狗搜尋移動端流量也超過了PC端;其三,移動營收在整體營收增長中的貢獻越來越大,財報顯示,百度移動營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從一季度的50%增至三季度的54%,搜狗移動搜尋營收佔比也從一季度的22%增至三季度的30% 。
搜尋引擎由資訊服務向生態化平臺的轉型持續推進。各大搜尋平臺融合語音識別、影像識別、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多種先進技術,依託基礎搜尋業務,打通地圖、購物、本地生活服務、新聞、社交等多種內容的搜尋服務,通過對使用者行為大資料的深入挖掘,實現搜尋產品創新與使用者體驗完善,為網民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並因此在流量、營收、電商化交易規模等不同方面實現新增長、新突破。
大資料與智慧技術相輔相成推動搜尋技術發展,以應對網際網路資料規模與複雜程度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基於網站合作計劃與搜尋開放平臺,深網、暗網 內的海量優質內容正逐步納入搜尋引擎的爬取收錄範圍,搜尋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線上下經濟向線上轉移、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相互融合的趨勢下,搜尋場景碎片化、資訊結構複雜化,且使用者的搜尋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不僅搜尋網際網路內容、服務、地理位置,還會搜尋聯網裝置,這對未來搜尋引擎模型演算法的智慧水平、搜尋結果的展示方式也提出了更大挑戰。
1.3 網路新聞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路新聞使用者規模為5.64億,較2014年底增加4546萬,增長率為8.8% 。網民中的使用率為82.0%,比2014年底增長了2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路新聞使用者規模為4.82億,與2014年底相比增長了6626萬,增長率為16.0%,網民使用率為77.7%,相比2014年底增長3.1個百分點。
圖52 2014-2015年網路新聞/手機網路新聞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作為資訊類基礎應用,網路新聞已經成為即時通訊和搜尋引擎之外的第三大網際網路應用。接近網民總體規模的使用者量意味著開發潛在使用者的成本將日益增長,網路新聞市場也將遵循“強者愈強”的網際網路法則,未來市場格局將進一步明朗。一些具備先發優勢的品牌在過去兩年已經迅速完成使用者積累,將更有可能成為行業領頭羊——這其中既有已經存在多年,具備影響力的門戶新聞資訊品牌,也有利用技術或硬體優勢,誕生於移動時代的新興新聞資訊品牌。而對於新進入者而言,則很難再成為這一市場“入口平臺”級別的新聞資訊媒體,更多機會將存在於垂直領域。
隨著移動時代的到來,傳統紙媒和入口網站轉型加快、自媒體不斷湧現、機器人和演算法技術不斷升級,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未來網路新聞領域的產品將加快迭代升級,以滿足資訊爆炸背景下新聞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在移動化和碎片化的移動時代,“短平快”仍是網路新聞的基礎屬性,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激烈的使用者爭奪和使用者留存壓力將促使網路新聞更加重視內容質量和個性化精準推薦。未來,網路新聞資訊市場將朝著“資深編輯”+“智慧演算法”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優質內容引導使用者沉澱,智慧技術實現精準個性化推薦,滿足使用者“千人千面”的新聞資訊需求將成為可能。
1.4 社交應用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社交應用 也進入到新的階段,藉助LBS、興趣、通訊錄等功能,以解決使用者溝通、分享、服務、娛樂等為立足點,滿足使用者不同場景下需求。根據CNNIC對當前社交應用市場的分析,國內的社交應用市場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各類資訊匯聚的綜合社交類應用,如QQ空間、微博等;另一類則是相對細分、專業、小眾的垂直類社交應用,如圖片/視訊社交、社群社交、婚戀/交友社交、匿名社交、職場社交等。
在綜合社交領域,典型應用主要有QQ空間、微博,網民使用率分別為65.1%、33.5% 。其中QQ空間主要滿足使用者對個人關係鏈資訊的需求,在產品形態和商業營銷方面一直堅持變革,憑藉良好的使用者基礎,在基於大資料的關係營銷方面做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回報顯著;微博則主要滿足使用者對興趣資訊的需求,是使用者獲取和分享“新聞熱點”、“興趣內容”、“專業知識”、“輿論導向”的重要平臺。同時,微博在幫助使用者基於共同興趣擴充社交關係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過去一年裡,微博通過堅持去中心化戰略,扶植各垂直行業自媒體,刺激原創內容產生,以優質內容吸引和維持使用者的活躍,使用者規模穩步增長,內容平臺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
