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我發起了「冴羽答讀者問」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簡單的 6 個字,卻流露出槓鈴般的快樂,所以雖然不知道你想說什麼,但是能肯定,你是一個很快樂的人。那這個回答,我們就聊聊,我對於快樂的一些看法好了。
根據一項研究,人類最常見的情緒是快樂、其次是愛和焦慮。但這並不是說,快樂是大部分時候的狀態,對於正常人來說,大部分的狀態還是不悲不喜,亦或者,不悲不喜偏快樂那麼一點點,而在剩下的狀態中,快樂的情緒雖然是很常見,但是又那麼捉摸不透。
舉個例子,這篇回答寫於清明假期之前,知道假期快要到了,群裡快樂的氣息都要溢位來了,但真到了假期裡的時候,相信大家發現也沒有那麼快樂,最後我們會發現,假期的快樂一半來自於想象和計劃……那麼,問題來了,你快樂的來源到底是什麼呢?由哪些部分組成?這些組成一定要在假期這個情境下產生嗎?如果快樂來自於想象,做白日夢不也是很快樂嗎?每天都做白日夢,這是你想追求的快樂嗎?你怎麼確定在這份快樂之後,你不會後悔呢?你覺得快樂分低階和高階嗎?……
這些問題你可以覺得腦子一亂,然後粗暴的得出一個結論:“想那麼多幹嘛,想做就去做,哪管這麼多!”將一個複雜的問題找一個簡單的回答,確實能有效的減少人的心智負擔,但這卻無益於你的成長,只能凸顯你思維的狹隘,你沒有思考過那麼多,自然想不到那麼多。
當然了,可能在你思考繞了一大圈後發現,可能還真是這個結論,但從看山是山,到再一次的看山是山,你是要經歷很長的路要走的,雖然結論可能還是那個結論,但因為你對其理解的深刻程度的改變,在面對相同的問題、相同的情景時,理解深刻的人可以做出更符合底層邏輯的判斷和抉擇,這往往就是我們常說的“成長”。
當然我寫這篇回答,並不是要回答前面這些問題,我只是想表達,哪怕是快樂這看似很簡單的情緒,其實背後也有著非常複雜的機制需要思考,不過我今天倒不是要聊這個機制,我想聊點其他的。
我們先從痛苦說起,畢竟我們追求快樂的目的,本質上還是希望我們的人生幸福一點,如果我們的痛苦能減少或者化解一點,亦或者自己的承受力更強一點,人生也是幸福了很多。
談到痛苦,對我影響最深遠的是艾克哈克托爾寫的《當下的力量 2》,在大學的時候,我還將其完整的抄寫了一遍,但和大家展開講書中的內容,不免讓這篇回答篇幅過長,所以我簡要講講其中的內容。
作者開悟的起源在於永續性的焦慮狀態之後,作者湧現的一個念頭:“我活不下去了,我再也承受不了自己了”。正是這句話,讓作者開始思考。因為在這句話裡,“我再也承受不了我自己”中有兩個“我”的存在,如果主體的“我”能感受到作為客體的思想、情感,那麼兩者不應該同為一物,所以在“我”和我受不了的那個“自己”中,哪一個是真我呢?由此作者展開了關於自我的思考。
我們將第一個“我”表達為“觀察者”,第二個“我”表達為小我,正是來自於對虛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認同,再加上小我不停的對外界索取身份認同,形成了人類痛苦的根源,很多人如此認同於他們腦袋中的聲音,和伴隨那個不間斷思想而來的情緒,以至於他們被小我的心智完全掌控著。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群裡如此提倡“冥想”這個活動,冥想並不是神學,入門冥想也只用花費幾個小時看本書比如《十分鐘冥想》,或者在 B 站跟著視訊教程學習實踐,就比如只有 8 集的 Headspace 正念冥想指南。
我認為練習冥想有三個非常大的作用,第一個是能讓你觀察自己。
因為冥想中的正念可以讓你覺察到:我正在直接地與真實世界發生著互動,我知道我正在做某事,在思考某事。是我在想這件事,所以它出現在了我的腦子裡。是我在觀察,而不是我深陷其中。正念讓我們有能力不被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劫持。一旦你能養成這種觀察自我的習慣,就比如在你生氣的時候,你能很快意識到,你正在生氣,反而你能很快的調整好情緒,而不是一旦生氣起來,就完全剎不住,直到自己把情緒完全發洩掉,傷害了別人後,才會開始回頭反思。
練習冥想第二個作用,就是養成順其自然的心態。冥想不是努力把陰雲趕走,而是搬把椅子到花園裡,坐看雲捲雲舒,面對腦海中的那些思緒,無論是否討厭,無論是否喜歡,不強求、不抗拒、不掙扎,坦然的接受自己。
你說這有什麼好處嗎?其實細想我們的生活,我們往往會對很多事情,加入自我情感,就比如約會遲到了,有的人就會暴躁,你為什麼要遲到?是不是不尊重我?你就是因為不重視我,所以才會遲到,你不重視我,就是不愛我了,不愛我了,又何必在一起呢?我們分手吧!
