冴羽答讀者問:如何快速找到一個聊得來的人生伴侶

冴羽發表於2022-05-23

前言

最近我發起了「冴羽答讀者問」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這個問題有些難,因為要“快速”還要“聊得來”的“人生伴侶”?這讓我想起一個段子:

一堆男的在找女朋友,一堆女的在找男朋友,兩撥人各找各的,互不干涉

這背後可能有男女標準不一致的緣故,但就我接觸的情況而言,我感覺更多人是,嘴上喊著找男女朋友,但身體卻很誠實的待在家裡,看到喜歡的型別,不敢搭訕,父母親朋介紹的,卻又總是拒絕,APP 找的物件感覺又各種不靠譜,最後心裡可能還是覺得,單身蠻好的。套用一句話就是:間歇性想談戀愛,持續性享受單身。

所以真的要找,一定要主動,在羅振宇 2022 跨年演講裡舉了這樣一個找物件的例子:

怎麼用工程思維找到伴侶?

我有一個朋友,三十多歲,女性,很優秀,單身。跟很多同齡的女性朋友一樣,她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不想湊合,是隻想和自己的理想中的物件結婚。那怎麼辦呢?等著偶遇?託人介紹?跟抽盲盒似的去相親?太沒譜了。

她就問自己,我理想的伴侶到底什麼樣?一番捫心自問之後,想明白了,理想夫君是一個聰明的理工科大學老師。別笑啊,我覺得她的這個標準很清晰。有了這個目標就好辦了。

她真是個行動的巨人,有空就跑到幾個大學裡去,特別是理工科院系,去看各個系的布告欄,看老師介紹,特別是哪個年輕老師得獎了。得獎了嘛,不管是教學獎還是科研獎,大概率事業心就不錯。如果照片看起來也有眼緣,就託人打聽是不是單身,然後挨個認識去啊。

這麼篩下來,其實目標範圍很小,這比大海撈針強得多啊。果然,去年,這位朋友順利結婚,過得非常幸福。佩服啊。

我們都跟她開玩笑說,你這不是一般的找物件,這是在用工程思維在找物件啊。

做事從前往後推,是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不確定性很強;從後往前拉,是從確定性裡找可實現的切入點,其實沒有那麼難。

所以你看,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主動才有故事,如果你只是被動的在家裡等著,出去也總是和閨蜜基友一起,那是找不到的。

而我們一個人的時候,也常有一種孤獨感,這跟我們平時身邊有多少人沒有關係,孤獨感是一種完全主觀的定義,它取決於你是否在情緒上或交際上覺得,和你周圍的人相隔絕。 孤單感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扭曲我們的感知能力,剝奪我們的思考能力,使我們相信身邊的人不再在乎我們,使我們不敢與人聯絡。“我們為什麼要自取其辱被拒絕呢?”,“難道我的心痛還不夠多嗎?”,這些想法,讓我們蜷縮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期待他人的回應,卻又不肯主動發起,然而真當你走出來和大家接觸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那些想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你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有一點可笑,愣是被自己臆想出來的恐懼嚇到了。

我們再說說“聊得來”,怎樣才算聊得來呢?你說的話他都懂,丟擲的梗都能接住嗎?這固然是一種聊得來,但如果只是這樣看的話,我會覺得,你物件很厲害。要不然他怎麼能做到,聊的內容能夠完全相容你呢?

如果讓我評判“聊得來”的話,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願意花時間陪你,並和你一起認真做某件事情。

舉個例子,深夜突然想說點什麼,你叫她,她會說:“都幾點了?困了,明天再說吧。”,這時候往往自己也感覺沒有興致了。

再舉個例子,女生跟男生說:“今晚看電影吧”男生說“好”,“想看什麼?”“我都可以”“xxx 怎麼樣”“你定就好”,最後一切都是你負責,你定方向,再安排幾件簡單的雜事讓對方做,到頭來發現,你很開心,但對方卻沒有怎麼享受其中,甚至會在吵架的時候抱怨幾句,佔據了自己原本計劃的時間。

