冴羽答讀者問:錢和成長,哪個更重要?

冴羽發表於2022-05-01

前言

最近我發起了「冴羽答讀者問」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如果只是抽象的回答這個問題,那毫無疑問是“成長”重要,因為我認為“成長”就意味著你有能力拿到更匹配的職位,拿到更高的薪酬,實現更自由的財務,否則你連這些也沒有做到,“成長”不就只是一句美好的自我幻想嗎?

不過讓我們假設一個更加具體的場景來聊一下:

畢業後就一直在這家公司工作,剛畢業的時候,總覺得成長最重要,現在都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 3 年了。

這家公司感覺還不錯,偶爾很忙,但大部分時間都能掌控,生活也能平衡得了,就是錢少了一點,而且還有點倒掛。現在有些迷茫,不知道錢和成長怎麼選?

這個場景可能就符合更多人的困擾了。

說真的,工作生活能平衡就已經很好了。工作上偶爾有點忙,但大部分時間可控,給的錢也基本夠用,生活中,還能跑跑步、散散心,週末出去玩耍,每年去旅遊幾次,想想也是很多人都羨慕的生活了。不過麻煩的地方就在於,快樂是有適應性的,而人性裡,人是有追求不平凡的一面的,所以人總是會不自主的追求更多。

但我這樣說,倒不是要勸說大家找到這樣的環境,就認清現實好好過日子吧,我只是想說,這樣的生活真的很好,所以有這樣的生活的時候,好好珍惜,換了環境後,你很可能會懷念這樣的生活。

說回這個問題,如果已經在一家公司工作 3 年了,除非工作職責發生了變化,否則該成長的我覺得應該已經成長的差不多了,無論是工作職責、還是技術架構、還是人際關係,應該都得心應手了,這個時候還能有什麼多餘的成長呢?人是會隨著時間流逝有一些自然的能力增長,但如果還要有比較大的成長的話,更多要靠一些外力的因素,比如職責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等等。

所以在工作 3 年的時候,思考這個問題,與其說是一個在錢和成長之間選擇的問題,我覺得背後更是一個“溫水煮青蛙”如何破局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對當下的環境還是比較滿意的(已經是一個舒適區了),但我想要的更多的東西(這個例子中是錢,這個無可厚非),但又不想脫離這個舒適區,所以才會產生了迷茫。

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就這個具體的問題而言,要不然忍受,要不然晉升,要不然跳槽。

無論是哪種,第一個要確定的問題都是,我還要在這家公司工作嗎?

你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我願意在這家公司再工作 5 年嗎?”如果不能明確的給出肯定的答案,說明內心還是心有不甘,你遲早會離開這裡的,只是缺少一個導火索而已。但就算是這樣,也不代表著你當下應該離開這裡,這只是註定了結局的走向而已。

然後才是應該思考晉升和跳槽,如果可以的話,優先選擇晉升,倒不是因為這對你以後跳槽有幫助,而是工作了 3 年,如果你覺得你有很大的成長,晉升是對你工作和成長應有的認可。

如果感覺晉升沒有太大希望的話(可千萬不要信老闆的空口承諾),我覺得可以考慮下跳槽。很多同學都會有去大廠的想法,像阿里社招一線同學的工作要求基本是 2 到 5 年,過了 5 年,是一個分水嶺,要求會更高一些,所以工作 3 年,是去大廠最好的時機。

雖然大廠其實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美好,但如果能去體驗一下的話,還是應該去體驗一下的。有的人歷經繁華卻選擇甘於平凡,有的人就只是碌碌無為的平凡而已,自由不僅僅是決定我要做什麼,還應該是決定我不做什麼。

無論最後選不選擇跳槽,對於一個技術同學,正常的發展路線,也應該是在紮實基礎之後,在某一個領域進行深耕,努力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一般這個時間點發生在工作 2 到 3 年之後。也就是說,工作 2 到 3 年後,你就應該選擇一個技術領域,開始有意識的深入學習,努力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了。後面即使換了公司,也應該在這個技術領域繼續深耕。

再然後,你可以接著深耕技術領域,不過也有很多人選擇了管理路線,這兩條路線你是遲早要選的,這是隨著時間流逝,外界對你的能力要求的自然變化,也是你自己成長,努力創造更大的價值,找到價值歸宿的必然選擇。

之所以講這個路線,是想告訴你,即使不考慮變化,也要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環境可以給你一份安全感,但真正能讓自己安全的,還是你的價值優勢。

工作前 3 年,偏向於成長,我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工作 3 年以後呢,成長和錢選擇哪一個呢?

成年人自然是什麼都要的,但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優先順序的,像工作 3 年之後,我可能就會更偏向於錢,這主要是因為,有錢真的很快樂。

人們常說“錢不能帶來快樂”,我表示相信。不過我覺得,那是錢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發生的事情,過了那個程度,金錢的增加不會帶來更多的幸福。然而我們絕大部分的人是到不了那個程度的,請不要擔心那麼久遠的事情。

image.png

這裡我們談到了金錢,我們額外多聊一點,可能是因為我們受過的教育中,對金錢有著刻意的迴避,很多人潛意識裡對金錢是有負面的情緒的。

可能是出於對於古人瀟灑淡泊生活的嚮往,比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劉禹錫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杜牧的“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等等,告誡我們要“不為五斗米折腰”,要淡泊名利,要遠離金錢。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接觸到很多與錢有關的負面新聞,比如子女爭奪遺產、裸貸校園貸、貪汙受賄等等,彷彿跟錢一旦扯上關係就會變得墮落。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掙不到什麼錢,然後就只能自我安慰,“金錢不是什麼好東西”,像極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狐狸。

所以很多人潛意識裡對金錢是有負面的情緒的,如果你的潛意識裡認為金錢是負面的、邪惡的、讓人墮落的,那你怎麼會對有錢這件事情感到幸福呢,這種想法其實也在讓獲得金錢的機會不自覺地遠離你。

但我說這個,倒不是要講拜金。金錢其實就是貨幣,本質是交換,是在這個高度分工的社會衍生出的必然產物,我理解人對於金錢的需求,本質是源自求生的慾望。我們需要金錢,但不需要嚮往金錢,只有當金錢凌駕於人的尊嚴之上的時候,才會產生拜金主義。

之所以特別講這個,是因為對於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同學、或者充滿理想主義的同學身上,這種特質會更為明顯,而我只是想提個醒,將貨幣放在它應有的位置之上。那你可能問我,怎樣才是一個正確的金錢觀,這個問題我可能回答不了,結論可能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怎樣推匯出這個結論,對於金錢我們具體秉承著哪些態度,這些我就沒有怎麼思考過了,因為我是一個半吊子的理想主義者。

雖然錢很重要,但錢永遠只能是手段,不能是目標。當然了,從某個角度來講,成長也是手段,不是目標。手段與手段之間各有千秋,其實不存在絕對的對和錯,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你的目標是什麼?或者,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尼采說:“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如果你能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相信你既能勇敢的走出去,也能忍受不滿、安靜蟄伏。

至於如何找到“為什麼而活”,這個就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關於原本問題的思索,就先寫到這裡。

系列文章

冴羽答讀者問全目錄: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歡或者有所啟發,歡迎 star,對作者也是一種鼓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