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創業公司與成長型前端團隊

Scott發表於2019-04-10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 Scott 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務必保留全文,勿做刪減]。

Scott 近兩年無論是面試還是線下線上的技術分享,遇到許許多多前端同學,由於團隊原因,個人原因,職業成長,技術方向,甚至家庭等等原因,在理想國與現實之間,在放棄與堅守之間,搖擺不停,心酸硬抗,大家可以找我聊聊南聊聊北,對工程師的宿命有更多的瞭解,有更多的看見與聽見,Scott 微信: codingdream。

本系列共 15+ 篇,此為第三篇非完整版,大家看完後點下關注,再轉發下朋友圈我就心滿意足了。

正文開始

所謂成長就是,每過段時間審視自己,都覺得自己曾是一個傻逼的過程。

你中意的公司有萬千個,團隊有百千種,選擇了去一家公司做事,不僅僅是選擇一個打工賺工資的場所,也是選擇了一個讓自己每天浸潤在裡面得到成長的土壤,眼睛看得到的每年工資卡里的收入數字和年終獎,眼睛看不到的是自己周身從內到外年年浸泡後的格局與能量,我們往往是告訴自己格局與能量更重要,卻往往因現實的收入數字而妥協,箇中心酸,只有多年經歷才能深有體會。

一、如何看待 996.ICU

996.ICU 在 Github 上很短時間就掀過了 10 萬 Star,讓人一下子感受到了程式設計師這個默默無聞的群體抱團發聲的力量,支援的和反對的也都有各自的陣營,但總而言之這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那就是敢於表達自己的不滿,敢於正視自己的需求,太多時候我們都對此視而不見藏著掖著。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沒有花多少時間去關注這個運動,都是從朋友圈和知乎上看到零零碎碎的觀點,直到某一天有一個同學跑過來問我,我是如何看待 996.ICU 的,我當時簡單的回覆了這樣一個觀點:

image.png

從內心深處,我自己既不支援也不反對,倒不是和稀泥打太極,而是我覺得其實是你在選擇 996,而不是 996 選擇了你,在幾千家中國 Top 的網際網路公司裡面,每個人都有足夠多的跳槽機會,996 根本無法束縛你,因為除了 996 這種偏高強度的部分公司外,還有大量 995 或者 985 這種強度可接受的公司供你選擇,只要這是你內心想要的。

不可否認,市面上有太多 SABC 的公司,也有那麼多 SABC 的決策,你不幸跳入其中浪費青春,對這種公司的不合理的體制,要大方的撕逼與對抗,也不可否認,還有很多的心術正三觀正的優秀企業家在整合所有團隊的能力,去博取一個更易生存的空間,去為社會也為組織創造更大的價值,我們每一個人都置身其中共同發熱,只不過在過程裡面,我們需要經常把心態跳出來再跳進去,去清醒的認識到資本家的逐利性,也要足夠明白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看問題就不會非黑即白。

用我一個朋友的話說,拋開上綱上線拋開是非黑白,雙選的背後是匹配自己的核心需求與可妥協需求,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條船融入一個追尋寶藏的大航海船隊,這條船可能處在船隊的核心位置,也可能處在邊緣位置甚至被拋棄,每個船上都有不同分工的角色,選擇一個靠譜的船長,選擇一艘更大的船,選擇一個海盜屬性更弱的船,被遺棄的概率才會更小,跟對人上對船,才能成長更快不枉青春。

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階段,在全民創業的網際網路全球大浪潮下,在中美貿易搏殺的開放與衝突的過程中,在扎破頭皮擠網際網路紅利公交車的創業形勢下,把自己作為一個生存謀發展的個體,放到任何一個 996/995/985/955 的公司裡面,其實都是合情合理的,過分高強度的工作制度可能是變態的反人性甚至是違法的,但這種體制下的成長可能是最紮實的最有競爭力的,對公司而言對你而言皆是如此,當 996 選擇你的時候,你可以去選擇 995,而當你不滿足 955,你可以去挑戰 996,只不過你還是要想清楚,什麼是你想要的,你是否能獲取滿意的回報。

如果你想要的是成長,你想要的是薪資福利,你想要的是未來更大的價值回報,你想要的鍍金鍍銀的漂亮履歷,你想要的是一個榮譽與共的有人情味的公司和團隊,這裡面任何一個因素不能如你所願的時候,它就跟 9xx 沒了關係,變成了你的內心和當下現實之間,是和解還是再選擇的關係,只不過再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參考標準和丈量尺度。

二、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

今天要聊的話題是創業公司與成長型團隊,創業往往讓人聯想到上市敲鐘或者死亡倒閉,而成長二字總是讓人想到磨礪與活著,我們總是以為創業公司雖然窮但一定有著比大公司更多的適合成長的蠻荒之地,可這些成長的基礎與環境實際上並沒有大公司肥沃和優越,它雖然多卻未必適合生長,只有蒲公英和仙人掌這樣的九條命選手,才適合在創業公司東闖西撞,所以問題要回歸到你是否是九條命選手?

