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我發起了「冴羽答讀者問」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人們常說:“二十三,猛一竄”,這句話至少說明了,在成年之後,依然有長高的可能。
但無論通過什麼方法,長高一定需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簡單的來說,無論如何,還是要吃好、喝好、睡好、玩好,至於是否真的長高,則可以不過分期望,順其自然。
不過我真正想回答的,並不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方式長到 180,我想講講,至少如何氣質上達到 180。
首先就是穿搭了,穿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穿搭,不僅僅是一種美的展示,也是一種對體態缺點的修飾,比如一個很瘦的人,如果穿緊身褲,反而會更顯單薄,穿寬鬆的褲子,則會讓整體更加厚重。身高也是如此,合理的穿搭雖然不能真的讓你增高,但卻能提高你的氣質,留下更好的印象。
而具體穿搭的內容,則包含很多的細節,以物理增高來說,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髮型,比如男生將劉海梳高,女生扎一個可愛的丸子頭,男生可以選擇增高墊和增高鞋,女生則可以選擇款式多樣的高跟鞋。
而在穿搭顯高上,可以通過選擇同色系的衣服、窄長或者瘦 H 版型的衣服,加上一些小技巧,比如凸顯腰線位置、褲腳捲起之類的,而在拍照的時候,將一隻腳往前伸出一點已經成為眾多女生的必備技巧,當然如果參考 157 的石原里美的照片,則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角度和技巧。而這些內容,我並非專業,不過也沒有看到相對系統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中就開始積累學習,以及多買衣服實踐。
再說說體態,絕大部分的程式設計師都有駝背含胸的壞習慣,站起來也歪七扭八,甚至會“多動症”。試想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走路駝著背,低著頭,賊眉鼠眼東瞟西看,又何謂氣質可言。這裡推薦一個很早以前看過的知乎回答:
『女生說他「走路的時候眼睛目視著前方,步伐穩重,每次路過她身邊的時候就像一陣風,而他辦事亦是如此,雷厲風行,靠譜而又高效,而熟悉以後越發覺得這個男生自信而又穩重,漸漸的班級裡很多重要的事都由男生負責,他也成為了他們班的核心人物」。』
『後來我開始注意這個男生,說實話,我也被他的氣場折服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大步流星,腳底生風。有句話叫「行如風,站如鬆,坐如鐘」,想必形容的就是這樣的男生。』
但有次面試的時候HR對我說了一句話:『你們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電腦面前坐久了所以各個彎腰駝背的?我看你走路倒是端端正正的,和我之前面試的幾個有點區別。』
穿搭或許還需要砸入不少的錢,但不彎腰駝背,經常提醒自己挺起腰板走路,卻是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當然了,穿搭和體態的內容絕對不止這麼點,日常的妝容如何搭配,如何改善皮膚狀態,正確的坐姿、站姿甚至是走姿,已有的體態習慣如何糾正,表情管理中怎樣笑起來最好看等等,你如果去搜尋這些內容,會發現每項的內容其實都很多,而且也很需要時間練習和探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但或許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每個人之間的差別。
講完外在,我們講講內在,關於氣質的介紹有很多,引用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中的一些介紹:
氣質描述了生物的行為和反應方式,即其行為方式。 這是深植於個體之中的,包括情緒、肢體運動、注意力相關的反應和自我調節。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徵。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表現的隱顯以及動作的靈敏或遲鈍方面,因而它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表現染上了一層濃厚的色彩。
氣質在社會所表現的,是一個人從內到外的一種內在的人格魅力然後所發揮的一個人內在魅力的質量的昇華。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的,比如修養、品德、舉止行為、待人接物、說話的感覺等等等等,所表現的有高雅、高潔、恬靜、溫文爾雅、豪放大氣、不拘小節、立竿見影等。所以,氣質並不是自己所說出來的。而且自己長久的內在修養平衡以及文化修養的一種結合,是持之以恆的結果 。
描述的方式雖然有很多種,但無一例外都表達了,氣質是內在的外顯,是個體素質的外在表現,所以與其說是提升一個人的氣質,不是說這是一種重塑自我的過程。
我們常有這樣的錯覺,讀書可以破萬“卷”(juǎn),什麼都靠讀書解決,那提升氣質一定要讀很多書嗎?
自然不是,人的性格和內在固然可以通過多讀書來改變,但閱讀也只是一種方法而已,我之前也寫過:
這種深刻的程度,只有通過獨自的思考才能獲得,而引發你思考的,莫過於兩種方式: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簡而言之,就是實踐和閱讀。
一個專注於某項技術多年的工匠,哪怕沒有讀過很多書,但那種在實踐中磨鍊出來的堅韌和寧靜的內心,依然能讓人敬重。
所以最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和閱讀,獲得的內心的寧靜、認知的改變,這些才會帶來氣質上根本的提升。
那麼我們要做那些事情呢?
