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張圖,帶你瞭解世界流感簡史 DinK 發表於2020-02-16
公元前500年,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曾描述過一場維持了三年的瘟疫,當時希臘的一位醫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則把它稱之為“佩林瑟斯(Perinthus)的咳嗽”(譯者注:佩林瑟斯是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古國色雷斯的繁華城鎮)。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到流感,儘管醫學史學家對此仍有爭議。
1173年,義大利和法國都經歷了類似流感的流行性傳染病。雖然早期人們通常無法區分流感和其它疾病(比如霍亂和瘟疫等),當今的歷史學家卻認為,這一場爆發,是真正意義上有歷史考證的第一次流感,並且基本上在同一時間和地區,出現了比正常情況還多的感染情況。
1357年,首次出現了“流感”這個術語。這個術語源自於義大利語“influenza”。之所以會用“influenza”來描述流感,原因可能是因為流感與寒冷天氣(influenze di freddo)有關。
到1504年時,這個術語也開始出現在了英語中。當然,“流感”在這期間也有許多其它名字,比如“海鴉(murre)”“流行性感冒(grippe)”“流行性黏膜炎(epidemic catarrh)”,甚至還有人給它起了一些綽號,比如“新朋友(the new acquaintance)”“那不勒斯士兵(the Naples Soldier)”“佛蘭德斯感冒(Flanders grippe)”“擊倒我發燒(knock me down fever)”。
1414年,10萬巴黎市民都因遭受了充滿寒意的狂風(vent puant et tout plein de froidure)而致病。那可能就是一場流感。
在你認為歐洲是病毒性疾病的唯一爆發地之前,你可以考慮一下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sm)這個問題:雖然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沒有“明顯”證據表明,在世界其它地區也同樣存在流感的說法。但是,至少有一位來自亞洲的研究員卻稱,早在862年,日本就曾爆發過流感。
1510年,當一場被命名為“Horion”或“Le Taq”的流感肆虐歐洲時,教皇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宣稱,上 帝對基督教徒感到憤怒了。
1557年,一場超強病毒性流感肆虐全球,造成了大家所知且被“認可的”第一場全球疾病爆發。當時的醫師稱,孕婦還更容易感染這種流感。這場流感,也造成了大量的死亡人數,但16世紀當時的統計資料卻並沒有反應真實資料。
據英國經濟學家和改革家威廉·貝弗裡奇爵士(William Beveridge)稱,1580年發生了一場令人恐懼的爆發性流感。他說,“在短短六週時間裡,這場流感幾乎傳染並覆蓋至了所有歐洲國家,其中沒有被感染上流感的人數僅佔人口總數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對此,一些分析者認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爆發性疾病。但無論怎樣,研究人員可以權威性地宣稱,從15世紀到19世紀的幾百年歷史中,大概出現了31例爆發性流感。 其中,有8例甚至達到了全球爆發的程度。
1878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檢疫方案》(National Quarantine Act),從立法上將檢疫權力從各州收回至聯邦政府。
自1967年以來,“要不要隔離”這個問題,一直都是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來主要決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目前(在入境口岸和主要陸路交通樞紐)運營管理著20個“隔離站”。
1892年,科學家們發現了流感桿菌(Bacillus influenzae),並且認定它就是造成令人可怕的流感之根源。
遺憾的是,科學家們實際發現的是菲佛氏桿菌(Pfeiffer’s bacillus),又被稱作“流行性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它是一種機會致病性病菌,並且可以導致包括肺炎、腦膜炎、耳部感染等多種與流感相關的繼發感染。
1913年,醫學博士亞瑟·霍普柯克(Arthur Hopkirk)發表了一篇題為“流感歷史、性質、病因及治療方案(Influenza: Its History, Nature, Cause, and Treatment)”的論文。
其中,他提到的幾種(包括使用阿司匹林在內的)治療方案是有道理的。此外,他還認為,喝香檳和服用水銀為主要成分的瀉藥也是有效的治療方案。