對垂直社交應用而言,不同領域的社交應用在使用者屬性與行為、商業模式、資訊類別、使用場景上均呈現各自不同的特點。目前國內使用者對社交應用的使用深度還遠遠不夠,未來垂直類社交應用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藉助於大資料和移動社交技術,社交應用呈現顯著的移動化、本地化特徵,是很好的商業導流入口。目前,電商、遊戲、視訊,甚至線上教育、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也都紛紛引入社交元素,帶動使用者規模,提升使用者粘性,社交應用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向好。
圖53 典型社交應用使用率
(二) 商務交易類應用發展
2.1 網路購物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達到4.13億,較2014年底增加5183萬,增長率為14.3%,我國網路購物市場依然保持著穩健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我國手機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增長迅速,達到3.40億,增長率為43.9%,手機網路購物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至54.8% 。
圖54 2014-2015年網路購物/手機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2015年,政府部門出臺多項政策促進網路零售市場快速發展。《“網際網路+流通”行動計劃》和《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進中小城市、進社群,線上線下融合互動,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產業升級;推進包括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等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上述政策有利於電子商務模式下大消費格局的構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將“共享”作為發展理念之一,而網路零售的“平臺型經濟”順應了這一發展理念,使廣大商家和消費者在企業平臺的共建共享中獲益。
在政策的支援下,跨境電商成為網路零售市場新的增長點,影響力直達全球。商務部資料顯示,中國主要跨境電商交易額平均增長率在40%左右,其中進口網路零售增長率在60%左右,出口網路零售增長率在40%左右。網路零售平臺引入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25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個海外知名品牌的全進口品類,國內超過5000個商家的5000萬種折扣商品售賣到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64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網路零售企業深挖農村市場消費潛力,農村地區網購使用者佔比達到22.4%,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在農村建立電商服務站,招募農村推廣員服務於廣大農村消費者。
2.2 團購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團購使用者規模達到1.80億,較2014年底增加755萬人,增長率為4.4%,有26.2%的網民使用了團購網站的服務。相比整體團購市場,手機團購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使用者規模達到1.58億,增長率為33.1%,手機團購的網民使用比例由21.3%提升至25.5% 。
圖55 2014-2015年團購/手機團購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2015年,團購行業繼續“去團購化”,深入發展O2O模式。作為典型的O2O應用,團購網站在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企業戰略投資的推動下深入佈局O2O市場。繼2014年戰略入股大眾點評後,2015年騰訊又投資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後的新公司。百度2014年全資收購糯米網,2015年承諾三年內投資百度糯米200億元。在資本市場的支援下,一方面,大而全的團購平臺向垂直領域“精耕細作”。例如,美團尋求業務突破,擴充O2O模式下較為成熟的單線業務:貓眼電影、美團外賣、美團酒店等,執行“T型戰略”。大眾點評通過多年的點評資料吸引和維繫高階使用者,在O2O領域擴充方面以高頻業務帶動低頻業務,率先開闢美容、婚慶、裝潢市場和到店支付業務。另一方面,團購網站通過會員戰略提升使用者體驗,扭轉使用者粘性較低的局面。例如,百度糯米憑藉百度的品牌背書、產品支援以及O2O戰略注資專注於“會員+”O2O生態佈局,圍繞儲值卡、到店付、VIP會員制開展產品端業務。然而,O2O模式並非團購行業的“救命稻草”。因為,目前O2O仍然處於長期補貼燒錢狀態,未來的盈利前景尚不明朗。餐飲、電影、外賣等高頻品類O2O模式相對成熟,而上門服務的家政、美容、美甲、美髮等低頻品類市場潛力被高估。
2.3 網上外賣