閱讀自然不用多說,優秀的書籍可以調整你的思想方式,改變你的人生態度,對人生、社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一個人散發的氣質,和這個人的思想水平密切相關。
不過這次我想重點講講實踐。我們要往那些方面實踐呢?
第一個是自我價值。
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在做什麼,這件事情就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途徑。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如果我們在工作本身不能收穫價值感,那這份工作就是在消磨我們的熱情,磨損我們的心智,消解我們內心對自己的認可,這樣的工作愈演愈烈,最終就會“上班如上墳”:在沉睡中不願起床,在上班的路上唉聲嘆氣,到了公司卻要佯裝熱血,逼迫自己沉溺工作,下班的路上或許是最放鬆的時光,到了家又開始報復性娛樂、熬夜,第二天又迴圈往復,到了週末,卻往往又提不起興趣幹什麼事情,於是又在荒廢中度過。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工作的環境帶來了長期的內心煎熬,而你又總是從工作之外的東西尋求安慰,那就說明,你真的應該選擇離開,否則就是對你心智的極大消耗。就算有一天你終於解脫離開了,你也會花上很多的時間撫平內心的傷痕。
換個角度講,作為我們花費時間最多的內容,工作應該是可以為我們帶來不可替換的價值優勢的,這種價值越不可替代,我們對自己的內心就會越認可,這也是我們自信的來源。而自信的人,往往又都精力充沛,興趣盎然,從而進入到一種正向迴圈中。
第二個是興趣愛好。
如果把工作作為是人生的全部,那最終會得不償失,一份工作做久了,即便再熱愛,也會有所疲頓,這時更需要興趣愛好來提供一份慰藉,但興趣愛好又不能只是簡單的,比如常見的看電影、刷視訊、打遊戲、追動漫等等,這些東西可以帶來快樂,但作為奶頭樂的常見載體,這些東西帶來的快樂終究是曇花一現。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說到:
每一快樂都是以人從事某種活動,或者應用人的某種能力作為前提,沒有這一前提,快樂也就無從談起。
我們感受到的快樂是以運用、發揮我們的能力為前提,快樂和幸福越大,作為前提的能力就越高階。
所以不要僅僅作為消費者去消費這些內容,而是想著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些什麼,這會帶來另外一份內心的充盈。
我們常會發現,一些優秀的人往往會有一個跟工作完全聯想不到一起的愛好,但其實細細一想,又是情理之中。這種興趣愛好所需要的能力往往是跟自己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形成互補關係,就比如,腦力工作者有一個體力方面的愛好,善邏輯思維者有一個偏感性的興趣愛好,而且興趣愛好往往還會跟工作相輔相成,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第三個是人生體驗。
有一句話叫:
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雖然人生體驗包含的範圍非常的廣,但我想從“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引申開來,講兩個方向,一個是“走過的路”,代表著我們看過的風景、經歷過的事情。人雖處在社會之中,亦是在自然之中,我們常有被自然風光掃去心中陰霾的經歷,人對於自然的喜愛是一種樸實的情感,當然風景也不單指自然風光,燈火通明的城市夜景,平和寧靜的藝術展覽,也都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觸達內心的美感。
而經歷過的事情,不僅是指旅行中發生的事情,更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我們常有渾渾噩噩、消沉低迷的時候,總會希望發生點什麼晴天霹靂的大事情,劈開冰冷的內心,人生從此就有了巨大的轉折,但在真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往往並不存在,發生了也往往是你不一定能挺過去的大事。更多出現的,是那樣一些小小的事情,或是一場合作,或是一場邀請,或是一場旅行,或是一場聚會。我常因這樣的事情不在我的規劃裡,亦或者看不到什麼大的價值而拒絕這樣的事情,殊不知,也是因為自己沉迷舒適區,不願意接觸痛苦所致,一方面放任這些“小的”事件的流走,一方面又在渴求所謂“大的”事件的降臨,最後在不斷的希望與失望中,接著碌碌無為。
還有一個是愛過的人,代表我們接觸和產生聯絡的人。人在世上,是有和他人建立聯結的需求的,尤其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他人發生關係,家人、朋友、愛人、同事、社會和國家。在彼此的聯結中,我們會感到需要和被需要、這些會帶來意義與快樂。所以,多與家人聊天,多與朋友相處,多與愛人交往,人心是溫暖的,在真誠相待中,我們會獲得內心的力量,我們也會在相處中找到一份平和寧靜,甚至是一份心靈歸屬。
說了那麼多,看似與氣質的話題扯遠了,但我覺得,所有能觸動我們內心的東西,我覺得最終都會化為養分,滋養我們的內心,外化為我們的“氣質”。
系列文章
冴羽答讀者問全目錄: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歡或者有所啟發,歡迎 star,對作者也是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