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均衡的經濟復甦到不公平的疫苗獲取,從不斷增大的收入損失到學習效果差異,新冠疫情在 2021 年中尤其對貧困和脆弱人口產生了不利影響。疫情導致發展成果出現逆轉,也致使終結極端貧困和減少不平等現象的努力受挫。受此次疫情影響,2020 年全球極端貧困率出現了二十多年來的首次上升,目前全球日均生活費低於 1.90 美元的人口新增了 1 億左右。通過下文一系列圖表,我們分享了精選的世界銀行集團研究結果,籍此說明即將進入第三個年頭的此次疫情的嚴重程度。在本文中,我們也對世行採用創新方式快速應對新冠危機的行動進行了回顧。
終結此次疫情的最快方法是給全世界人口接種疫苗。不過,鑑於低收入國家接種了一劑疫苗的人口占比僅稍高於 7%,大大低於高收入國家的 75% 以上,我們需要確保有效、安全新冠疫苗的公平、廣泛可及,才能挽救生命並增強全球經濟復甦勢頭。
世界銀行已經批准總額達 58 億美元的貸款和贈款資金,助力 60 多個國家採購並部署疫苗。截至目前,近 3 億劑疫苗已被納入世行為發展中國家簽訂的合同。世行聯手 “新冠疫苗實施計劃”(COVAX)和非洲聯盟,向非洲疫苗採購信託基金(AVAT)提供了支援。該基金將幫助非洲國家為多達 4 億人採購並部署疫苗。世界銀行集團也聯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組建了新冠疫情應對多邊領導人工作組,旨在加大多邊機構、政府部門以及私營部門之間的協調力度,通過利用多邊融資和貿易解決方案加快發展中國家獲取新冠疫苗和其它必要醫療衛生工具的速度。此外,世行資金已助力多國採購了個人防護裝備、治療裝置、診斷儀器以及氧氣產品。
總體而言,世界銀行集團正支援 100 多個國家助力應對新冠疫情這一衛生緊急事件、加強醫療衛生系統和疫情應對、保護貧困和脆弱人群、向企業提供援助、創造就業崗位以及迅速啟動綠色、有韌性和包容性的復甦。
儘管取得疫苗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但各國也需要能夠確保疫苗成功交付和分配所需的必要基礎設施。此次疫情比史上任何時候都暴露了太多醫療衛生系統的薄弱之處——當前,這些系統正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應對疫情,二是維持不可或缺的救命服務。疫情也表明,強大的醫療衛生系統是應對未來大流行病的基礎。世行正在支援有關國家投資於增強未來應對能力,助其建設能夠發現、識別、醫治致命性病毒以及阻止其傳播的有韌性醫療衛生系統。
世行及其合作伙伴對 140 多個國家安全部署新冠疫苗的準備度進行了評估。鑑於各國已開始對其國民接種疫苗,評估工作很好地揭示了各國在部署疫苗方面的準備情況。評估結果表明,大多數國家聚焦於加強疫苗交付鏈的必要環節,這些環節對推進疫苗接種計劃和啟動全員接種至關重要。雖然各國在疫苗準備方面存在差距,但大多數國家在一些重要環節都準備得很好。
正如獲得疫苗一樣,高收入經濟體與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在經濟復甦方面存在差距。
《全球經濟展望》6 月版強調,儘管 2021 年全球經濟將增長 5.6%,創下 80 年來最快的後衰退時期增速,但這一復甦將不會均衡。預計 2021 年低收入經濟體將僅增長 2.9%,創下 20 年來的最慢增速(2020 年除外),部分原因是疫苗接種進展緩慢。
正如我們所強調的,從收入損失的角度來看,復甦不均衡是相當顯著的。
儘管所有收入群體的人群在疫情期間都遭受了收入損失,但最貧窮的 40% 人群收入下降最為嚴重。2021 年,這一群體的收入進一步下降,而較富裕群體的收入下降開始減少,因為較貧窮群體尚未開始補償收入損失。收入的下降使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增加了約一億。
受疫情影響的貿易中斷和極端貧困率的增加並非巧合。從歷史上看,貿易繁榮與貧困率降低關聯緊密——1990 年至 2017 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在全球出口總額中的佔比幾近翻番,同期極端貧困率下降。
近期的一份世行報告指出,貿易在經濟復甦期間也扮演著關鍵角色。在此次疫情造成全球貿易嚴重中斷之後,我們正見證著強勁的貿易反彈,這有助於全球經濟復甦。貿易可助力加快疫後經濟復甦程式,因其可維持外國對出口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可確保進口急需類產品和服務的可獲得性。最低度開發國家尤其依賴於貿易復甦這一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因其通過一攬子財政刺激方案刺激經濟復甦的能力有限。鑑於此次疫情凸顯了保持關鍵貨物跨境流動的必要性,世界銀行集團正支援實行由國家主導的改革,籍此控制疫情影響並促進經濟復甦。
在疫情期間,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債務負擔飆升。低收入國家的債務問題特別嚴重:疫情爆發之前,一半的低收入國家都有債務困難或有很高的債務風險。根據《全球經濟展望》,在出現這種情況(債務增加)之前,世界經歷了債務增長最快、增幅最大和增長範圍最廣的十年。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試圖將工作重心從疫情應對轉移到經濟復甦上來,他們應該謹慎不要過早地撤回財政支援,而是努力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同時平衡債務的可持續性要求。
