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之路三、團隊建設:怎麼帶隊伍?

安木夕發表於2021-11-11

系列目錄


0、引言

管理是一門實踐科學,必須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多練、多思考、多總結,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體系框架。

本文主要對是課程《技術管理實戰36講》的學習筆記,結合自己多年不太成熟的管理經驗,略有體會,受益良多。做了一點不成熟的總結,課程資料在文末引用資料處。歡迎留言交流!,
  image.png

1、團隊建設

團隊建設就是俗稱的“帶人”,因此其主體物件就是團隊成員、及其內部關係,分為三個層次,6個維度的工作要素:

  • 針對員工個體的兩個要素是:能力培養和激勵
  • 針對員工個體之間的兩個要素是:分工和協作
  • 針對團隊整體的兩個要素是:梯隊和文化

  image.png

2、團隊培訓

培訓首先要搞清楚核心訴求,明確人員的能力模型。一般總結為通用素質、專業技能、管理能力三個方向,是企業培訓主要的出發點。

  image.png

  • 通用素質:基本職場工作能力、素養,包括企業文化、行為規範、價值觀、時間管理、壓力管理等,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效率。
  • 專業能力:崗位工作直接相關的專業技能、工作流程規範等。
  • 管理能力:專案、團隊管理相關的能力,同時對通用素質能力會要求更高,面向各級管理人員或儲備管理人員 。

作為技術團隊,培訓內容主要是專業技能,其次針對管理人員、骨幹也要兼顧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的培訓。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 鼓勵自主學習:公司提供資源和政策支撐,如購買專業書籍,報銷線上培訓課程費用等。還有補貼專業技術證書,這裡就需要結合公司需要了,有些公司的專案需要有一些技術等級證書的可以考慮。
  • 部門組織學習:組織興趣小組、技術分享、程式碼評審、工作覆盤分析等,把這些工作常態化、規範化落實下去,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形式。同時也配合一些政策支撐,如基於對分享的問卷評分,給予獎勵。
  • 工作實踐:在工作中引導和鼓勵大家嘗試新的技術,可以學習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給予一定授權和支援,以及必要的輔導。最終的經驗和成果可以進行團隊分享。
  多年觀察來看,作為IT人,從來不缺學習方法、學習資料,各種書籍、視訊資料、git、技術部落格等等。缺的是學習自主學習意願和動力,對技術的熱情不夠。所有大多數人雖然工作N年,依然是Ctrl+C,Ctrl+V,只是一個搬運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學習意願很強,內驅力好的人,才會成長比較快。

針對不同的培訓物件的補充:

  • 新人:首先是必要的入職培訓,配備導師/跟進人,明確指導人。明確的公司的技術線路,給予方向和期待。
  • 技術骨幹:激發大家的技術熱情,挖掘具有潛力的人員樹立標杆,其他就是上面的三個方面的培訓方式了。
  • 管理人員:技術管理人才是比較稀缺的,不僅要技術過硬,還要有比較強的規劃、管理、協調能力。主要還是內部挖掘培養,放權給予鍛鍊的機會,再適當的指導,有一定實踐經驗了可以再學習一些管理體系的課程,就會成長比較快。

  image.png

3、人員激勵

員工激勵確實是管理裡面最難、最玄的東西,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

《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過:“人非理性生物,由情感驅使,被偏見支配,傲慢與虛榮是他們的動力之源,要學會讚美別人”

3.1、激勵認知:馬斯洛需求模型-雙因素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即“需要層級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arold Maslow)於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正式提出的。同時他也是心理學三大勢力的領導人物,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開創者和領引者。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
  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被稱為低階需要或生理需要;另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需要,被稱為高階需要或實現需要。
  當低層級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逐漸降低,其優勢地位也就開始走下坡,繼而引發高層級需求。此時高層級需要會比低層級需要具備更大的價值和上升空間。

image.png

雙因素激勵理論(dual-factor theory)又叫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裡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來的。激勵因素是指成就感、別人的認可、工作本身、責任和晉升等因素。保健因素是指組織政策、監督方式、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和工資等因素。

激勵因素:能讓員工感到滿意的因素

  • 工作表現機會和工作帶來的愉快
  • 工作上的成就感
  • 由於良好的工作成績而得到的獎勵
  • 對未來發展的期望
  • 職務上的責任感等

保健因素:是基本需求,如果缺失會造成員工不滿的因素

  •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滿足,則易使員工產生不滿情緒、消極怠工
  • 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後,無論再如何進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難使員工感到滿意,因此也就難以再由此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 如工資報酬、工作條件、企業政策、行政管理、勞動保護、領導水平、福利待遇、安全措施、人際關係

根據赫茨伯格的理論,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要在“滿足”二字上做文章。滿足人們對外部條件的要求,稱為間接滿足,它可以使人們受到外在激勵;滿足人們對工作本身的要求,稱為直接滿足,它可以使人們受到內在激勵。