再再舉個例子,日常的聊天中,比如你好奇的問他一句“在幹嘛?”“沒幹嘛”,“吃過了嗎?”“吃過了”“你今天過的怎麼樣”“還行,我先忙了”“嗯好”,一方想互動,但另一方並不想,這樣的聊天可真讓人心累。

再再再舉個例子,你有讀書的興趣愛好,興致沖沖的跟他分享一個片段,他卻回應道,這有什麼有意思的,一盆冷水潑下來,你再也不想跟他聊這方面的內容了。

所以想一想,聊得來的前提一定是雙方都願意聊,這讓我想起了西蒙·波娃在《越洋情書》中的一段話: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只有兩個人都願意聊,這個“聊”才能聊得來。

但假如你在交談中不是那麼會聊天的人,其實也沒有關係,聊天最重要的是認真傾聽對方的心意,只要你認真對待他人,語言、文字中自然會訴諸你的真誠。在《人性的弱點》中,作者卡耐基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他參加一場宴會,認識了一個植物學家,並和他聊了好幾個小時,幾乎把其他的人都忘掉了。到了散會的時候,那個植物學家在宴會的主人面前大加讚賞,說卡耐基非常能鼓舞人,還說他幽默健談,談吐很有紳士風度。

連卡耐基也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整個晚上,他幾乎沒有開口說話,只是在傾聽,然而就是因為卡耐基在認真傾聽中,感受到了他講的植物學的樂趣,而這位植物學家也感受到了卡耐基的興致勃勃,這讓他很高興。所以卡耐基認為,他們聊得來其實只是因為自己善於傾聽,而且在別人說話的時候,善於鼓勵他們而已。

當然,如果你深感不會聊天,那你可能確實需要學習一些技巧,畢竟只是靠自己領悟,有的時候確實太慢了一些。就比如男女之間,聊天的思維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兩個女生聊天,一個女生說,我昨天買了一件小裙子特別好看,另外一個女生會說,我前天買了一件上衣也特別好看,但如果是一男一女的在聊天的話,男生可能會說,多少錢?這也足以說明,男女在思維上有多大的差異,雖然同是一個物種,但也許真如書名所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當然了,說了這麼半天,都在說“聊天”這件事情本身,但其實,往往大家所說的“聊得來”是指在所有的事情上。有一句話叫做,最好的朋友不是見面有說不完的話,而是即便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一個願意陪你胡鬧、犯傻甚至罵人,在你傷心難過的時候,不過分追問,只是默默的陪著你,在你大聲歡笑的時候,願意守護你的孩子氣,雙方因為彼此在千萬人中變得獨特,即便兩個人不說話,也能默默相依,這未嘗不是一種“聊得來”。

我們聊了要主動,我們也聊了“聊得來”這件事情,但好像還是講的很虛的樣子,沒有講到具體要做的事情。其實快速找物件,能有什麼技巧呢,一方面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自己的興趣圈裡擴大社交圈,勇敢展示、發表自己的見解,另外一方面,對你覺得感覺還不錯的人,從小事開始聊起,由淺入深。

分享一個朋友的例子好了,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喜歡運動的人,山地越野跑過 50km,一次更是經歷了全程都在下雨,從晚上 12 點跑到第二天中午 1 點。跑過北京、西安、無錫、南京等城市的馬拉松,他和他媳婦就是在哈爾濱馬拉松認識的,兩個人一起跑了很多馬拉松,這是他們的獎盃牆:

image.png

所以你看,首先得去熱愛,才能在路途上遇見志同道合的人。

而在和一個人具體相處的過程中,問題則可能非常的多:很多人把需求和感覺當成愛,很多人認為自己付出了,對方也一定要有回報,很多人相信爭吵時一定有一方對,一方錯,很多人認為對方一定要臣服於自己才是對自己愛的表現,很多人習慣通過爭吵來解決問題,習慣到甚至相信它是親密關係的一部分,很多人認為對方以前是什麼樣的,現在就應該還是什麼樣,很多人認為自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讓這段關係幸福,很多人為了迎合對方不惜改變自己……

