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我發起了「冴羽答讀者問」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什麼是焦慮?
引用百度百科裡的解釋:
焦慮是人對現實或未來事物的價值特性出現嚴重惡化趨勢所產生的情感反映 。與之相反的情感形式是企盼,即企盼是人對現實或未來事物的價值特性出現明顯利好趨勢所產生的情感反映。
焦慮是指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狀態。
所以焦慮的客觀目的是有益的,作用在於引導人迅速地採取各種措施,緊急調動各種價值資源,以有效地阻止現實或未來事物的價值特性出現嚴重惡化的這種趨勢,使之朝著利好的方向發展。
試想在遠古時期,正是因為人類在殘酷的大自然環境下,對食物、居住、猛獸等東西的焦慮,才能讓人類及時採取行動,保證人類延續下去。
所以焦慮是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但如果你經常焦慮,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感到不安,並伴隨著極度緊張、頭痛、心悸、心悸、煩躁不安、胃部有墜脹感等症狀,很有可能,你患了焦慮症,我更建議你去醫院就醫。
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很多人推薦這本《精神焦慮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豆瓣評分 8.2,你也可以參考。
不過大部分人應該還沒到這麼嚴重,面對焦慮,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 接受,而非逃避或者抗爭
面對焦慮,我們常有兩種回應方式。
第一種是逃避,用所謂的“忙碌”來填補自己的內心,只不過不同的人選擇“忙碌”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用工作逃避,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在於“有理有據”,面對別人的勸說或指責,可以給自己找到看似合理的藉口,比如“我這是在工作,在乾重要的事情呢”,或者“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其實內心深處比誰都知道,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藉口。跟工作相似的,還有閱讀、家務等,這些都可以給自己找出合理且正向的藉口。
有的人則是用奶頭樂逃避,聽音樂看動漫打遊戲,看新聞刷抖音再刷朋友圈,各個軟體都點開一遍去除小紅點,明明沒有動態還總覺得下次點開的時候會有訊息,裡面的內容自己也知道,但還是會再看一遍,實在沒事幹了,平時懶得乾的事情也會撿起來,整理圖片資料夾,換皮膚改字型,瘋狂的尋找各種幹起來不費力又有一點價值和快樂的事情。
但無論是哪種,一停下來,焦慮的情緒就會立刻湧現,讓自己坐立不安,然後又繼續逃避,陷入惡性迴圈之中。
第二種方式是抗爭,為了擺脫焦慮的情緒,於是反覆思考這些想法和情緒,試圖找到解決方案。但是當你焦慮的時候,你越思考,你越覺得這些其實不怎麼靠譜的想法像是真的,最後反而讓這些情緒和所謂更加牢固,又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難道我們就沒有其他回應方式了嗎?當然是有了,這就是很多書中提到的最核心的方法 —— 接受。然而怎樣才算是接受呢?
我覺得這步最重要的就是放棄。放棄抗爭,放棄試圖控制控制恐懼的努力以及通過不斷的自我分析“應該做什麼”的想法。放棄逃避,允許意識中焦慮的存在,並願意與它一起共存,畢竟它的存在客觀目的還是幫助我們。
如果你只是有焦慮的情緒,那你可以告訴自己“這些情緒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消失,我允許它的存在,現在我可以嘗試感受下這種情緒,因為很快它就會流走”。
而如果你還焦慮到胃痙攣,那你就做好準備,隨便胃痙攣,然後幹你要做的事情。
那你接受之後,胃痙攣就會立刻好嗎?那當然不可能,通常你不做掙扎時候,情緒會慢慢的平靜下來,症狀也會慢慢的減弱,但你的身體已經習慣性的對這種焦慮做出了應激反應,消除這種應激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 多讀書
如果你直接去百度搜尋“焦慮如何治療”,你會看到很多這樣的論述,“我看了大量的書籍,嘗試了無數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然而這種鬼話你可千萬不要相信,就以為讀書無用。
實際上,關於焦慮,人們早已做了多年研究和探索,不能說成熟,但至少也有比較有效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多找些大家普遍推薦的、評分高評價好的書籍去看,尤其是那些關於焦慮原理的書籍,對焦慮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會幫助你面對焦慮,畢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對抗焦慮這種事情,最重要的是還是靠自己,佛不渡人人自渡,從書中探索方法,搞不好哪個方法就對你有效果。比如我就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方法,每次焦慮的時候,就把事情寫下來:某年某月某日,我很焦慮,我焦慮的內容是什麼,我擔心的事情具體是什麼,然後等事情過去了,再寫上真實的結果。
這樣的事情多記上幾件,很快你就會發現,那些你擔心的事情往往一件也沒有發生。所以再當焦慮的事情發生時,我想起過往的那些焦慮經歷,就覺得,害,這次又不過是個紙老虎而已。焦慮的情緒就化解了許多。
當然除了直接講焦慮的書籍,我認為更應該看些其他書籍,比如人文社科,天文地理等,多思考宇宙、人生、國家、社會、自然這種巨集大尺度的事物,不能說是對當下的苦難的降維打擊,但在這些巨集大事物的襯托下,生活中的那些看似緊急的事情也變得無所謂了一些,情緒自然就緩和了。
除了這種好處之外,長期以來的讀書、思考和實踐,會幫助你突破認知限制,在面對很多事情時,你可以站在更高的思維層面上,對事情的結果有清晰的認知,自然不會再對這些事情感到焦慮。
- 冥想
冥想之所以有用,在於其中的正念訓練可以讓我們不被想法和情緒劫持。冥想不是努力把陰雲趕走,而是搬把椅子到花園裡,坐看雲捲雲舒,面對腦海中的那些思緒,無論是否討厭,無論是否喜歡,不強求、不抗拒、不掙扎,坦然的接受自己。
運用心理學中的術語就是“認知解離”,將自我從思維內容、記憶感覺、語言規則中分離,客觀地注視思想活動如同觀察外在事物,將想法看作是語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
冥想就是最好的練習認知解離的方法。
然而面對腦海中的情緒,人們嚐嚐無法控制自己,很容易就深陷其中。所以冥想需要從日常就開始練習起來,如果只有當焦慮來襲的時候,你才想到要冥想,往往會因為自己水平不到家,反而被焦慮折磨,最後陷入逃避或者抗爭的惡性迴圈之中。
- 行動
有一個人十分崇拜楊絳。高中快畢業的時候,他給楊絳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對他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楊絳回信了,淡黃色的豎排紅格信紙,毛筆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勵晚輩的句子外,楊絳的信裡其實只寫了一句話,誠懇而不客氣: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這句話用來形容焦慮也不為過。焦慮本質上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情緒,行動之所以能讓我們克服焦慮,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行動讓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更加清楚的認知,甚至可以讓我們扭轉這種不確定性為確定性。
所以如果自己對未來的某件事情感到焦慮,那就開始準備,準備到自己滿意為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雖然結構可能依然有不確定性,但萬一實現了呢,就算沒有實現,但你要相信,人生是一個很長的旅途,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也許當下沒有取得應有的結果,但很可能會在未來回饋到你。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與其焦慮,不如從日常練習冥想,多閱讀好書開始做起,當面對焦慮的時候,不要逃避,不要抗爭,嘗試著去感受它,接受它,然後伴隨著行動,逐漸的將焦慮化解。
系列文章
冴羽答讀者問全目錄:https://github.com/mqyqingfen...
如果喜歡或者有所啟發,歡迎 star,對作者也是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