3.2、激勵認知-驅動力3.0

image

在團隊激勵的操作層面,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 3.0》更容易理解和使用。他把驅動力的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驅動力 1.0、2.0 和 3.0。
  image.png

驅動力1,對生存和安全的渴望,這個是工作基本要求,不作為激勵要素。

驅動力2,人的本能就是尋求獎勵、避免懲罰。因此基本激勵策略就是“獎勵好的行為,懲罰壞的行為”,就是俗稱的蘿蔔加大棒

  • 這種驅動力屬於是外部刺激,要善用、慎用。
  • 激勵或懲罰都要及時、公開,以及明確具體針對的行為。

驅動力3,驅動力 2.0 的核心價值觀是“順從”;而驅動力 3.0 的核心價值觀是“自主”,其核心在於自驅力。提升自驅力的三個建議(丹尼爾·平克):

  • 第一,提升員工工作的自主性。即給員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感。如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方式等,及一定範圍的工作節奏。對於依靠創造力的腦力勞動的公司,嚴格的考勤制度並沒有什麼意義,產出有價值的結果創造利潤才是根本。
  • 第二,提升員工專精度,讓員工持續有成長。這裡的“專精”強調的不是要設定目標去成為某個“專家”,而是強調“自主投入”的過程,為員工創造願意自主投入的條件,因為只有自主投入才能帶來專精。明確工作目標,目標要略有挑戰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或者個人興趣。讓人樂於投入到這個工作中,和自我價值結合。並取得成就。
  • 第三,給予員工意義和使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工作背後的意義和價值。如果說驅動力 2.0 的核心在於“利益”最大化,那麼驅動力 3.0 在不拒絕利益的同時,更強調的是工作價值的最大化,希望自己做出來的工作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在日常分配任務的時候,不要只是簡單說開發什麼什麼功能,更要強調這個任務的背後的背景和價值。

  image.png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 3.0》一書中有說:“服從讓我們撐過白天,而投入才能讓我們撐過夜晚。”這告訴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外驅讓我們可以做好本職工作,而內驅才能讓我們成就卓越

3.3、激勵的執行

不僅僅只是胡蘿蔔和大棒,激勵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很多,激勵可用的資源是很豐富的。不能流於表面,只是照貓畫虎做了一套激勵動作肯定是很難達到效果的,結合團隊制定由外到內的激勵制度和措施。

每一個激勵方案都需要去思考和設計,把外驅和內驅結合起來,把長期和短期結合起來,把業務推進和職業幸福集合起來,把個人工作和團隊使命結合起來。

總結起來:

  • 第一,激勵要立體。介紹了非常豐富的激勵要素,你需要從單一的激勵維度,升級為更加立體的激勵體系,從而適應新職場環境的要求。
  • 第二,激勵在平時。你不能指望一些臨時性刺激方案來做好激勵,激勵體系的搭建應在平時。當員工跟你提離職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再是一個激勵問題了。
  • 第三,激勵要設計。由於每個人的業務特點不同、團隊性質不同、管理風格不同、員工特徵不同、問題挑戰不同,所以不要迷信別人給你的激勵建議,更建議你充分考慮自己面臨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特質和激勵框架,來設計適用於自己的激勵體系。

  image.png
其他一些小Tips

  • 對一些值得鼓勵的行為,在工作群裡,如釘釘、微信裡公開小紅包鼓勵,及時認可,形成正向反饋。>對一些值得鼓勵的行為,在工作群裡,如釘釘、微信裡公開小紅包鼓勵,及時認可,形成正向反饋。
  • 多宣貫強調結果/價值導向,對於上下班打卡、請假等考勤可以適當靈活一點,儘量營造一種稍寬鬆的環境。
  • 對團隊成員定期的溝通,如每季度/半年一次,進行引導和肯定,協助做長期的職業規劃。對於骨幹員工、優秀員工可以酌情給出調薪、獎金的希望和期望。
  • 對好的行為公開會議的表揚和肯定,如站會、週會、公司刊物等。
  • 對於不好的處理私下進行,儘量不要公開宣講,私下進行的時候可先抑後揚。
  • 一些獎懲措施要做到公開、透明、公正。
  • 工作安排上,多宣貫公司、專案、產品的目標和願景,具體的任務也要說清楚背景和價值,少用命令的口吻,大家是一個協作的團隊。
  • 4、分工和協助

    分工是什麼?:分工就是螞蟻搬家,各司其職,互不干擾。分工就是解耦,把一個大的目標按照專業拆分,每一個崗位在工作時都保持高效,互不干擾,單點效率高。

    協作是什麼?:協作也是螞蟻搬家,無縫銜接,高度配合。各個崗位、組織之間無縫銜接,讓整體效率提高。

    沒有分工就沒有協作。科學有效的分工,是一切高效協作的基本前提。管理的能力體現在把群體的能力發揮出來,而不是期待每一個加入組織的成員都有聖賢之境界。組織內部既要分工明確,又要互相溝通、協作,以達成共同的目標。

