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了, 現在開始努力,晚嗎?
這讓我想起,非洲經濟女學家 Dambisa Moyo 的《dead aid》書中的結束語:
“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is 20 years ago. The second-best time is now.”
“最好的種一棵樹的時間是 20 年前,其次是現在”,啟示我們不要被年齡和時間束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哀怨嘆氣,不如現在就開始行動起來。
網上也有段子,黃忠六十跟劉備,德川家康七十大天下,姜子牙八十為丞相,佘太君百歲掛帥,孫悟空五百多歲西天取經,白素貞一千多年下山談戀愛,以戲謔的方式講述了大器晚成這個道理。
聽起來確實是能寬慰人心,什麼時候都不算晚,從現在開始做,也就是大器晚成而已。
說真的,都到了 30 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即便這些話是假的,我也只能選擇相信,所幸歷史上還真有那麼一點大器晚成的例子,能燃起一點希望,多少有點寄託,至於自己能否真的改變,這個……再說吧……
稍微熱血之後,細想一下,所謂大器晚成,“晚”固然能寬慰人心,但前提還是要成為“大器”,否則就不叫“大器晚成”,而是“悔之晚矣”了,而成為“大器”,雖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需要拼天賦,但也需要不少的努力,而這“努力”,不是一句口號、一份決心、一個計劃就能成就,如果讓我解析這個“努力”,我認為至少包含兩個方向,一個是“越來越清晰的認知”,一個是“越來越精湛的能力”,雖然兩者相輔相成,但讓我說,還是“越來越清晰的認知”更重要一些。
我們的人生中,下過無數的決心,立過無數的計劃,總以為事情發生的時候,靠著意志力,咬咬牙就過去了,如果沒有完成,那肯定是自己決心不夠,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次次敗下陣來。無數次的敗下陣來,匯成了今日的焦慮。殊不知,我們干與不幹某件事情,以及意志力本身,也是要講究方法的。想戒菸,不是煙癮犯了忍一忍就能解決,想早起,不是前一天早睡就能解決,焦慮,不是轉移下注意力就能解決,脾氣暴躁,不是生氣的時候強忍著不說就能解決,社交牛逼,不是學幾個厚黑技巧就能解決,事情自有其發生的起因、規律和解決之道,但我們卻總是盲目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以為什麼都能咬咬牙解決,也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以為學幾個技巧就能解決,卻不肯花時間深入,去學習其底層的規律,由底層出發,結合自身的情況,摸索嘗試解決,最終的結果就只有失敗。當然,關於人的行為,其底層的規律延展開來是非常龐大的內容,但正是因為其內容龐大、複雜、繁瑣,才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而這些也是你為人所不肯為 , 成人所不能成的地方。
掌握事物的底層規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事情,這是“清晰認知”帶給我們的一個直觀的好處,但我還想講一些不直觀的,就比如,“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雖然每個人的興趣理想不同,但我覺得至少這個人,在做一個想要成為的人的時候,應該是內心寧靜,眼神堅定,眼中有光的。你可能想,人是一個情緒動物呀,怎麼可能會一直保持一個狀態呢?確實如此,人確實不可能在同一個情感狀態上一直保持,但人卻可以,在明知自己會輸的時候,依然義無反顧的去做,在面對抉擇的時候,依然能選擇艱難但正確的路,在疲憊不堪的時候,依然能咬咬牙再堅持一下,在難過失落的時候,依然能擦乾眼淚心向光明,而這不是意志力能解決的問題,是源於你對這個世界,天道酬勤、人性光輝、亦或者因果迴圈之類的東西的相信,你才能多做那一點點,就是那一點點的改變的積累,最終才引發了質變。
那麼你會相信什麼天道酬勤、人性光輝嗎?我認為你當然相信,畢竟這是我們受過的教育,但是否由衷的相信,以至於在面對苦難的時候,依然能做出相同的選擇,則要看你對這些東西,理解的深刻程度了,而我認為,這種深刻的程度,只有通過獨自的思考才能獲得,而引發你思考的,莫過於兩種方式: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簡而言之,就是實踐和閱讀。所以如果你只是像往常一樣平凡的度過一天,沒有折騰,沒有嘗試,沒有閱讀,沒有思考,你的日子就只是又重複了一遍而已。
