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我發起了「冴羽答讀者問」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什麼是影響力呢?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釋:
影響力是用一種別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而我們想要在工作中打造的“影響力”,其實就是
- 同事對自己的肯定(思想)
- 願意跟著自己一起行動(行動)
哪些東西會幫助打造自己的影響力呢?我認為有兩部分:一個是專業能力,一個是個人魅力。
那什麼是專業能力呢?引用百度百科的定義:
專業能力是指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
就“前端開發”這個職業而言,其專業能力的體現莫過於:
- 紮實的技術基礎
- 專業的技術輸出
- 優秀的工作成果
其中,“紮實的技術基礎”是後兩者的基礎,但這“基礎”不是說讓大家抱著高程、犀牛書啃語言的語法,在我看來,如果你能獨立完善的做好工作,其實技術基礎就已經具備了。
而專業的技術輸出中,寫部落格是一種,在團隊進行分享是一種,日常交流中分享前沿也是一種,無論是哪種,最重要的是保持新知識的輸入,以及勇敢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些輸出都會帶來專業度的提高。
而優秀的工作成果,相比其他方式,雖然很慢,但卻是最有力證明自己專業能力的東西,畢竟一切都是結果說話。但這工作成果,並不是說你完成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在他人預期之外,你完成了什麼。專案成功了,你賦能專案、業務或者其他團隊做了什麼,專案失敗了,你總結覆盤,幫助團隊其他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雖然覆盤改變不了結果,但你的態度和行為依然會正向影響很多人。
雖然我們在說,專業能力的體現,應該做到這三點,但並不意味著這些應該是我們的目標。
讓我們首先思考下“工作”這件事情,我們通常認為工作就是將時間賣給老闆,確實如此,但有的人在賣老闆時間的同時,也換了自己能力和經驗的增長。我想工作的主要目的應該還是投資自己的未來,掙錢只是其中一個結果。從這個角度再看這三點,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打造影響力而刻意去做這些事情,以投資自己為主要目的,這些事情也只是一個結果而已,而影響力則是這些結果的產物。
以專業的技術輸出為例,我們做輸出,無論是團隊分享還是日常交流,並不應該是為了打造影響力而分享,也不應該是為了幫助同事而分享。以團隊分享為例,這種分享對大家的幫助其實有限,主講人講的好嗎?大家真的認真聽了嗎?大家認真聽完有去擴充學習和實踐嗎?最終的效果不可控也不可知。當然,團隊分享還是有必要的,在我看來,主要是為了維持團隊技術氛圍以及作為個人展示的平臺,當然這個另講,只是說,分享的目的首先應該是為了幫助自己梳理,其次是幫助他人,寫部落格也是一樣的道理。
再以優秀的工作成果為例,工作看起來只用正常完成就行,但如果是為了投資自己而做,完成這些專案並不能真的讓自己能力有所成長,從具體技術的使用,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原理,相同的功能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實現,到專案中的冗餘如何優化,能否工具化解決,再到結合業務,是否能以平臺化的角度來思考……這些思考和實踐毫無疑問的會讓我們的工作內容更多,但也因此讓我們成長的更快。想一想很多大廠的面試,他們並不在乎我們做了多少專案,更在乎的是,這個專案因為你的存在而多了哪些不同。講這些也是想告訴大家,優秀的工作成果也是建立在為了自己的基礎上,不用為了影響別人而去做這些。
接下來說說個人魅力,引用百度百科對“人格魅力”的解釋:
人格魅力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看著很抽象,想一想,你崇拜或者想要模仿的人,你喜歡 TA 哪些點呢?這些點就是 TA 人格魅力的體現,而在工作中,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同事呢?靠譜?熱情?嚴謹認真?雷厲風行?不如嘗試著把這些點寫下來,然後換個角度想,這些不就是同事對你的期望嗎?
雖然我也可以寫出一堆標籤,希望自己成為這樣那樣的人,但當我用標籤要求自己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些束縛,不真實也不自由,況且人格魅力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就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同事,明明我已經忙的不行了,卻還是會親自找我解決他在業務中遇到的問題,我當時雖然很煩,但是靜下心來,又很敬佩這樣的同事,為了自己的業務盡心盡力,哪怕會麻煩他人,也要堅決推進,這又何嘗不是我所希望達到的程度呢?