截至2015年12月,網上外賣使用者規模達到1.14億,佔整體網民的16.5%,其中手機網上外賣使用者規模為1.04億,佔手機網民的16.8% 。網上外賣在2015年明確了以短途物流為核心價值的生態化平臺模式後,實現快速發展,並在下半年的O2O行業整合大潮中逐漸形成了較為清晰的行業格局,市場集中度很高,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後也同樣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2015年,網上外賣由單一商戶的外賣配送業務模式向一家專業外賣配送平臺對接多家商戶的生態化產業叢集模式轉型,並實現了高速發展。自下半年開始,國內各O2O領域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開始進行整合,大型網際網路企業資本的進入使得之前混亂的網上外賣市場格局逐漸清晰起來。騰訊在美團、大眾點評合併之後對其增加了投資以擴大對美團外賣的影響力,阿里巴巴在年底也通過投資餓了麼對其以口碑為核心的O2O業務進行了補充,加上百度外賣,三家外賣配送平臺的使用者佔到整體網上外賣使用者的83.4%,網上外賣平臺的市場格局已然形成。
但是,隨著外賣平臺規模的擴大,一直困擾其業務發展的商戶營業資質問題以及配送團隊的人員管理、交通安全問題也逐漸開始引起社會關注。同時,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外賣平臺僅以單純的餐飲快遞業務很難獲得更高利潤並確立競爭優勢,對合作商戶進行補貼的推廣方式也很難長期維持。因此,如何嚴格對外賣平臺入住商家的資質稽核、提高配送團隊的管理能力、挖掘使用者特定需求進而為其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是未來外賣平臺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2.4 旅行預訂
截至2015年12月,在網上預訂過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遊度假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2.60億,較2014年底增長3782萬人,增長率為17.1% 。在網上預訂火車票、機票、酒店和旅遊度假產品的網民分別佔比28.6%,14.5%,14.7%和7.7% 。與此同時,手機預訂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遊度假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2.10億,較2014年12月底增長7569萬人,增長率為56.4%。我國網民使用手機線上旅行預訂的比例由24.1%提升至33.9% 。
圖56 2014-2015年線上旅行預訂/手機線上旅行預訂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中國居民旅遊需求逐漸增長。國家旅遊局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人次和國內旅遊消費、境外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境外遊市場持續火爆,包括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國家針對中國遊客推出便利的簽證政策,激發國人更高的旅遊消費熱情,從而加速中國旅遊產業的發展。旅遊產業在提升大眾生活水平、緩解城鎮居民生活壓力、拉動內需促進國民消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
居民旅遊需求的增加促進線上旅行預訂行業的發展。線上旅行預訂企業對低端和高階市場兼顧,利用高階市場賺取的利潤支撐低端市場的競爭成本。從企業發展趨勢來看,在機票預訂領域,直營模式將成為行業發展主流。一方面,航空公司的直營業務發展勢頭逐年向好,欲收緊機票預訂這一利潤市場;另一方面,部分線上旅行預訂企業的機票代理業務存在操作不規範和監管不嚴問題,航空公司整頓機票代理業務緩解大量旅客投訴現象。隨著連續降傭,甚至零佣金策略的推出,航空公司與線上旅行預訂企業(具體指其機票代理業務)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三) 網路金融類應用發展
3.1 網際網路理財
2015年網際網路理財市場發展進一步深化,產品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已由發展初期活期理財產品包打天下轉變為活期 、定期理財產品 共同發展的新局面。截至2015年12月,購買過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9026萬,相比 2014年底增加1177萬,網民使用率為13.1%,較2014年底增加了1.0個百分點。
圖57 2014-2015年網際網路理財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在央行連續“降準降息”、貨幣供應量持續增加的經濟環境下,貨幣基金類網際網路活期理財產品收益與銀行存款利率同步下降,當前主流產品的收益率已跌破3%,產品定位已從高收益理財產品轉型為可生息的現金管理工具。本次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12月,網際網路活期理財使用者規模為8594萬,相比2014年底,使用者規模有所提升。
2015年網際網路定期理財產品走紅,本次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使用者規模達到1789萬。網際網路定期理財使用者規模快速增長主要有以下原因:
從使用者角度而言,第一,網際網路活期理財產品收益的持續走低使使用者理財需求轉移至相對高收益的定期理財產品上來;第二,由於2015年股市的震盪,使大眾投資需求轉向收益穩定的定期理財產品上來;第三,歷經前期市場健康發展後,使用者對網路理財產品已產生較強的安全感知,為網路定期理財產品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從產品端而言,第一,金融機構根據網際網路理財的特點設計出更多低門檻定期理財產品;第二,網際網路公司運用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技術手段參與產品設計,在降低購買門檻同時提升定期理財產品流動性,使部分網路定期產品更具吸引力;第三,網路定期理財銷售平臺彙集基金、保險、票據以及借款類等眾多理財資源,為使用者提供了豐富的購買選擇。
