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給B公司測試團隊轉型的建議

樂少發表於2018-10-03

Time:2015年6月7日(星期天) 中午12:05

背景:B公司有20-30研發人員,測試團隊新成立幾人。

問題:

1、在最後交付中APP產品質量一直上不去,使用問題居多;

2、研發過程中開發並不參與測試相關工作,也不知道應該怎麼保證質量;

3、需要組建專業測試團隊對產品質量負責。

溝通分析點:

1、流程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關鍵的東西,它能幫助你固化環節,但不能幫助你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關鍵還是團隊;

現在加再好的流程,也不能幫助解決問題,團隊的基礎、積累、沉澱決定了走多遠;

如果非要有個流程,現階段比較合適嘗試《全程軟體測試實踐》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

2、目前團隊最缺的並不是測試人員,是團隊(研發、產品等)重視質量的程度;

有沒有人重視,有沒有深度使用者,有沒有人和產品的生存聯絡在一起,這些都是要思考的問題

3、開發進度夠不夠快,開發質量夠不夠好,會不會步子太大容易扯蛋;

技術債務永遠都存在,只是能夠還清、不能還清的問題了

改進策略建議如下

1、找bug獎勵制度

全員參與找bug,包括研發、測試、產品、市場人員,動員一切可用的力量,及早攔截問題到使用者手上;自己的狗糧自己吃,找到的bug制定評分機制,給予獎勵。

2、前端框架的易用性(例如Android),將降低開發、維護成本,更加快速響應問題修復

可靠性和使用者體驗,永遠要找一個平衡點,可靠性都不能保證,最後再美觀都是扯談的事實,

長遠來說,要考慮前端介面開發的高效,積累一批人才,最終還是要人來完成。

3、從產品設計、需求階段開始介入測試要點分析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產品設計了一個原型圖,所有元素都在上面了,功能性的也確定了,

這個時候就可以根據原型圖進行要點測試了,根本不用去執行任何app,當然前提是要有對業務吃透的人員來分析,

具體方法可以參考《敏捷腦圖用例實踐之路》: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

三年前給B公司測試團隊轉型的建議

團隊能夠做到根據原型圖就寫出核心測試要點了,其他查漏補缺就是開發過程去完成了。

4、持續整合+程式碼分析

jenkins+sonar,用來支援Android、java後端平臺的持續構建,程式碼分析,行程日常研發過程中質量閉環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繼續執行程式碼分析。

5、分析每個版本的bug原因

為什麼?bug都是血的教訓,很有價值的,舉個例子:

首先分析問題所在,其次分析引發這個問題的框架、控制元件,最後分析:自身團隊的技術原因,還是官方的框架問題

不斷積累缺陷庫經驗,可以從中指導團隊成員改進,我猜很多做Android的對控制元件特性都不熟悉,只是懂得用,但是不太懂怎麼用的更加好,如果是這種情況,他能夠完成業務,

但是不能保證業務流程的可靠性、穩定性,所以還是團隊有沒有一個主心骨,能夠從中總結出問題去改進;

6、團隊不需要專職測試人員,前提是什麼?

團隊成員全體測試,所有人多業務、設計都非常熟悉,所有業務、設計經過大家的評審,都認同,並且能夠指出關鍵點(也就是測試需要留意的點),

而且還有一套有效的機制來驗證這些點的問題,這樣子的團隊才可以完全脫離專職的測試人員,做到人人蔘與,外界宣傳的Google測測試研發比例是1:10,其實中間做了很多事情,大家都不懂,只是去看表面,Google的測試更加細分,如下圖所示有三種角色;

三年前給B公司測試團隊轉型的建議

另外通過測試成熟度來區分團隊,所以不要盲目去追風,國內的團隊還更不達不到這個水平。

最後一點:又要研發進度,又要測試質量,還得確保使用者買單,能怎樣?

加強團隊兼備開發、測試技能,從中提拔有能力者去突破並且帶領團隊開拓新天地,另外培養熟練業務人員把關,列舉關鍵業務點測試,積累相關缺陷經驗庫指導避免重犯問題,而現在最重要是把團隊成熟度提升,打好基礎,把質量債務最致命地方先還上。

用一張圖來表達目前比較好的成熟團隊合作方式,僅僅是做好開發階段,都很棒了。

三年前給B公司測試團隊轉型的建議

這裡並沒有提到自動化,當時測試團隊起步的基礎都沒有,談何自動化容易呢

(微信公眾號:樂少的黑板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