但是在這個例子裡,我只是講述了一個約會遲到的事實,僅此而已,為什麼一定要加入那麼多也許不是事實的想法呢?你都沒有去核驗那些想法是否真實,這樣產生的想法又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徒增自己的煩惱和他人的傷害而已。也許事實是,因為路上幫助了別人所以遲到了。練習冥想,可以讓我們學著接受事實,就僅僅是這個事實而,遲到了,花謝了,有人踩到你的腳了,失敗了,放棄了……不延伸,不強求,不投入自我,不產生多餘的情感,順其自然,坦然接受事實,生活會輕鬆很多。
冥想的第三個作用,那就是與自己對話。經常有同學問我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怎麼辦,我都會建議嘗試這個方法,新建一個文件,或者拿出一頁紙,寫下自己的想法,不需要講究邏輯性,不要做什麼思考,想到什麼就立刻寫什麼,就這樣一直寫,寫到你不願意寫為止,寫完後,不想整理就不整理,但在寫完後,你往往會發現自己已經平和淡然了很多。
之所以會有效果,對其的解釋有很多,比如在寫的過程中專注在“寫”這件事情,內心獲得了平靜,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將內心擔心的、害怕的、痛苦的東西寫了出來,事情一旦明確的寫出來了,就不會那麼焦慮害怕了,很多時候,就是那種隱隱藏在心中的模糊的東西讓你恐懼、害怕、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答案,它總會時不時的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但我們卻總是不停的向外尋找答案,找大佬、搜問答、看好書,再或者就是,看動漫打遊戲刷視訊,不斷的找東西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卻對我們內心真正的答案視而不見。而冥想提供給了我們一個與自己的內心,與自己的潛意識接觸的機會,可以讓你內心真正的想法浮現出來。要記住,逃避永遠是最差的決定,即使很痛苦,即便很麻煩,忽視內心的想法只會讓這些痛苦和麻煩在不斷的增長。
說完痛苦,我們聊聊追求快樂的路上,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自律與放縱。在《冴羽答讀者問:冴羽哥哥 額愛你》這篇回答裡,我講到了對於“自由”的一點理解: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拒絕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自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中,根據自己的慾望去做是自由嗎? 這會讓我們淪為慾望、生物本能的奴隸,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根據我們的意志、理性,遵循自己制定的原則去做。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說法:“自律是反人性的,你越反人性,你能取得的人生成就越大”。而我對於這樣的說法一直抗拒,在《冴羽答讀者問:30 歲了, 現在開始努力,晚嗎?》這篇回答裡,我提到了:
在這個物質富足的年代,我們更多的是凸顯自我,我們認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最重要的是這場旅途本身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自我,並依此為基礎來找尋人生的價值,但現在卻告訴我要違揹人性,這不就是讓我們違背自我,去獲得世俗的成就嗎?所以我對於這個說法一直不能接受,直到我看到這樣一個回答:
刷一宿抖音是我的人性,但刷完抖音的空虛感和對浪費時間的悔恨也是我的人性。
胡吃海喝是我的人性,但身材走形看著鏡子裡發胖的自己心裡犯惡心也是我的人性。
躺平不爭是我的人性,但看到同齡人功成名就甩出自己一條街滿心嫉妒也是我的人性。
縱慾淫亂是我的人性,但當真愛來臨時自己卻沒有以最好的人生狀態去抓住而產生深深的遺憾也是我的人性。
延遲滿足,重點不在延遲,而在於滿足。壓抑當下的小慾望,是為了滿足未來的大欲望,違反當下的小人性,
是為了成就未來的大人性,這才是自律真正的意義。自律的人,只不過比放縱的人看得遠了一點而已。自律並不高尚,相反它非常的功利。如果壓抑自己的人性沒能帶來更大的收益,那不叫自律,那叫自虐。
自律不是表演給自己或者其他人看的,它需要強大的內心動力。緊盯著未來那個巨集大的目標,眼下這點小約束就會變得微不足道。