雖然放血治療已經不再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但不少醫生卻仍然推薦同樣無效或危險的治療方法,其中就需要藉助鴉片、苯丙氨酸、顛茄、氯仿、煤油甚至吸入有毒氣體的方法。民間療法則包括使用樟腦、鵝脂以及洋蔥醬等方法。另外,蛇油銷售員也有額外的推薦方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陣地戰、芥子氣,以及大量部隊(和餵養給他們食用的牲畜)的流動,為傳染病迅速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許多人都傳言稱,當時戰地的那些屍體,任由他們在“無人區”腐爛,並且成為了1918年全球流感爆發的根源。另外也有人稱,當時的流感爆發,主要還是德國的生物恐怖主義造成的。
後來,人們開始相信,1916年至1918年,這場全球爆發性流感,主要有三個可能的時間和地點。
其一,來自法國城市埃塔普勒(Étaples)軍隊醫院的英國醫生提到過“化膿性支氣管炎”的爆發。
其二,來自美國堪薩斯州哈斯克爾縣(Haskell)郊區的一位名叫洛林·米納爾(Loring Miner)的醫生,報告稱他遇到了多例“無法確定性質的疾病”。
其三,據《紐約時報》報導稱,中國遭受了一場使2萬人都感染的“未知”流行性傳染病。一些歷史學家還認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不是法國人僱傭的中國勞工,把流感病毒帶到了歐洲。更有意思的是,當時大部分中國勞工都駐紮在埃塔普勒附近。
1918年,西班牙城市瓦倫西亞(Valencia)報導了流感病例。這場“西班牙”流感,與普通流感症狀非常相似,包括髮燒、發冷、頭痛、咳嗽、嘔吐、腹瀉以及無力等症狀。只不過,這些症狀的發作會更加突然,感染這種流感的人,甚至在街上走著走著就暈倒了。
此外,這種流感還會引起腹部和鼻出血。由於肺部充滿粘液,導致呼吸困難,有些患者還會出現淡紫色發紺症狀(皮膚呈藍色)。據最後被治癒的患者透露,他們還稱在患病期間頭髮變白,甚至脫髮,同時許多人還長時間遭受心臟問題、心理健康和嗜睡的問題。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的祖父弗雷德裡克·川普(Frederick Trump)就因這場來自西班牙的流感而在紐約皇后區病逝,享年49歲。
此外,在當時的流感中,經治癒而倖存的名人還包括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印度政治家莫罕達斯·甘地(Mahatma Gandh)、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美國著名默片演員麗蓮·吉許(Lillian Gish)、美國演員格勞喬·馬克斯(Groucho Marx)、迪士尼公司創始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英國時任首相大衛·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法國時任總理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émenceau)、以及(可能還有)美國一戰期間的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
1919年,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不幸感染這場始源於西班牙的流感後,通過一系列自畫像和素描作品,傳達了這場流感給人們帶來的恐懼。這些作品,同時也傳達了他個人因染病後的痛苦,你甚至可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無聲的尖叫。
在當時的北美國家冰球聯盟賽中,由於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與西雅圖城市佬隊之前的比賽在第五場過後就停止了,所以當年沒有哪支隊贏得了斯坦利杯。
當時,兩個團隊的球員都染病了。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因球員人數不佔優勢,就提前認了輸。但西雅圖城市佬的球隊經理卻拒絕認領斯坦利杯。幾天過後,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球員喬·霍爾(Joe Hall)因感染流感導致的肺炎不治而亡。
1920年,當西班牙大流感消失過後,全球範圍內,共計造成了大約有5000萬至1億人的死亡。其中,67.5萬人都來自美國(死亡人數超過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 鮮戰爭以及越南戰爭中所有的死亡數)。
當時的這場流感,來勢相當凶猛,而且異乎尋常,無論年輕力壯還是黃髮垂髫,都很難抵抗。
在西班牙大流感盛行的1918年,平均壽命直接從51歲驟降至39歲。根據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的一篇報告,這場西班牙大流感在較短時間裡造成的大量死亡人數,幾乎是空前絕後的。據估計,如果類似的流感在全球範圍內爆發的話,死亡人數可能會達到200萬。
1920年至1930年期間,盲人音樂家威利·約翰遜(Willie Johnson)以及音樂人埃西·詹金斯(Essie Jenkins)分別錄製了單曲《耶 穌來了》(Jesus Is Coming Soon)、《1919流感藍調》(1919 Influenza Blues),來反映當時社會普遍認可的信念。大家認為,是上帝的憤怒,才導致了1918年的大流感。
在約翰遜的單曲歌詞中,他寫道,“上帝已經警告過你了。”而在詹金斯的歌詞中,他唱道,“…上帝在審判這片古老的土地…富人死了,窮人死了/還會有更多的人死去…”