隨著償債成本的增加,新冠病毒消退後,債務負擔將繼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將減緩復甦,阻礙應對氣候變化等其他發展挑戰的努力。
縱觀《發展中國家債務透明度》報告的結論,債務問題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因為債務狀況報告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
今天,全球債務監測基於不同的資料庫,採用不同的標準和定義。這些資料庫的資料差異很大:報告顯示,由於國家和國際資料庫中包含的定義和標準不同,低收入國家公眾可獲得的債務份額資料可能差異高達一國 GDP 的 30%。
正如世界銀行集團總裁戴維 · 馬爾帕斯(David Malpas)在報告序言中所說,“實現更高的債務透明度是發展程式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提高債務透明度促進高質量的投資、減少腐敗,還可增強問責性”。
疫情對貧困和脆弱群體的災難性影響之一可以在教育領域看到。疫情嚴重影響了兒童、學生和青年人的生活,並進一步加劇了教育部門的不平等。世界銀行最近的測算表明,由於學校長期關閉,學習效果低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學習貧困率(10 歲兒童看不懂基本文章的百分比)可以達到 70%。
這將對這些國家的未來收入、減貧和減少不平等產生持久影響。根據最新估計,這一代學生的終身收入有可能損失 170 億美元。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教育危機,世界銀行迅速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援。資助和實施的專案使至少 4.32 億學生和 2600 萬教師受益,分別佔世界銀行現有客戶國學生和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和近四分之一。
大宗商品價格的現狀不容樂觀。最新一期《大宗商品市場展望》稱,2021 年能源價格將比前一年平均上漲 80% 以上。
由於能源是生產和加供熱的關鍵大宗商品,其價格上漲可能會對下游產生影響。能源價格的上漲對化肥價格產生了影響,這反過來又增加了糧食生產成本。
然而,在 2021 年下半年,由於總體供應前景良好,糧食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企穩,但仍然高於疫情前的水平。此外,大多數國家糧食價格上漲造成的全國平均水平正在上升,削弱了貧困人群獲得健康食品的機會。這種情況可能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糧食不安全問題。
鑑於疫情造成貧困和弱勢群體的命運和財富迅速惡化,我們不能忽視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需要採取的緊急應對行動。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如果不加以遏制,到 2030 年,氣候變化將使 1.32 億人陷入極端貧困。世界上大多數最貧窮的人將生活在一個充滿脆弱性、衝突和暴力的環境中。貧困、洪水和疾病等氣候相關威脅的脆弱性已經交織在一起,使氣候變化成為減少極端貧困的嚴重障礙。
除了增加極端貧困率外,氣候變化還可能成為國內人口遷移的強大推動力。最新的《風潮報告》指出,到 2050 年,氣候變化可能導致 2.16 億人在本國遷移。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全球協同努力,在支援可持續和包容性綠色發展的同時,仍然有機會大幅降低這一數字並更好地管理內部氣候變化和人口遷移。
為了應對緊迫挑戰,世界銀行釋出了新的氣候變化行動計劃(2021-2015),旨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創紀錄的氣候融資,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性,使資本流動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該計劃擴充套件了世界銀行集團的努力,即綠色投資。該專案已開始幫助發展中國家充分整合其氣候和發展目標。
2021 年的情況表明,新冠疫情的影響深遠,涉及到發展領域的各個方面。由於貧窮和脆弱人群是這一流行病的首要受害者,此次疫情對於結束貧窮和促進共同繁榮來說是非常令人沮喪的。然而,並非一切都是悲觀和絕望的。年內,全球經濟增長、商品貿易恢復、糧食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企穩以及匯款強勁復甦等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發展。然而,隨著新型變異毒株的出現和疫苗的不公平獲得,全世界仍有更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