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經濟和金融形勢回顧
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仍存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前景仍較為波折。根據2023年7月和10月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從前期3.5%的估計值下降至3.0%。上半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為抗擊通脹採取的加息政策持續影響經濟活動,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等事件引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而地緣政治衝突風險仍未見緩和,或進一步影響全球經濟秩序。不過,隨著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回落,衰退和滯脹風險正逐步減小,美國經濟有望實現軟著陸;另外,印度等新興市場今年增長勢頭良好,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活力。
中國疫後經濟總體恢復向好,內需不足值得重視
2022年底疫情防控放開後,今年中國經濟總體恢復向好,在經歷了一季度的強勢反彈後,從二季度開始復甦勢頭逐步回落,2023年6月末GDP累計同比增長5.5%。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一方面與去年同期的低基數有關,另一方面,居民預防性儲蓄的心態還是較為濃厚,在一、二季度的央行城鎮儲戶的問卷調查中,選擇“更多儲蓄佔比”的儲戶接近六成;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截至2023年6月末累計增長3.8%,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9%,而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表現較好,分別實現7.2%和6.0%的增速,高技術產業投資業增長較快,達到12.5%;此外,受外部需求下降、去年外貿表現強勢和人民幣貶值的影響,截至2023年6月末出口金額(以美元計)累計收窄3.2%。整體來看,國內需求不足,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仍是當前經濟執行面臨的主要挑戰。
近期對於“中國是否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熱議也層出不窮。“資產負債表衰退”這一概念由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於90年代提出,用來解釋日本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企業和居民為減少債務而主動降低投資和消費的現象;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推出財政刺激政策來擴大投資,日本央行也實施了多年的超寬鬆貨幣政策。
我們認為,現在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截然不同。日本房地產泡沫部分是由日元在廣場協議後被迫升值導致的,促使日本央行大幅降息來減小日元升值壓力,而這一寬鬆政策進一步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行為。與90年代日本相比,中國房地產市場現在面臨的困境並不同:中國超高的儲蓄率和被抑制的住房改善需求,使得房價全面崩盤的情況並不會出現。今年以來中國央行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容忍度更高,暗示中國不太可能重蹈日本匯率政策的覆轍。
宏觀調控應聚焦激發最終需求
下一步,宏觀政策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激發居民消費動力,並重新點燃企業家的市場信心。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指出,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
考慮到目前國內通脹持續走低、以及青年失業率較高,我們建議財政調控政策應該更加聚焦於激發最終需求上,從而避免出現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壓縮工業利潤的情況。在貨幣政策方面,預計中國央行可能繼續引導利率下降,並容忍匯率波動。過去一年來,利差擴大和地緣政治因素導致美元持續走高;隨著美聯儲的緊縮週期走向尾聲,美元強勢表現很可能告一段落,這將使中國的貨幣政策有更大空間。降息有助於減輕地方政府和高負債的開發商所面臨的金融壓力,而最近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暗示了中央財政可能加大轉移支付支援力度。然而,激發民間投資最終還是需要在融資方面進行一系列根本性變革,註冊制改革在此方面有望發揮巨大作用。
總體而言,只要下半年經濟增速達到4.6%,全年仍很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隨著近期中央出臺“民營經濟31條”、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並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相信短期內中國經濟執行好轉、內生動力增強的態勢將更為明朗。
貨幣寬鬆逐漸回落,社融存量增速創新低
疫情防控放開以來,需求仍在修復、經濟復甦也並不穩固。因此,2023年上半年,人民銀行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流動性,以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支援實體經濟。
6月末,M2同比增長11.3%,增速自今年2月以來連續4個月下降;社融存量同比增長9%,創歷史新低,並且7月進一步降至8.9%。自2022年4月起,“M2-社融”出現正剪刀差,且裂口持續擴大,至2023年1月達到3.2%後已回落。這表明隨著經濟復甦,貨幣寬鬆正逐漸迴歸至常態化,但內生融資需求如企業投資、居民消費/購房意願仍然疲弱,需要進一步修復。
銀行業淨息差滑落至歷史低位
息差壓力正成為銀行業當前面臨的首要課題。2020年以來,寬信用及貸款利率持續下行,但信貸需求轉弱、價格競爭激烈,銀行業淨息差持續收窄,至2022年末首次跌破2%,2023年一季度進一步跌至1.74%,同比降低23個基點,低於1.8%的行業警戒線,且二季度維持不變,未見好轉。