從這麼多具體的問題中抽離出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將感情的發展視為一種聯結,而非一種競爭。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內心很期望另外一個人的回應,但就是不肯主動發起,非要等待對方主動發起才行,並在這個過程中備受煎熬。這時我們內心的真正想法是,如果我主動找他,那就說明了我比他更需要這段關係,我就會被拒絕或者被控制,那我就輸了,我不能輸!所以一定要對方先主動發起才行。最後把雙方都拖得心累。

我們常因為一個人的光環而與一個人建立關係,但是當了解越發深入之後,我們會發現,光環褪去,幻想破滅,我們變得越發無法忍耐。剛在一起的時候那麼快樂,快樂到以為對方握有讓你幸福快樂的鑰匙,現在這麼不快樂,一定是你不肯給我了。為了這份快樂,有的人通過各種方式如裝病、自虐,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有的人則進行抗爭,要求對方這樣做那樣做,或者是自己不想做,不要逼自己做,有的人則是採用了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我也要多少傷害你一點,看到你過的不開心,我多少也能獲得一點安慰。再不然就是自我放逐,放棄掙扎並希望別人不要打擾你,在情感上疏遠,免於現實讓你心碎。

但我們都終究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我們以為對方向自己伸出手,擁抱我,或者向我們保證愛我,我就會覺得被愛,得到安撫,不會再感到無助。但事實是,我們的期望無論得沒得到滿足,都只是讓結果更糟。

我們知道,期望的目的是讓需求得到滿足,如果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我們會感到內心缺乏愛,因為如果我們需要某樣東西,一定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需求得到滿足讓你內心的這種意識更加強烈。而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愛,所以最終的結果都是讓我從前的想法變得更牢不可破:沒有人愛我,世界沒有愛,世界上的人也都沒有愛。

所以人們常說“愛人先愛己”,這個愛,絕不是指化一個美美的妝,亦或者愛惜身體,不自虐,而是心裡坦然承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並在自己所能改變的範圍內努力改變,我們才不會努力外尋,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人身上。從他人身上獲取自己所需的東西,終究是徒勞的,自己的內心不豐盈,在與他人建立聯結的時候,總會不自主的在他人身上尋找某些東西填補內心,最後在這找尋中將兩人的感情耗盡,儘管最後兩個人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分開,但絕不是那種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予我們幫助的那種“靈魂關係”。

當然了,這些道理,你深有體會也好,不屑一顧也好,如果有什麼是需要記得的,我覺得一定是保持自省,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審視自己,讓你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往往都是在觀察別人的行為後,並用自己的想法詮釋之後所形成的。我們看到一個衣著華貴的人給了一個乞丐一塊錢,一個人說,這個人真是個好人,而另外一個人說,這個人真是小氣,那到底誰說的對呢?事實上,兩人都沒有對錯,他們都只是將自己的某些觀念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已。我們對別人行為舉止的詮釋,都只不過是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及信念投射出來罷了。

所以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在普通關係,遇到問題的時候,真實的想法往往不是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那個,我們要做的就是審視自己的想法,找尋背後真實的需求。但是要注意的是,真正的答案一定要在平靜中尋找,憂慮、恐懼、慌張、想要競爭的衝動等等,這些都會擾亂你的思想,阻礙你聽到心中的聲音。將問題視作一個機會,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誠實的面對你看待這個問題的態度,深入的追究自己的心理,哪怕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離開,這讓人心碎,但也請在坦然的接受這份心碎做出選擇。

聽從內心的聲音,你的本質會慢慢滲入你的行為模式,影響你去從事適合自己天分的工作與活動。遇到問題時,你要做的,從來不是讓一方勝而讓另一方敗,而是要以聆聽內心的聲音為前提,以真誠的態度來決定採取何種行動,亦或者不採取何種行動,這才是真正的對每個人都好。

寫這篇回覆的時候,520 將至,順祝大家情人節快樂!有情人終成眷屬​!

系列文章

冴羽答讀者問全目錄:https://github.com/mqyqingfen...

如果喜歡或者有所啟發,歡迎 star,對作者也是一種鼓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