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生活已經發生了鉅變,生鮮購物者的消費習慣又有何變化?消費者偏好哪些生鮮購物渠道?對預製菜等品類的態度又有何種變化?隨著生活恢復常態,讓我們看看購物者在生鮮品類的行為變化。

生鮮電商平臺流量見頂,菜市場驚喜復甦

尼爾森IQ的研究資料顯示,隨著疫情陰霾的散去,消費者生活逐漸恢復常態,菜市場的滲透率有所回升,並呈現年輕化趨勢,菜場不再只是年長者的購物場所。產品新鮮、品質有保證以及商品種類豐富,是到菜市場購物的最主要原因,而非價格。年輕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學會一道新菜後,更樂於下樓去就近的菜市場,現場挑選各色時新生鮮款待自己。

而線上上渠道中,各渠道的滲透率已經趨於穩定,值得注意的是生鮮電商渠道滲透率由10%降至8%,相比2020年的20%,呈大幅下降趨勢。另一方面,今年社群團購吸引了更多35-49歲的中低收入生鮮購物者,消費者使用社群團購購買生鮮的最主要原因是價格實惠以及提貨方便。與去年相比,團長值得信賴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對於即時送達平臺(O2O),配送速度快依舊是消費者選擇O2O的最重要因素。然而與往年相比,人們對價效比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過去三年,生鮮電商和社群團購從2020年的快速增長,到2023年還在運營的APP數量銳減,反映出生鮮購物渠道和習慣的不斷演變。

預製菜的困境:消費者認知模糊,可替代性強

預製菜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澱和多次演化,從泡麵、冷凍包子/水餃,再到火鍋配料,包括如今備受追捧的料理包,例如咖哩雞肉、辣子雞丁等,這些預製菜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只需簡單加熱或烹飪,便可輕鬆享用美食。

然而,隨著預製菜品類的不斷增加,人們對預製菜的認知和定位變得越來越模糊,且預製菜存在較強的可替代性——例如外賣(雖然部分外賣也可能是預製菜加工而成),這讓目標為普通消費者預製菜陷入了一種困境。

據尼爾森IQ研究的資料顯示, 25-34歲的消費者是預製菜的忠實購買人群;從預製菜的價格來看,消費者對於預製菜的預期價位在40元左右,如果超過這個價格,除非預製菜有更多獨特賣點,否則很難成為普通正餐的替代品。消費者購買預製菜最要的原因是“無需處理,可直接烹飪”,其次才是“口感更好”。因此對於預製菜生產/製造商及品牌商而言,應該在平衡方便和口感的前提下,將預製菜價格控制在40元以下,鼓勵年輕消費群體嘗新購買,之後再考慮如何讓消費者更願意復購。

疫情過去,生活彷彿回到了平靜的常態,但有些生鮮購物行為的改變卻是長期的。尼爾森IQ觀察到,在生鮮購物領域,社群團購使用者更加穩定,生鮮電商滲透率下降;35-49歲人群成為菜市場購物的生力軍;為滿足消費者需求,預製菜品類也在不斷增加。在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購物行為中,可以肯定的是疫情過後人們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將更加頻繁,線下消費也將隨之復甦。 

來自: 尼爾森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