近日多家銀行相繼降低存款利率旨在穩定息差,隨著央行降準和利率下調,銀行負債端成本壓力有望緩解,利好銀行穩健經營,並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增強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增速持續保持在10%以上。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合計398.6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商業銀行資產合計337.5萬億元,佔銀行業金融機構比重84.7%,同比增長11.2%;自2022年4月起,連續15個月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並且超過疫情前8-9%的增速區間,主要系銀行業增加貸款投放,支援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為實體經濟穩定增長提供金融支援。
股份制銀行資產規模收縮、城商行和農商行資產增長較快
具體來看,大型銀行仍處領先地位,資產規模佔比41.5%,2023年6月末同比增長13.7%;股份制銀行自2021年以來,資產增長趨緩,增速區間為6-8%,2023年6月末同比增長6.8%,且資產佔比自2017年末18.0%降至17.1%;與之對應,城市商業銀行支援區域實體企業融資,資產增長較快,2023年6月末同比增長11.0%,資產佔比自2017年末12.9%增長至13.4%。
購房需求萎縮,居民持續降槓桿
4月份,居民部門貸款及存款雙雙負增長——貸款減少2,411億元,存款減少1.2萬億元。居民部門正在“降槓桿”,主要系預期和信心不穩——購房貸款意願不強、收入增長預期不高。鑑於4月權益市場回暖,同時服務和商品型消費恢復較好,提前還貸行為增多,居民部分超額儲蓄或向投資和消費領域釋放,但未順利流向地產行業。
下半年,促消費政策(商務部7月出臺支援恢復和擴大消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汽車、家居、品牌消費、餐飲業等多領域)、房地產支援政策措施(金融16條融資支援政策延期、央行引導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等)發力,需求有望持續修復,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融資預期將改善。
市場利率、存款利率均下調,有望緩解息差壓力
6月,央行連續下調逆回購利率、MLF利率、LPR利率,均降低10個基點。本次LPR下調是繼2022年8月以來首次調整,並且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調10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主要錨定房地產領域,本次下調力度略低於市場預期。
6月8日,六大國有銀行集體宣佈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由0.25%下調至0.2%;2年、3年、5年定期存款利率分別下調至2.05%、2.45%、2.5%。本次調降存款利率將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對沖LPR下行對銀行息差的影響,支援銀行業積極發放貸款,以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8月中旬,央行開啟第二輪降息,再下調逆回購、MLF和SLF利率,降息的寬信用訊號明顯,旨在透過降低融資成本,達到激發終端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的目標。然而,8月LPR迎來非對稱調降:1年期下調10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變,主要由於當前人民幣匯率和銀行業息差壓力仍然較大。
高風險銀行業金融機構較峰值壓降一半
6月末,央行公佈了對2022年四季度全國4,36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評級結果。央行評級包括11級,級別數值越大表明機構風險越高,8級及以上為紅區高風險機構。
4,022家機構為中低風險(1-7級,綠區+黃區),資產佔全部參評機構總資產的98.3%;346家為高風險機構,總資產佔比1.72%,高風險機構較2019年峰值時壓降近半。
從機構型別看,24家主要銀行分佈於綠區(1-5級),資產規模佔比70%,是金融體系穩定的壓艙石;外資銀行、民營銀行評級結果較好,無高風險銀行;城商行評級次之,13%為高風險銀行;部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在一定風險,農合機構和村鎮銀行高風險銀行數量較多,但資產規模僅佔參評機構的0.78%,風險總體可控。
製造業、基礎設施貸款增長較快,房地產貸款回升
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5.73萬億元,同比多增2.02萬億元。根據人民銀行資料,貸款主要投向製造業、基礎設施業等重點領域,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長呈現持續恢復態勢。
上半年,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40.3%。製造業超過綠色行業,成為貸款增長最快的行業,作為一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加大對製造業的支援力度,有助於為加快破解“卡脖子”問題注入金融活水。基礎設施行業貸款增長較快,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5.8%。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持續上升,中長期貸款增長7.1%,主要系房地產開發商貸款增長較多,源於金融對房地產的融資支援政策發揮了效用。
銀行理財規模下降並被公募反超,產品競爭力有待提升
上半年需求修復仍不穩,理財存續規模下降至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2.31萬億元,同比降幅13.07%,且首次被公募基金存續規模(27.69萬億元)反超,但平均收益率升至3.39%,超過2022年2.09%的平均水平。理財規模繼續下降主要受2022年末債市動盪、理財大量贖回餘波及經濟復甦和需求修復仍然不穩等因素影響,一季度規模大幅下降後,二季度環比小幅回升。
理財公司整體競爭力穩步提高。2023年6月末,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產品。理財規模整體下降的情況下,唯理財公司表現良好,存續規模持續攀升,達到20.67萬億元,同比增長7.99%,佔比升至81.6%,累計創造投資收益2,474億元;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大型銀行的理財存續規模繼續壓降,同比分別降低84.4%、37.4%和29.4%。
公募基金規模超過理財機構,兩者的競爭正在加劇。銀行理財的產品以固收類為主,且主要配置中低風險的債券型、貨幣型產品;7月,公募基金降費改革,公募債券型基金配置對銀行理財帶來的挑戰將更為凸顯。然而,存款利率下調降低了定期存款競爭力,居民儲蓄意願見頂後,沉澱資金有望進一步迴流至理財市場,預計下半年理財規模實現U型復甦。
2023年6月,法巴農銀理財獲批,理財公司達到31家。自2018年12月以來,理財公司仍處於戰略發展初期,未來應進一步提高投研能力,豐富高波(四級、五級風險等級)產品貨架,拓寬銷售渠道輻射更多客群,並且在資本市場動盪時維持一定流動性,夯實行業競爭力。
來自: 德勤Deloi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