3.2 網上支付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使用者規模達到4.16億,較2014年底增加1.12億,增長率達到36.8% 。與2014年12月相比,我國網民使用網上支付的比例從46.9%提升至60.5%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手機網上支付增長尤為迅速,使用者規模達到3.58億,增長率為64.5%,網民手機網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39.0%提升至57.7% 。
圖58 2014-2015年網上支付/手機網上支付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2015年,網上支付發展迅速,普及化程式加速。其一,網路支付企業大力擴充線上線下渠道,豐富支付場景,發揮網上支付“電子錢包”功能。一方面,網上支付企業運用對商戶和消費者雙向補貼的營銷策略推動線下商戶開通移動支付服務。另一方面,網上支付企業開通外幣支付業務,擴充海外消費支付市場。其二,網路支付與個人徵信聯動構建信用消費體系。2015年初,芝麻信用、騰訊徵信、拉卡拉信用等在內的8家機構獲得央行的個人徵信業務牌照。在逐步建立的信用體系下,不良信用行為會被記錄在案,並通過網上支付限制其消費行為,迫使使用者重視個人信用的維繫,從而規範和完善了網上信用消費的支付環境。
與此同時,網上支付風險依然存在,第三方支付極易成為套現工具。電子商務支付體系下,消費者或者商家無需POS機,在網上可直接通過微信支付、支付寶、信用卡完成套現,操作方式更為簡單和隱蔽。隨著網路業態多樣化發展,網上信用卡套現監管難度越來越大。
(四) 網路娛樂類應用發展
4.1 網路遊戲
截至2015年12月,網民中網路遊戲使用者規模達到3.91億,較2014年底增長了2562萬,佔整體網民的56.9%,其中手機網路遊戲使用者規模為2.79億,較2014年底增長了3105萬,佔手機網民的45.1% 。
圖59 2014-2015年網路遊戲/手機網路遊戲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從業務發展上看,國內手機遊戲行業經過自2013年開始的使用者規模高速增長期後,在2015年逐漸走向成熟,其具體表現在於:使用者付費能力顯著提升、細分遊戲型別得到市場認可,以及軟硬體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使用者遊戲體驗進一步增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策略、射擊、甚至專門針對女性使用者的換裝養成等細分遊戲型別進入應用暢銷榜前列,使得從前市場上游戲型別同質化嚴重的局面有所改變。這種變化影響了遊戲渠道之前單一且固化的遊戲評價方式,給遊戲開發者提供更多創新空間的同時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機遊戲分發渠道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
2015年國內上線且在短期內獲得大量使用者的客戶端遊戲數量不多,使用者大多集中於運營三四年以上的競技類遊戲,使得客戶端遊戲的競技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以其為核心的周邊生態產業也得到蓬勃發展。競技類客戶端遊戲賽事的收入和獎金再創新高,圍繞其誕生的明星選手、遊戲主播、賽事活動等新生業態逐漸成熟。其中,遊戲直播業務受到投資方青睞,多家成立時間尚短的遊戲直播平臺在2015年內完成了融資,但這類業務的盈利模式還尚未完全成熟,未來仍需較長時間進行探索。
此外,作為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產業鏈的下游環節,2015年很多由網路小說、影視劇改編的客戶端遊戲和手機遊戲均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大量忠實使用者的轉化。以IP為核心拉動粉絲為遊戲付費已經成為遊戲推廣的普遍手段。但這一結果也導致廠商對優質IP的競爭更加激烈,最終成為廠商資金實力的比拼。在這種背景下,資金較為短缺的中小型遊戲開發團隊放棄對高價IP的競爭,試圖開發自己的原創IP進行遊戲創作,從而為遊戲市場注入了新的內容元素。
4.2 網路文學
截至2015年12月,網路文學使用者規模達到2.97億,較2014年底增加了289萬,佔網民總體的43.1%,其中手機網路文學使用者規模為2.59億,較2014年底增加了3283萬,佔手機網民的41.8% 。