關於認知,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就是想說,技術本身是無法改變你的,少讀些工具書,在技術之外,多讀些人文社科的書,多折騰些感興趣的東西,多與他人建立聯結,這些才會真正的帶來改變。
接下來講講“越來越精湛的能力”,這裡的“能力”是一種綜合的統稱,而不是單指某一種能力,對前端而言,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能力可能是指其技術實現,隨著工作越來越久,能力則更多的包含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架構能力等。
程式設計師常有 35 歲的焦慮,這本質是能力與年齡的不匹配,如果是基礎的開發崗,年齡確實是劣勢,但如果是技術專家崗,太年輕反而是劣勢,所以一個高階職位所需要的能力,必然需要時間積累才能磨鍊出來。所以時間在流逝,外界對我們應有能力的要求也在不停的變化,這是被動的一面,而對我們個人而言,能力乃安身立命之根本,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伴隨著你能力的增長,你能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大,對應你能創造的價值也會越來越大,最終你也能這價值中找到一份歸屬。
說完努力的兩個方向,我們談談,“大器晚成”中的“成”。怎樣才算“成”呢?這就像在問,怎樣才算成功?答案也很顯而易見,因人而異。
走過抗戰的年代,我們不會像保爾·柯察金那樣堅信,一生應該獻給解放全人類的事業,再這個物質富足的年代,我們更多的是凸顯自我,我們認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最重要的是這場旅途本身。以此為基礎定義的成功,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若贏得了世俗的眼光和稱讚,內心卻是死氣沉沉,不能說是一種成功,若選擇了一條道路,能不悔自己的選擇,能享受當下的快樂,能對未來充滿希望,這不是成功,也是在成功的路上。過一個內心想要的人生,但這個人生,不是白日幻想,每個人都有一個在內心看的到,並覺得自己夠得到的人生,那個人生才是你想要的人生。或許有的人努力的目標,就是養家餬口買房買車,說真的,有車有房,有妻有娃,不就是人生贏家嗎?可就怕,與人比較,別人 25 歲獲得的東西,我們 35 歲才獲得,好在我們真到了 35 這個年齡,而立不惑之間,相信也能認命接受這樣的現實。
不過我們肯定心有不甘,總覺得人生要做出點什麼事情,我們倒不至於像賈伯斯那樣,“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但也覺得確實要做點事情,證明下自己的價值,這沒任何問題,這就是人性,渴望融入群體有歸屬,又希望自己是獨特的,能被他人銘記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做點什麼。
那我們要做什麼呢?鬼知道你想做什麼呢,我只是想告訴你,接受這樣會謀求改變的自己就行,追求平凡是你,追求不平凡也是你。至於你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則要看時代、機遇、貴人之類的,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折騰總比沒有折騰好那麼一點。
扯了那麼多,其實就想講講道,道法術器,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接下來講講法好了。