如果你是九條命選手,你非常適合在創業公司生存和成長,能在創業公司生存的人,在大公司同樣能施展手腳,因為你經歷了太多的從無到有,從死到生,從乾裂到豐潤,從驚恐到驚喜,求生求成功的慾望更強,而如果你不是,那麼在大公司裡你應該能穩中求長,來到創業公司可能會鼻青臉腫甚至職業生涯一命嗚呼,這就是創業的殘忍之處,殺不死你的是狂風驟雨,而殺死你的往往是溫泉流水。

創業聊清楚了,再來看成長型團隊,這倆其實並沒有必然關係,創業型公司也有成長型團隊,但它未必有成長型的研發團隊,這一點大家一定銘記在心,有的創業公司非常傳統,業務非常重,對研發的需求和期待很低,研發連成長的機會都沒有,而有的創業公司雖然研發比重很高,但研發的方向和支撐的寬度研發的模式很人肉,往往這樣的公司是遇到了一個眼光保守或者話語權很弱的技術領導,說服不了公司重研發效率而不是研發數量,低成本堆起來的人帶來的可能是高成本的時間視窗風險和協同災難,我們想要的一定是一個有潛力的創業公司,那麼我去往的團隊最好是成長型的研發團隊,就算公司沒成,至少我的能力成長沒有停滯,我的身價依然很值錢。

那我們應該如何挑選創業公司呢?如何評判他的研發團隊是成長型團隊呢?

二、如何選擇有潛力的創業公司

1. 看公司成立年限

剛剛成立的公司最好有深度瞭解和深度認同,且自己的專業性足夠強,全憑運氣是一件很不值得鼓勵的決定,要知道創業公司的死亡比例非常之高。如果成立了好多好多年,比如超過 5 年超過 7 年卻沒什麼市場規模,那麼也要慎之又慎,這樣的公司往往是模式依然有問題,可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是否還能發力要深度推敲。

如果大家讓我給一個年限的話,那麼我建議是 3~5 年,這樣的公司往往是在 B/C/D 輪,有不太落後的的市場薪資,有不錯的業務發力和規模化機會,有相對較年輕有鬥志的研發團隊,有一群頭腦活躍思想堅定的年輕人,重要的是還有期權。

2. 看公司的創始團隊

現在有很多查公司資訊的 App,甚至比較專業的會有收費服務,去這些平臺上查公司的創始團隊成員,然後挨個把他們的名字到各個創業/財經/知乎等平臺,去搜他們過往的創業履歷以及打過的官司。如果這些人大部分出身名門(也就是大公司或者上市公司高管),也就是這些人已經成功過甚至早就財富自由,那麼跟隨他們一定比跟隨無名之輩靠譜許多。因為這些人二次創業往往更純粹,有更強的使命感驅動,小家子氣的概率比較低。

3. 看公司的融資清單

我說好不是真的好,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這一點在擇業上其實也是成立的,投資機構的眼光是非常毒辣的。如果是非常知名的投資機構參投跟投,並且這些投資機構出現的負面新聞比較少,投資的成功案例非常多,那麼從天使到 ABCD 輪裡面,大部分身影都是知名投資機構,那麼這個公司比起其他公司大概率靠譜許多,要知道比我們專業的人會賭這公司會贏,我們跟隨專業的人更不容易犯錯。

至於大家讓我說哪些投資機構比較知名,大家可以搜僅今年上市或者快上市的公司,他們的背後都是誰投的,比如今日頭條,趣頭條,拼多多,美團,餓了麼,大搜車等等,看這些公司背後的投資機構有沒有出現在你中意的這家公司的資方清單裡,如果一個都沒有,那麼要謹慎了。

4. 看公司所做的業務所處的行業

不感興趣的事情很難做到極致,這一點對於當前的年輕人很關鍵。如果你經過了仔細的瞭解,你發現真心不喜歡這個公司的業務以及它所處的行業,甚至壓根不認同這樣的模式,那麼最好不要選擇這家公司。但也不要武斷的拒絕機會,而是看能不能進一步跟裡面的高層以面試的方式拿到接觸機會,聊聊到底他們在做什麼做了什麼想做什麼,也許聽一聽會改變你既有的認知,同時也可以通過自己人脈以及全網的搜尋,正面側面地看看這家公司對外的形象、發言和對社會的貢獻到底如何。