圖60 2014-2015年網路文學/手機網路文學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2015年由網路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屢屢被搬上熒幕並獲得成功,優質網路文學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以其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促使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將其視為內容領域的戰略重點,這種力量推動了網路文學產業的整合。之前網路文學網站單純依靠讀者付費的盈利模式已經逐漸退出舞臺,培養受眾廣泛的優質IP,之後出售版權進行電影、電視劇、遊戲等一系列改編來尋求變現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當前網路文學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作為IP生產的最上游,網路文學業務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受到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高度重視,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先後成立了自己的網路文學部門。起點中文網、縱橫中文網、書旗小說網等老牌網路文學網站紛紛被整合到各自新成立的網路娛樂事業群中。而完成整合的新網路文學集團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積極與影視、遊戲公司進行合作,使得IP的二次開發形式和效率大大增加。伴隨著2015年電影和遊戲行業營收顯著增長的大趨勢,優質網路文學作品的商業價值在未來將獲得更多表現機會。
4.3 網路視訊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路視訊使用者規模達5.04億,較2014年底增加7093萬,網路視訊使用者使用率為73.2%,較2014年底增加了6.5個百分點。其中,手機視訊使用者規模為4.05億,與2014年底相比增長了9228萬,增長率為29.5% 。手機網路視訊使用率為65.4%,相比2014年底增長9.2個百分點。
圖61 2014-2015年網路視訊/手機網路視訊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2015年,網路視訊行業依舊未能擺脫對資本和流量的訴求,馬太效應愈發凸顯,愛奇藝、優酷土豆、騰訊視訊三強領跑的局面基本確立,與其他視訊網站之間的差距逐漸拉開。整體來看,今年網路視訊行業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各大視訊網站的使用者付費業務明顯增長,收入結構更加健康。隨著網路視訊使用者基數的不斷增長,國家相關部門對盜版盜鏈打擊力度的增強,線上支付尤其是移動支付的普及,再加上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大劇的推動,使用者付費市場從以前的量變積累轉化到質變階段。主要視訊網站在2015年新增的付費使用者數超過之前的積累,使用者付費收入在整體收入中的佔比增大,預計未來會成為視訊網站重要的收入來源。
其二,大型視訊網站紛紛加強生態佈局,構建視訊產業生態圈。硬體裝置上,視訊網站涉足手機、電視、盒子等視訊收看硬體裝置製造及VR(虛擬現實)裝置的開發,搶佔硬體入口;在營銷模式上,試水“視訊電商”,實現邊看邊購,同時上線商城業務,給使用者帶來一站式的購物體驗,挖掘視訊的電商價值和內容衍生價值;產業佈局上,一方面成立影視公司,進軍網際網路電影產業,向上遊內容製作產業鏈延伸,另一方面加大對網路劇的開發,以優質內容為基礎,與泛娛樂產業鏈上的文學、遊戲、動漫各板塊深度聯動,將優質內容變現,在大的文化娛樂平臺上互相打通推廣,發揮內容的最大價值。
4.4 網路音樂
截至2015年12月,網路音樂使用者規模達到5.01億,較2014年底增加了2330萬,佔網民總體的72.8% 。其中手機網路音樂使用者規模達到4.16億,較2014年底增加了4997萬,佔手機網民的67.2% 。
圖62 2014-2015年網路音樂/手機網路音樂使用者規模及使用率
網路音樂的版權問題在2015年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之展開的專項整治行動直接推動了網路音樂行業的正規化程式,困擾從業者多年的網路音樂版權問題終於有所改善。網路音樂作為網際網路內容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流媒體音樂業務的興起快速發展。
雖然手機網路音樂使用者規模快速增長,但未經授權的盜版音樂充斥網路的現象一直阻礙著整個行業的發展。為此,國家版權局於2015年7月8日釋出了《關於責令網路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同時啟動規範網路音樂版權專項整治行動。經過規範整治之後,國內的網路音樂版權問題明顯得到改善,各大廠商開始通過簽署音樂版權授權協議的形式進行合作,並嘗試在使用者下載涉及版權問題的音樂時進行收費。對音樂版權的購買方而言,這是在版權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解決自身版權困境的必然選擇;對音樂版權的持有方而言,則意味著其投入大量資源推動的線上音樂正版化得到認可,同時版權轉授也為自身提供了盈利路徑。從產業鏈上看,2015年網路音樂的版權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對網路音樂行業建立健康的商業模式、推動版權健康流轉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並連帶促進了線上直播、線下演出等周邊產業環節的發展。
(五) 公共服務類應用發展
5.1 線上教育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線上教育 使用者規模達1.10億人,佔網民的16.0%,其中手機端線上教育使用者規模為5303萬人,佔手機網民的8.6% 。國家對教育行業的高度重視以及雲端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促進了線上教育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的教育培訓機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垂直領域的創業企業,都紛紛展開線上教育領域的佈局。目前,我國線上教育還處於發展初期,普及線上教育還需要較長時間。