每個人都想升職加薪,但公司上面的坑位就那麼多,大部分都無法如願,或者無法達到想要的高度,所以對於大多數的程式設計師來說,30 歲總要面臨一些選擇,比如進管理層、創業、換行業、繼續 coding 之類的。如果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多半是夾在管理和技術中間,管理上,能力還差了一點,技術上,跟年輕的同學還沒有拉開較大的差距。如果真的沒有什麼興趣,完全是為了一份薪資,又有感興趣的其他行業,換了也沒有什麼不好,創業則要看個人能力和機遇了,而大部分的人還會在 coding,雖然也有一些新聞講到 35 歲的淘汰問題,但其實正式的前端職業出現也沒有過去很多年,現在才是大部分的前端同學步入 30 歲的時候,就我的觀察而言,大部分 30 歲的人都還在一線 coding 著,跟剛工作的同學相比,雖然技術知識上差不多,甚至略差於剛工作的同學,但在分析問題、看問題的深度,盤點規劃,與人溝通的能力上,以及過往經驗形成的方法論,這些都是值得剛工作的同學學習的,雖然這些很難像技術知識一樣考察出來,但確實存在並影響著專案的實際開發,到了 30 歲,技術其實並不唯一論了,不再是誰單打獨鬥做專案的能力強了,更看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眼界等依賴經驗的能力了。當然,剛畢業的那群同學可能還沒有認識到,但不用教育他們,他們慢慢就體會到了。
說了這麼多,如果 30 歲你剛決定做前端,我建議你不要做,如果你一直做了前端卻沒做出什麼名堂,我希望你相信,這麼多年的經歷,在技術知識之外,你肯定還是有一些積累的,你要做的,是在紮實的技術基礎之外,根據自己的業務,找尋擅長的方向,然後持續深耕,對新的技術感到好奇,對業界的實踐保持學習,多在自己的技術領域折騰,多在自己的技術領域分享,慢慢的,等你回過頭來,你也會被認為是大神。
人們常說,要立目標,要做規劃,然後堅定不移的往那個方向走,我卻覺得,在做這些所謂“真正的事情”之前,其實還是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的,很多事情哪怕沒有目標,依然可以向前走,有個方向,感興趣的、擅長的、有趣的、有價值的、都行,去做,做著做著,你就會思考,然後新的方向就有了,等你折騰了更多的東西,慢慢的,目標就明確了,然後你就可以做規劃,堅定的向這個方向走了,那什麼時候目標會明確呢?說真的,等你通過不斷的折騰和反思確定了目標,內心堅定的時候,那就是了。我們制定的大部分的目標,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從理性上覺得這是對我們最好的目標,但感性上,我們並沒有堅信這個方向,或者內心依然有所抗拒,所以無論是不是 30 歲,在什麼年齡段,在找到我們深信不疑的方向前,我們都是需要不斷實踐和思考的,“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最開心?”“我為什麼開心?”“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做什麼?”這些都是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反思和完善的。所以,哪怕沒有目標,先開始做起來,重要的目標是在實踐中清晰起來的,而不是想想就定下來的。
其實到了 30 歲,人生都走了三分之一了,當然了,三分之一是一個美好的說法,我覺得大部分人也活不到 90 歲,畢竟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也才 71 歲,程式設計師這個群體因為還沒有出現多少壽終正寢的人,所以也無法預計這個職業的預期壽命,但就當下的這個環境,應該也沒有那麼高吧,就按 71 歲算的話,其實人生已經過了 42% 了,考慮到後 20%,也就是 57 歲開始的時候,你就沒什麼太大精力和體力折騰了,出去旅遊,參加稍微刺激一點的活動都要檢查身份證了,這樣一想,人生也就中間的三十年去折騰了,而這段時間,還要照顧長輩、撫養四腳吞金獸,想一想,是跟前半生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但留給自己的時間確實也不多了,雖然這 30 年充滿了無數被動的事情佔據了你的時間,而面對這件事情,我想和你分享的只有:
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生活看似馬上就要開始了。但是總有一些障礙阻擋著,有些事得先解決,有些工作還有待完成,時間貌似不夠用,還有一筆債務要去付清,然後生活就會開始。最後我終於明白,這些障礙正是我的生活。
扯了這麼多,看著好像還是沒有講到什麼落地的東西,但對於 30 歲左右的自己,實際的計劃相比內心的寧靜,已然不是那麼重要,所以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思,是寫給別人,也寫給自己。
冴羽答讀者問
歡迎在 https://www.yuque.com/yayu/ask/dzng83 給我留言,我將會按照提問順序依此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