而我想說的是,在我們的人性裡,是有努力進取、變得獨特、獲得他人肯定這樣的人性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滿足一時的放縱,享受放縱帶來的快樂,更多的是,我們需要激發人性中正向的一面,按照同樣是基於我們的人性制定的原則去做,這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
最後關於如何獲取快樂,我想說下我的四個建議:
第一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你看到那些在努力和艱難的環境中,眼中有光的人了嗎?你以為他們痛苦嗎?不,他們是快樂的。因為痛苦無關“具體的事情”,只關乎“是不是你當下最高意願要做的事”。所有的“不好”的事情從來沒有不好,只要是你當下唯一最高意願要做的事,無論它是什麼,你做的時候都一定是最幸福的,最活在當下的,覺得自己最有意義的。
第二個,克服困難。
快樂有一個特徵,那就是適應性,當你剛擁有一個夢寐以求的事物的時候,你會很快樂,但很快你的快樂就會恢復到正常水平,然後又會期望擁有新的事物,所以很多人總在不斷的追求快樂。
但不要對快樂這個機制心生埋怨,正是這種機制才保證了人類活到現在。試想我們在遠古時代,如果我們長期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身體會消耗大量的能量,這反而不利於我們的生存,所以這也是我們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那我們怎麼應付這種機制呢?我想說的,享受當下確實是很快樂,但帶有否定意義的困難和挑戰,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說到:每一快樂都是以人從事某種活動,或者應用人的某種能力作為前提,沒有這一前提,快樂也就無從談起。
我們感受到的快樂是以運用、發揮我們的能力為前提,快樂和幸福越大,作為前提的能力就越高階。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唱歌帶來的快樂往往要高於聽歌帶來的快樂。
但我之所以給這個建議,倒不是讓大家沒事就去找困難的事情挑戰,這不叫追求快樂,這叫自虐。我想說的是,我們常會逃避厭惡困難,但其實困難也是給我們帶來快樂的一種方式,下次再遇到困難的事情時,與其第一時間唉聲嘆氣,不如轉換一個角度,“解決之後一定會開心好久”。
第三個建議是與人聯結。
或許是源自生命所具備的“親生命性”特徵,或者是源自遠古時期衍生出的分工合作的習性,人是有和他人建立聯結的需求的。尤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他人發生關係,家人、朋友、愛人、同事、社會和國家。在彼此的聯結中,我們會感到需要和被需要、這些會帶來意義與快樂。
當然,與人聯結,並不一定是需要面對面的溝通,只要是能與其他人發生關係,我認為都算是一種聯結,你曾經跟我說過,自從加入了這個群,朋友都多了很多,心情都變開朗了,我還開心你能有這樣的變化,就像我回憶起大學時代,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都忘卻了,但在社團的經歷、和同學室友的相處,卻總讓我歷歷在目。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希望有一天,當你回憶起在這個群的時候,能想起曾經在這個群建立的聯結,回憶起過往發生的快樂點滴。
第四個建議是與自然聯結。
大學有段時期,我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可有個雨後的清晨,我走在武大的小路上,路上的水跡清澈透明,倒映出兩邊梧桐的樣子,陽光溫柔,樹影斑駁,空氣又是那樣的清新,突然間,心中的陰霾就一掃而空。我相信大家也肯定有過類似的經歷,多出去走走,多感受這個自然,不要等到離開這個城市的時候,才發現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過。
關於快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的同時收穫快樂,平時多與人交流,空閒的時候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大千世界。以上。
系列文章
冴羽答讀者問全目錄: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歡或者有所啟發,歡迎 star,對作者也是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