也有的同事,每天都會堅持運動、冥想,哪怕條件不允許,也會中午鋪個瑜伽墊,就地做起冥想,到了運動的時候,會藉助場地做一些拉伸和不需要器材的運動,做的時候也不會管我們是不是在旁邊。這讓我很敬佩,像我臉皮薄,會有些不好意思做這些事情。
有的時候,看到這些同事,我想人格魅力中,最重要的還是真實和自由吧,聽從內心,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克服困難、持續不斷地付諸努力。想必每個人內心都希望成為這樣的人,才會不自覺地被這些人影響吧。
講這兩個例子,其實是想說,人格魅力也不用太刻意,真實的表達自己,為了自己的想法堅持不懈的付之努力,就已經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了。
迴歸到工作中,與人接觸的地方就都是可以展現個人魅力的地方。因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團隊,我們所能接觸到的事情遠不止自己寫程式碼而已,日常相處中,瞭解大家的工作內容,幫助團隊的同事,在團隊中也有一些非正式的工作內容,比如招人、培養新人、組織例會、策劃團建、維護團隊文件等,而公司也有各種活動,參與這些事情也都能讓團隊的同學更好的記住你。
在這裡,我還想多說一點的是,與你的同事建立個人聯絡。不是出於打造影響力,而是出於正常的人與人相處。我們通常會忽視由同事關係建立的友誼,而注重與過去同學建立的友誼,雖然無可厚非,畢竟你的同學與你寒窗苦讀多年,而職場中存在著利益關係,你來工作,也不是讓你交朋友的。但想一想,過往的同學畢業後就各奔東西,如果遠離家鄉來一個城市發展,跟我們日常生活最接近的,其實就是我們的同事了。
雖然有人宣揚職場交友應該“遠交近攻”:離你越近的同事,往往也是你的競爭對手,大家一個團隊,起點資歷差不多,而一個團隊中,資源就那麼多,免不了互相競爭,倒不如保持一點距離,省的競爭的時候讓自己受到傷害。而你可以交的是,那些與你有一定距離,職級不同,但三觀一致的同事。
這樣的說法也許是有適用性的,比如在體制內的工作,大家十幾年在一個部門,抬頭不見低頭見,又是競爭關係,維持一個親密有間,疏而不遠的關係也好。但就大部分前端所處的網際網路行業而言,在大廠的時候,即使當下在一個部門,但組織變動,第二年也許就換到其他團隊了,小廠的時候,又想著更好的福利待遇,不斷跳槽。真正的同事關係可能也做不了幾年,遠交近交真的那麼重要嗎?至少我在回憶過往的時候,我所遺憾的是,我總是看著遠方,卻把身邊的人都忽視了,儘管也有一個不錯的關係,卻從來沒有想過主動和大家走的更近一點。而且很多同事,我直到離職加了微信後,才發現同事在工作與生活中竟然如此截然不同,有的時候你會後悔在一起工作的時候沒有多瞭解一下。
回到主題,現在你會發現,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人格魅力,明明是影響他人,結果我都在強調為了自己,這是不是在宣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呢?
我想說的是,自私跟活出自己還是有一些差別的,一個人活出了自己,落實到具體的行為可能是奉獻自己。我更強調的是,真實的表達自己,勇敢的堅持自己的想法。
OK,那現在假設你能力也有了長進,在團隊也受到了大家的肯定,這個時候我覺得有一點要牢記的是,切忌不要主動“拯救”他人。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到物件不上進努力,浪費時間在一些奶頭樂上,恨鐵不成鋼,於是苦口婆心勸說,希望 TA 能多提升自己。結果往往是熱臉貼上冷屁股,雙方都置氣。
究其原因在於,你以為你在幫助 TA,但在 TA 看來,大概你只是一個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縱然你知道的道理一大堆,也沒見你特別出色,不過是誇誇其談、眼高手低而已。所以你說的這些話,並不能讓 TA 有所改變,反而還引得反感。
那麼你該怎麼做呢?你只能證明自己並不只是誇誇其談而已。用行動證明自己,而當你真的堅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時候,往往你的物件也會被感染影響到。所以最好的改變他人的方式,不是苦口婆心的勸說,而是以身作則的影響。
對於同事也是如此,你可以主動勸說或者建議,但如果他們不聽,你也不用糾結,自己繼續努力就好。當你足夠專業的時候,大家自然會主動尋求你的建議。
在這個問題的背景中,你寫道:
最近在想何以為家這個問題。家,目前在我心中是一個充滿快樂、包容和奉獻的地方,當一個人在這個地方付出了,然後得到了回報,那麼這個地方就會成為他的一個家,會因此留念與保護這個地方。
由此延伸開來,在公司的一個專案裡面,如果每個人都積極參與來,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熱情,並獲得相應的回報,那麼,我們會成長的更快、生活也會更加幸福,也會因此珍視和保護公司。
你能這樣想,表明你是一個上進、努力、熱愛自己工作和公司的人。確實如此,歸屬感並不是你在一個地方就會有,只有你付出的地方才會有歸屬感,如果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我們是會成長的更快。但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想,大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只不過有些人不在當下的工作中而已。
在認知偏差中,有一個叫做“錯誤共識效應”,是指人們傾向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射向他人,假設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1977年,心理學家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他們隨機找了 40 名學生,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掛著一塊寫有“Repent”的紙板在校園中行走,在同意的學生中,他們認為全校應該有 63.5%的學生願意這麼做,而拒絕的學生中,他們認為全校應該只有 23.3%的人願意這樣做。
其實這個效應很好理解,人們會高估自己意願的普遍性。如果一道題你可以答出來,你就會高估其他人答出這道題的概率。如果你支援某一個明星,你就會以為這個明星有比實際更多的粉絲。
講這個效應就是想說,雖然這個描述很理想,作為成年人,道理我們也都知道,但多少在實際做的時候會有偏差,大家還是會被現實打敗。我們雖有心這樣做,但切忌不能以自己的意願強行改變他人。
以上是建立在你們平級的前提上,但在工作中,因為利益關係的存在,關係會更加複雜,如果你真的想要推動什麼事情,你也不用管太多同事的想法,你只用跟 leader 談妥就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算當下沒有進展,也是埋了一個種子在他人的想法中,也留了一個會思考的好印象。雖然我覺得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想法,很多人不是沒有想法,只是不願意去想。
最後總結一下,打造影響力,確實有一些方法和技巧,網上一搜也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做一個優秀的自己。人只有聽從內心,做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才會迸發出正向的能量,而在你將其做到優秀乃至極致的過程中,影響力其實也在不斷地增長。
系列文章
冴羽答讀者問全目錄:https://github.com/mqyqingfen...
如果喜歡或者有所啟發,歡迎 star,對作者也是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