按照教育內容的不同,線上教育主要分為中小學教育(亦稱K12教育)、職業考試、職業技能培訓、語言培訓、出國留學、興趣教育、兒童早教、大學生/研究生教育、綜合教育等九大領域。線上教育各領域中,中小學教育使用者使用率最高,為37.7%,這部分市場使用者數量最大,需求也最為強烈,一直最受資本市場青睞。其次是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考試,使用者使用率都在20%以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未來這兩大領域的市場會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圖63 2015年線上教育各領域使用者使用率
MOOC模式(大規模線上開發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興起,帶動線上教育市場發展。2015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線上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推動我國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建設走上“高校主體、政府支援、社會參與”的良性發展道路。在教育部的積極引導下,“愛課程網”的“中國大學MOOC”、清華大學“學堂線上”、上海交通大學“好大學線上”以及多個高校、網際網路企業開發的各種型別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平臺紛紛上線,將中國頂級的高等教育課程免費開發,帶動線上教育使用者規模的持續增長。
5.2 網際網路醫療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際網路醫療使用者規模為1.52億,佔網民的22.1%,相比於其他網路應用,網際網路醫療的使用習慣仍有待培養。其中,診前環節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使用率最高——線上醫療保健資訊查詢、線上預約掛號和線上諮詢問診總使用率為18.4%;在醫藥電商和網際網路健康管理等領域,使用率分別佔到網民的4.6%和3.9%;而在慢病管理、預約體檢、健康保健等O2O醫療健康領域,使用率都低於1% 。
圖64 2015年網際網路醫療使用者使用率
目前網際網路醫療產業鏈已基本形成,在中後端發展更為集中和迅速,主要體現在對“醫療”和“藥品”領域的網際網路化。在醫療領域,“網際網路+”已經逐步覆蓋全醫療流程——健康管理環節出現了日常管理應用;診前環節則出現了線上問診平臺、線上預約掛號及線上導診服務;診療中間環節正在逐步實現遠端問診和診療結果的線上查詢;診後慢病管理環節,已經出現了醫患線上平臺、慢病管理應用、可穿戴硬體健康裝置、健康保健O2O服務等。在藥品領域,問藥、購藥、用藥幾個環節上則形成了由線上藥品資訊平臺、醫藥電商和藥品O2O、醫患平臺和線上藥事服務的醫藥服務閉環。
在經歷了2014年網際網路醫療元年的快速發展後,2015年網際網路醫療仍被視為蘊含巨大潛力的市場,各家都在加緊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領域的佈局,也由此形成了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和創業公司、醫藥產業鏈企業、地產保險等眾多企業“群雄逐鹿”的競爭局面。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更多是通過資本收購方式快速搭建起醫療健康生態的框架,傳統產業鏈參與者及創業公司則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切入垂直細分領域。儘管目前尚未有平臺形成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連貫完整的閉環,但已有一些平臺初步獲得了使用者規模和品牌價值,並開始向產業的多個環節延伸,嘗試構建醫療生態。
5.3 網路約租車
2015年上半年,網路約租車 市場中以網路預約計程車使用者規模最大,為9664萬人,在使用各種叫車服務軟體的使用者群體中佔比84.8% 。網路預約專車使用者規模為2165萬人,在使用各種叫車服務軟體的使用者群體中佔比為19.0% 。
圖65 2015年上半年網路約租車使用者規模
網路預約計程車運用網際網路化手段提高了計程車服務品質和效率,不僅緩解了使用者叫車難的問題,而且滿足使用者高品質個性化服務需求。根據CNNIC調查資料,84.4%的網路預約計程車使用者在路邊打不到計程車的情況下會使用計程車叫車軟體;77.6%的使用者在對周圍地方不熟悉的情況下使用網路預約計程車;67.2%的使用者由於使用了計程車叫車軟體緩解了惡劣天氣叫車難問題;65.9%的使用者去機場、車站或需要預約用車時使用計程車叫車軟體;還有57.1%的使用者覺得網路預約車租車方便實用,習慣性的平時出行就會使用。
網路預約專車服務盤活閒置資源,成為計程車有益補充。由於計程車數量受到嚴格管控,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出行需求,而專車以便捷化、精細化、品質化的服務彌補了市場缺口,使用者規模得以迅速擴張。從使用者使用頻率來看,專車偶發性使用頻率較高。偶爾使用專車的使用者群體為主流,在整個市場中佔比52.6% 。從使用者的需求動因看,專車彌補了市場運力不足。絕大多數使用者在打不到計程車的時候才會使用專車服務,佔比為55.1%;平時出行就會使用專車的使用者所佔比例僅為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