1933年,在雪貂身上,三位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威爾遜·史密斯(Wilson Smith)、克里斯托弗 H.安德魯斯(Christopher H. Andrewes)以及帕特里克·萊德勞(Patrick Laidlaw),終於成功分離出流感病毒。
1936年,一位名叫斯圖爾特·哈里斯(Stuart Harris)的研究員在雪貂對著其面部打噴嚏過後就感染了這種流感,對此哈里斯也是非常興奮。他感染上流感,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明,流感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
然而,儘管在病毒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仍然無法在臨床上為患者提供有效幫助。
1939年,隨著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科學家們也終於可以親眼看到流感病毒了 ,同時還通過圖片形式將正粘病毒(orthomyxovirus )分享開來。
隨著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推進,甲型病毒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它既能讓人類感染,也可以讓動物(特別是豬、馬以及海洋哺乳動物)感染,而且還可以快速變異,從而導致大規模的爆發性流感。
另外,雖然乙型病毒也能在人類和動物中傳播,但其影響力則相對較低。最後,丙型病毒就只會在人類之間傳播。
1941年,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宣稱,其成功研發出了一種流感疫苗。一年後,研究人員就成功製出多價疫苗。所謂多價疫苗,即兩種以上抗原成分按照適當比例混合製成的疫苗,它可以有效防治不同型別的流感病毒。
1944年,研究人員相信,這款疫苗可以用於預防流感。再一年後,有800萬軍人都接受了新版疫苗接種。直到1946年,流感疫苗接種才首次向公眾開放。
1957年,“亞洲”流感又造成了20世紀第二次公認的全球性流感。它起源於香港,最終在美國導致6.8萬人死亡。全球範圍內,死亡人數高達200萬。其中,大部分都是身體狀況欠佳的人群。抗生素等最新醫學進展,也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繼發感染的風險。
1960年,美國公共衛生處(U.S. Public Health Service)建議,“高危”人群應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自那以後,醫學領域持續不斷的創新,還研發出三價和四價疫苗,通常都需要包括至少兩種甲型毒株。
然而,由於疫苗研發需要六個月時間,世界衛生組織則很難選擇到底選取哪些毒株 。在不同年份中中,挑選毒株的正確率都是隨意的,好的時候可能有50%至60%的正確率,糟糕的時候可能則只有10%。
1968年,從H2N2變異至H3N2,亞洲流感再次襲來,這次又被人們稱之為“香港流感”,它是20世紀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全球範圍內的大流感。
1997年,在香港,一個三歲小男孩在學校跟小雞玩耍後的幾天就死亡了。科學家驚恐地意識到,其死因是H5N1病毒,就像1918年的流感一樣,都是禽流感,隨後再出現傳播至人的情況。政府部門迅速採取行動,宰殺超過100萬隻家禽,及時止住疾病的傳播。
截至目前,該病毒還沒有出現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可能性。但據美國衛生部門的估計,如果H5N1型病毒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全球範圍內將有9000萬人恐將受影響,最終死亡人數估計在200萬人左右。
1999年,儘管有證據表明,最普遍的抗病毒藥物並沒有特別的治療效果,但美國仍然開始儲備抗病毒藥物和其它醫療用品,每年甚至會耗費5億美元的投入,以防大流感爆發。
2000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斯蒂芬·雷納德博士(Stephen Rennard)發現,雞湯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症狀。
2005年,通過美國堪薩斯州以及英國倫敦等多地因流感而死亡的患者肺部樣本,包括著名的醫學博士、病毒學家傑弗裡·陶本伯格(Jeffrey Taubenberger)在內的研究人員,完成了1918年流感的病毒基因組測序工作。
2008年,谷歌推出一款預測流感的產品——谷歌流感趨勢(Google Flu Trends)。結合谷歌搜尋歷史,比如“這是感冒還是流感?”,以及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有關資料,同時再通過內部演算法,谷歌希望可以實時地對全球當前流感疫情進行估測,並預測下一次可能發生的流感爆發。
2009年,由於谷歌流感趨勢沒有提前探測到驟增的流感案例,谷歌又重新調整了有關演算法。然而,針對2012年的流感情況,谷歌流感趨勢又做出了過高估計。2015年,谷歌關停了這個專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遊戲公司Z-Man Games還推出了一款名為《瘟疫危機》(Pandemic)的桌面遊戲。2018年,該公司還推出了這款遊戲的數字版本:“作為一支優秀抗疫團隊的成員,你必須儘快為四名生命垂危的患者找到藥物。
