冴羽答讀者問:悄悄過來蹭個回答

冴羽發表於2022-05-04

前言

最近我發起了「冴羽答讀者問」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這個問題我們就聊聊“如何提問”好了。

回答這個問題,自我感覺有些班門弄斧,因為我並不是一個擅長提問的人,所以我就從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分享一點自己的看法好了。

提問的場景有很多,先說工作中。

我們的老闆常會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簡略的描述後就讓我們去做,我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細問就直接去做了,最後做出來的東西與老闆想要的東西差別很大,又陷入返工之中。

這就是因為在攬下事情的時候沒有明確思路,以至於跟老闆真正的想法對不上,為了避免返工之類的麻煩,你當時就應該細緻的詢問一遍,但具體要問哪些內容呢?

這裡可以參考領域場景分析的 6W 模型,即描寫場景的過程必須包含 Who,What,Why,Where,When 與hoW 這六個要素。

所以對於一件事情,你可以問:

  1. Who 面向的使用者群體是誰?
  2. When 什麼時候要?
  3. Where 發生場合在哪裡?
  4. What 這件事情具體要包含哪些內容?
  5. Why 為什麼要做這個互動?
  6. hoW 內容實現的思路?

把這些內容跟老闆對齊之後,多少會清晰一點,不至於兩眼一抹黑。

而如果我們是問的角色,在工作中,我們提問他人,尤其是追究他人的時候,要注意,少問 why,多問 how。

就比如當一個人進度沒有完成的時候,你去問 why?

“你為什麼進度落後這麼多?”

“你為什麼不按照計劃執行?”

試想如果你被這樣追究,你的第一反應絕對是保護自己,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理由,但這個理由真的就是原因嗎?

我們會回答一個讓自己受傷最小的答案,而非真實的答案。

所以與其問 Why,事情都已經發生,不如著眼於如何補救,問其 How,比如說“我們接下來怎麼做,才能趕上原先的進度?”

這種做法反而能讓被提問者少些壓力,化內疚為力量,對於事情的推動更有益出。

當然了,如果你身邊都是一群爛人,就當我沒說。

最後說說微信群這個場景,因為在我的微信群裡,經常有同學提問問題,這裡我說一些我看到的,提問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1. 問之前,先問下搜尋引擎

不要問搜尋引擎就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對他人時間的尊重。

  1. 不要在群聊最火熱的時候提問

群聊最火熱的時候,建議不要發起自己的問題,因為此時雖然看到你問題的人多,但大家還沉浸在當前的聊天話題中,往往對你的問題並不關心,反而繼續聊天,很快你的提問就淹沒在資訊流中,最後無人注意。像我們群工作日的平均訊息數達到 1500+,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如果讓我建議的話,在聊天熱度開始降下來的時候提問最好,而這個熱度的把控就靠感覺了。

同理,不要在群主宣佈事情的時候突然插入提問,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為了避免自己的提問被群主的訊息沖掉。

  1. 提問要提供充足的背景資訊

不要直接就問,“xxx不能用為什麼”?“xxx執行不了怎麼辦”。一個表象的背後,有千千萬萬的原因,你電腦壞了都有可能,誰知道你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你要是真的想知道解決方法,至少把問題相關的詳細背景講清楚。作為提問者,你對這個問題的上下文有清楚的瞭解,但別人沒有,別人在不懂你的上下文時,對你的問題很容易一臉懵逼的,自然也不會幫忙解決你的問題。

如果別人態度好具體詢問了你的上下文資訊,一定要說聲謝謝,這真的是人家善良熱心有品格。但如果你是別人問一點,你回覆一點,這種擠牙膏式的回覆,別人的耐心也會被磨去的。

  1. 問合適的人

有同學問我“某某行業怎麼樣”,“某某公司和某某公司比怎麼樣”,說真的,再厲害的大佬也不是什麼都知道的,我自己又不在這個行業,不在這個公司,怎麼給你提供有效的建議呢?

所以這種問題與其問個人,不如在群裡提問,人多的情況下,可能還真有在這個行業或公司工作過的人提供建議,這時候你再加好友私聊就更準確了。

而如果你知道群裡有相關問題經驗的同學,你可以直接 @ 他們。

在《影響力》這本書中,講過一個紐約市皇后區的尋常凶殺案:

半個多小時裡,凶手在基尤加登斯跟蹤一位婦女,並對其施以三次攻擊,而皇后區38位尊敬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們卻漠然視之。

有兩次,他們的聲音、他們臥室突然亮起的燈光打斷了凶手的攻擊,把他嚇跑了。可兩次他都回來了,重新跟上她,用刀子刺她。慘劇發生期間,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報警,直到婦女死後,才有一個目擊者報了警。

這個案件引發了社會非常大的討論,對此心理學家給出瞭解釋:

現場有大量其他旁觀者在場時,旁觀者對緊急情況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很淺顯,周圍有其他可以幫忙的人,單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說不定其他人會幫忙或打電話,說不定其他所有人已經這麼幹了。”因為人人都想著會有別人幫忙(或者別人已經幫了忙),結果人人都沒幫忙。

第二個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更有意思,它建立在社會認同原理之上,並涉及到多元無知效應。很多時候,緊急情況乍看起來並不會顯得十分緊急。倒在小巷裡的男人,是心臟病發作了,還是隻是喝醉了酒?隔壁的喧鬧是需要報警的暴力打鬥,還是隻是夫妻倆在吵吵鬧鬧,外人干涉不必要也不恰當?到底是怎麼回事?碰到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人很自然地會根據周圍其他人的行動來加以判斷。我們可以根據其他目擊者的反應方式,得知事情到底夠不夠緊急。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呼救,我的建議是從人群裡找出一個人來,盯著他,直接指著他說:“你,穿藍夾克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幫助。請叫救護車來。”各項科學證據表明,只要你這樣做,你就應該會得到快速、有效的幫助。

之所以講這個例子,主要目的是給你普及一個求生小技巧,順便告訴你,如果直接@他人,也許會得到更有效的回覆,尤其當你知道他有相關經驗的時候。

  1. 態度要禮貌

沒有人有義務回答你的問題,所以態度要禮貌。

  1. 切忌敏感

在一個群裡提問最重要的就是臉皮厚了。

我在群裡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如果第一次的提問沒有任何反饋的話,往往這個人就不再發言,最後被清掉。

一個問題得不到解答是很常見的事情,微信群上限最多 500 人,如果你的問題屬於某一個細分領域,並且非常細節,很可能大家都沒有遇到過,即便有想幫助你的心,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你。

而提問的人往往很受傷,以為自己不受重視,對於這種情況,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做個成熟的成年人。

  1. 誇獎與提問

“冴羽,你每天都堅持早起鍛鍊,真的是太厲害了,你怎麼做到的呀?”

這個問題雖然不是真的,但道理是相通的,這種暖心的提問會更讓人願意回答。

  1. 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如果你在群裡多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當你提問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人願意幫你。你對他人有善意,他人自然也會回報。付出溫暖的人,不會感到寒冷。

  1. 不要問我在嗎

給你看「這波要反殺」大佬的簽名截圖:

image.png
而我的簽名是:

image.png
我們各自有各自的故事……

系列文章

冴羽答讀者問全目錄:https://github.com/mqyqingfen...

如果喜歡或者有所啟發,歡迎 star,對作者也是一種鼓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