    4.1、專業的分工

    我們是出於規模化、協作和專精的目的來進行分工的,在做分工的時候不能忘記了這個初衷。

    所以分工並不能直接提示效率,必須和協作結合。並不能簡單地認為分工一定是件好事,分工是不是好事取決於協作水平,協作水平又受限於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所以,管理者的工作意義重大。

    常見的分工方式:

    • 矩陣式:縱向的按照崗位職責、專業劃分,以人為主。橫向的是產品組織、或專案組織,以事為主,有各種角色構成。
    • BU(Business Unit),事業部,或者專案組的形式,組織包含所有所需的角色。

    image.png

    兩種組織一般是交替使用,或者巢狀使用。組織分工的基本原則:

    • 分工一定要明確,有邊界,就是崗位職責要明確。分工越細,崗位職責之間的銜接就會越多,很容易出現責任的灰色地帶。這時一方面是依靠協作,另外就是各自在邊界上多走出一步,才能更好的銜接。
    • 分工儘量的穩定,不宜頻繁變更。才會讓人清晰自己的定位和職責,更有歸屬感和方向感。

    有些事情可以靈活使用虛擬組織,如技術委員會、興趣小組、技術實驗小組等。注意專人專事,明確目標和職責,注意不宜濫用。

    4.2、高效的協作

    分工明確只是具備了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真正能夠讓大家良好互動並高效產出的,是日常工作中的協作。

    協作提升的兩個要素

    • 1、建立協作機制,主要就是流程制度,如Bug的跟蹤流程、需求的交付流程等等。
    • 2、團隊凝聚力,通過提升團隊成員間的信任度、認同度和默契度來降低協作成本,提高協作效率。

    那提升凝聚力的方法

    • 1、明確團隊目標和使命,並堅持傳達使命。
    • 2、提升員工歸屬感,明確個人職責和價值,營造團隊良好的人際關係;明確團隊的文化價值觀,如透明、公開公正,學習分享等。
    • 3、加強相互瞭解,團建是不錯的方式,但切記要有設計,哪怕只是單純的放鬆,也是可以小設計的。有目的,有措施,有方案。還注意一點就是不要認為團建只是HR的職責,HR只是輔助,誰受益誰負責。
    • 4、共同面對挑戰,共同經歷,容易增強信任,快速形成凝聚力。如緊急事故、大型挑戰,跨團隊活動等。

    image.png

    5、梯隊建設

    “梯隊培養”實際上就是選撥一些人,並把他們培養成團隊的核心骨幹,也就是團隊的“骨架子”。核心骨幹主要包括技術型的“架構師”、“核心開發”,業務型的“業務專家”,技術管理類的“組長”、“負責人”。

    梯隊建設有兩個部分的工作:一個是選撥和物色培養物件,另外一個是培養這些人。

    • 第一,要保持人才選拔和團隊建設的一致性。即你對核心人才的選擇,需要和你團隊建設的理念保持一致,這主要體現在能力、協作和文化三個要素上。
    • 第二,和你相似的人才是人才,和你互補的人才是更寶貴的人才。如果說上一條原則我們強調了價值觀層面的一致性,那麼這條原則就是在強調行為風格和思維方式的多樣性。

      image.png

    骨幹的培養三要素:

    • 第一,對齊期待,達成共識。常用方式是 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即個人發展計劃。
    • 第二,提供機會和發揮空間,做好授權。在授權的事情前、中、後期都需要全方位跟進,事前約定目標和規劃思路,事中關注進展和風險,事後覆盤和改進。

    “工作授權三段法”
      image.png

    • 第三,建立反饋機制。週期性的溝通機制是有必要的,可約定一個時間,如雙週、月進行溝通。

    骨幹、梯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萬不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而忽略,因為你會發現沒有骨幹梯隊的支撐,你會越來越忙,天天救火,陷入惡性迴圈。

    6、團隊文化建設

    文化就是團隊中一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行為作風。和團隊管理者的個人作風有緊密,不能生搬硬套,要和自身、團隊特質結合,首先管理者自己必須認同,並能夠做到。

    例如:

    • Google 有一條眾所周知的價值觀叫做“不作惡”;
    • 百度早期的核心價值觀是“簡單可依賴”;
    • 阿里的核心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平凡人做平凡事”等;
    • 滴滴有個部門,他們的文化是“首問責任制”

    團隊文化才真的是一項比較玄又很有用的東西,和團隊規劃、團隊建設一脈相承。團隊文化的建設的思路和前面團隊願景的建設方法是相似的。
      image.png

    團隊文化的工作不僅在“知”,更應在“行”,即要做到“知之真切篤實,行之明覺精察”——知行合一。而且切記團隊文化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制度到習慣,由習慣到文化循序漸進。
      image.png


    附錄-引用資料

    版權申明:版權所有,本文內容僅供學習,歡迎指正、交流。
    部落格圓:http://www.cnblogs.com/anding_ 雀語:_https://www.yuque.com/kand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