2009年,研究人員凱倫·斯塔克Karen Stark在《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上發表論文稱,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之所以造成極高的死亡人數,其中一項原因,可能是因為阿司匹林中毒。
政府部門官員當時宣稱大劑量阿司匹林可以用於流感治療。當時,剛好拜耳公司(Bayer)的阿司匹林專利過期,其它競爭者紛紛湧入市場。
根據驗屍報告,發現病亡患者的肺部有“潮溼”或“出血”症狀,這些症狀與阿司匹林中毒症狀一致。只不過,兩者之間是否真的有關聯,還無從得知。
2009年,同時還首次爆發了豬流感,這是21世紀第一個流感大流行。豬流感是甲型H1N1病毒的遠親,在其爆發後的一年時間裡,共計造成數十萬人死亡。
有關衛生健康部門官員表示,豬流感病毒毒株不具代表性,老年人感染豬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很低。然而,這個病毒也是異常的美麗:世界著名雕塑家盧克·傑拉姆(Luke Jerram)在他的微生物玻璃雕塑作品集中,就巧妙地呈現了豬流感病毒形態。
2011年,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榮·弗切爾博士(Ron Fouchier)利用基因技術改造H5N1病毒,成功地讓病毒從一隻雪貂直接傳播至另一隻雪貂,而且是在沒有任何第三方(通常都是豬)的幫助下。
同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研究人員川岡義弘(Yoshihiro Kawaoka),成功地將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相似的H1N1病毒與H5N1病毒毒株結合,製造了“一種真正的強力病毒”。由於擔心這些超級細菌可能出現傳播,於是其實驗室以要求對其進行道德監督。
2012年,《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的頭版文章寫道,“我們離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只差一步錯誤之遠。 ”
此外,著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的電影作品《傳染病》(Contagion)在各大院線上映。
《傳染病》這部電影的演員團隊包括馬特·達蒙(Matt Damon)和格溫妮絲·帕特羅(Gwyneth Paltrow)。影片模擬並探索了一場現代高危傳染性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迅速爆發。通過這部影片,也希望喚起影片背後的一些重要事實。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上其它地方,傳染病都有可能會瞬間爆發。
201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傑夫·薩滿博士(Jeff Shaman),通過類似於天氣預報的預測模型,贏得了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主辦的“預測流感季節挑戰賽”的冠軍,並且獲得了7.5萬美金獎勵。
2016年,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健康經濟學家查爾斯·斯托克爾博士(Charles Stoecker)發表了他的“超級碗效應 (Super Bowl Effect)”理論。
斯托克爾博士發現,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團隊外出超級碗舉辦地參加比賽的話,那當年你所在城市的流感會更加嚴重。這並不是說,外出比賽的運動員是病毒的傳播者,而是因為這些城市的人們更有可能在各種派對和酒吧密切接觸,然後可能會導致病毒快速傳播。
而在超級碗的舉辦城市,病毒傳播的風險並不會增加,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氣溫和溼度相對較高,從而殺滅了病毒。
2017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的研究人員稱,他們正在研究一種“流感呼吸分析儀”。他們希望,最終可以直接將這種裝置銷售給終端消費者,從而可以直接與醫生分享有關資料資訊。
在美國,實際上每年都有5%至20%的人會感染各種型別的流感;大約20萬人還可能遭受併發症的折磨;而平均下來,每年死亡人數則在3.6萬人左右。
然而,科學家卻一直認為,一場流行病或者流感大流行“遲遲”沒有到來。 他們也在特別研究和關注H5N1病毒。這種病毒在鳥類和哺乳動物群體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如果感染人類時,健康的年輕人可能會更容易感染這種病毒。
另外,科學家們也在持續關注H7N9病毒。這種病毒最早出現於2013年。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稱,全球有1564人感染上H7N9型病毒。其中,病死率驚人地高達40%。
原題|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e FluQUI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