5. 看公司的競爭對手

這算是另闢蹊徑了,有時候瞭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除了他的朋友,反而是通過他的對立面來了解,這樣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依然是通過各種渠道來搜尋它所處賽道上目前有哪些公司,他們大概的成立時間、員工數量、業務規模情況,以及一些第三方的財務週刊對該賽道的評價,是如何評價這家公司以及它的競爭對手的,這些商業觀察員的商業總結能力是遠遠優於一個普通程式設計師的,所以可以透過它來看到一些公司的正面和負面,積極和詬病的形象乃至商業模式的短板。

三、如何判斷是一個成長型的前端團隊

前面聊了很多非常虛的選擇,回到我們最關心的話題,如果我想要進入一個創業型的公司,並且這個研發團隊是成長型的,那麼到底我從哪裡來判斷是否符合預期呢?

首先,無論這個團隊是否是成長型的,假如公司不是你想去的公司,你自己各種調查發現這公司有問題或者不是你能認同的企業文化,那無論這個研發團隊多麼吸引你,都可以保守一些不要前去,也就是說,你要選擇團隊的前提是,這家公司你要有基本的認可,否則會經歷一個內心煎熬的磨合期。

如果公司你覺得還行,那麼接下來要仔細研究下它的研發團隊及它的前端團隊了。獲取資訊的渠道無非下面幾種,從最具有參考性到一般參考性:

  • 你有沒有熟人、朋友、前同事曾呆過這家公司甚至這個團隊,直接聽一聽他的評價,他為什麼選擇在這家公司做事,以及他為什麼離開和為什麼還沒離開,他是如何看待這家公司的研發能力、做事方式和技術部的主管能力的。
  • 從所有的技術媒介上(技術會議平臺、Github、掘金、各種技術論壇)去搜尋這家公司前端團隊留過的痕跡,無論是 PPT,開源的程式碼庫,還是一些技術部落格和觀點,從裡面聽一聽他們對於技術的開放程度,他們心目中的技術理想國,他們是否為自己的技術成果而感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如果有,那麼這個團隊大概率是一個技術氛圍活潑開放的團隊,如果沒有任何音訊,那麼說明這個團隊很低調,也或許這個團隊內外的話語權都很小,還發不出自己的聲音。
  • 直接使用它們的產品,瀏覽它們的官網,看他們對於產品的打磨細心度,注意這是一把雙刃劍,不同的公司這一點做的很迥異,通常 toC 的公司外部產品都很精細,而 toB 的公司可能會很粗糙甚至找外包公司做一些外部產品,因為他們的核心產品都不依賴於外部這些產品,所以小菜前端就曾經被好多候選人質疑,官網做的很糟糕,App 做的很粗糙,這一點的確是事實,因為我們的工夫都花在了行業相對封閉且閉環的產品建設上,官網以及交易 App 沒有花心思去打磨,但無論如何,外部產品打磨不好的公司,這一點一定是減分項,如果做的很不錯,至少說明這個團隊對於細節有一定的把控和要求。

最後,就是面試流程中的資訊收集,建議可以與面試官聊聊團隊的過去,而不僅僅是現在和未來,通過觀望過去可以看到更多這個團隊求變的勇氣和魄力,可以把小菜前端剖開,看下這一年多的團隊大事時間線:

宋小菜前端大事記 copy.png

為什麼我前文說不需要為 9xx 糾結,它是雙選關係,是可以從這張圖上,從管理的視角梳理出來這樣幾條線:

  • 人員變動線
  • 技術變化線
  • 組織調整線

這幾條線是能反映出一個組織的健康程度,我後面的文章中也會討論組織與管理相關的內容,這裡僅舉例給大家參考,一個健康的組織這幾條線應該都像流動的水一樣,不是陽光春風一樣完全沒問題,而是在組織不斷的成長推進中不斷的解決新老問題,促使這個組織不斷髮生正向的變化,從人到事情都要有變化,所以既有技術的動作在頻繁發生,也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當然也有跟不上隊伍的同學的勸退,大家看待自己的組織健康度也可以從這幾個視角評估。

以上提供了很多視角,我們再回到個人與團隊的雙選關係,如果這個團隊一直在等某個關鍵人才來才能打破僵局發生改變,那你要 Make Sure 你就是這個 Key Role,你擁有足夠資深的能量進去後去喚醒這個團隊,不然久而久之你也會被團隊所侵蝕腐化掉。因為環境比想象中要現實的多,好的環境中你會越來越好持續變好,而走向枯竭的團隊會日以繼夜的侵蝕你的意志,並最終擊垮你的心智,無論是綠洲團隊還是荒漠團隊,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自己內心要足夠隱忍強大,因為任何團隊都有它的荒漠週期,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在繁花似錦的創業汪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歸屬地,去發揮自己三千六百萬噸當量的潛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