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金融業增加值同比下滑時間持續一年左右,表面上看當時的銀行業應該是受到較大的衝擊,但是多數銀行在其2003年財報中並未特別強調“非典”疫情,甚至很多銀行根本未提“非典”疫情,同時央行在2003年2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及受“非典”重創或影響的行業時也並未提及金融業。考慮到金融業在當時所遭受到的衝擊應該主要是因為當時正處於不良資產不斷被消化的階段,同時2003年居民部門、企業部門的槓桿率還處於低位,因此我們反而認為當時的銀行業受到的衝擊並不明顯,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支撐了銀行的業績增長:
1、當時25%左右的信貸投放仍保持在遠高於經濟增速的位置,銀行業上量的壓力不大。
2、當時的貨幣政策是加量不降價,基準利率正處於上行通道中,對銀行業的業績有比較大的支撐。
3、當時的房地產業政策雖然趨緊,但房地產業卻正處於黃金髮展期,中國的房價上漲也恰恰是從2003年左右拉開序幕,同時實體經濟的槓桿率還有很大上升空間,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有充分的釋放空間(2003年我國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僅為15%左右、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也僅在100%左右),可以較大程度支撐銀行業的發展。而目前居民部門的槓桿率也已升至60%附近、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升至160%附近,進一步加槓桿的空間不高(特別是非金融企業部門)。
新冠疫情通過影響經濟金融及政策層面,而進一步影響銀行業。
由於疫情主要衝擊製造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以及住宿餐飲、文化旅遊、批發零售、會展服務、影視娛樂、交通物流、商業貿易等第三產業,同時風險等級為中等的浙江、河南、廣東、北京、江蘇等經濟總量較大、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受疫情衝擊也較為明顯,再加上新的政策環境下多頭授信、過度授信以及授信不足的現象會同時存在,因此這一時期商業銀行的階段性資產質量壓力也會比較大。
新冠疫情下,地方政府的調控能力較強且金融主管部門的導向性更為明顯,特別是植根於地方、偏向中小微企業的地方性銀行抗風險能力也更弱,因此在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無還本續貸擴充套件至中小微企業、要求銀行聚焦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泛零售客戶群體以及商業銀行向實體讓利等政策訴求下,銀行業面臨的壓力顯而易見。
特別是被寄予厚望的全國性銀行應該充當逆週期政策的主要角色,而此時的中小銀行所面臨的困境和中小微企業一樣突出,同樣需要被關懷,但目前政策層面並沒有給予特別傾斜。我想政策層面遲早會意識到,保護中小微企業是為了保護中小銀行,但保護中小銀行何嘗不是為了保護中小企業呢?
和2003年的“加量不降價”貨幣政策相比,2020年的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導向可以用“加量降價”來表示,因此未來的貸款下行可能並非短期事件,再加上相關行業的支付結算業務大幅減少、捐贈等無形支出顯著增加,使得今年上半年銀行業的利差收入和中收會揹負較大壓力。
由於新冠疫情剛好處於全年一季度中期,且很可能會持續至今年二季度,這意味著每年一季度的開門紅基本無法實現,畢竟按照以往經驗,每年一季度的信貸投放一般會達到全年的30-40%左右。因此今年一季度的開門紅肯定會被推遲至二季度,而二季度能夠實現開門紅則需要看各銀行的能力。
同時由於中小微企業所面臨的衝擊,使得今年一季度的對公存款面臨 不小壓力,對於零售基礎較為薄弱的銀行而言,其流動性指標會揹負較大的壓力,對零售存款和同業負債的依賴性更強。
從湖北以外的地區來看,新增病例在方向上已經明顯趨於下行(湖北資料口徑的調整不影響整體趨勢),意味著目前疫情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當然境外目前有惡化態勢、需要我們更加註重防控)。
受此影響,全國各地一刀切的政策已經有所改觀,且感染人數較少的大多數地區以及感染人數較多但經濟總量較大、人口流量較高的一些中部和東部地區正有序復工。
特別是後續政策支援力度下的擴內需和穩外需政策有望幫助銀行業實現二季度業務的V型反轉。顯然目前正是過渡期,但也是銀行業風險部門有所作為的最佳機遇期,即與國家政策保持方向與節奏上的一致性、為信貸投放節奏與結構調整創造機會、為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的貫徹提供條件。
為金融機構減負、加大地方政府和銀行業的契合度以及推動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是當前最主要的政策導向,雖然地方政府的調控能力有明顯增強,但藉此之機銀行業和地方政府、監管機構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和友好。我們期待後續有更多政策向中小銀行傾斜,畢竟只有金融活,才有經濟活。
新冠疫情下,商業銀行在信貸方面做出適度調整。
1、由於不同行業的恢復能力不同,因此銀行在信貸投向上也會有所側重,如文化旅遊、酒店、會展、交通運輸等恢復能力較快,應該要成為作業物件。
2、政策導向上希望銀行業中小微企業或受疫情衝擊較大、現金流有困難的房地產業,而這也有利於爭取政策資源。
3、由於預期LPR利率將趨勢下行,意味著信貸投放的節奏要儘量加快。今年對於銀行業而言仍然是上量的一年。
4、政府合作類金融業務可能存在不小的作業機會,同時也有助於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