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宜信財富管理產品部負責人Bob:市場變化驅動產品思維升級

宜信技術學院發表於2019-10-14

前言:宜信技術人物專訪是宜信技術學院推出的系列性專題,我們邀請軟體研發行業的優秀技術人,分享自己在軟體研發領域的實踐經驗和前瞻性觀點。

第四期專訪我們邀請到宜信科技中心財富管理產品部負責人Bob,與大家一起聊聊個性化推薦產品功能的設計和B端產品的功能策劃方式。

擴充閱讀:迴歸架構本質,重新理解微服務

智慧金融時代,大資料和AI如何為業務賦能?|專訪宜信AI中臺團隊負責人王東

一切技術創新都要以賦能業務為目標|專訪宜信資料智慧研發部負責人張軍

記者:Bob老師您好,首先請簡單介紹一下您目前主要負責的產品,這些產品各自面向的使用者及核心價值是什麼。

Bob:我在宜信科技中心財富管理產品部,主要負責為我們財富業務的客戶和理財師提供線上科技能力和產品,主打的產品是宜信財富APP和宜信理財師APP。

宜信財富APP,面向財富客戶提供一站式線上財富管理服務,包括“投前”的個性化推薦、線上多方式的投教等;“投中”的純線上化簽約、交易和支付;“投後”的資產分析、淨值同步和報告等。

宜信理財師APP,面向理財師提供包括客戶管理、線上營銷、交流互動等在內的一系列線上工具,對他們進行科技賦能,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獲取客戶、洞察客戶、服務客戶,最終實現銷售業績的達成。

記者:您剛才提到,我們的產品在投前環節提供個性化推薦功能,最近幾年隨著大資料和AI的興起,智慧化的個性推薦成為產品功能的一種主流趨勢。那麼就個性化策略設計而言,在產品的前端功能設計和使用者體驗、後端使用者畫像資料與產品匹配方面有什麼方法和原則?用到了哪些技術?

Bob:首先,在起初的金融產品選品上,我們會基於大資料模型,從巨集觀市場預判、大類資產配置、產品的歷史業績表現等多維度進行自動化甄別篩選,從而將市場上最優秀的、最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快速納入到選品池中,並定期更新選品池。

其次,通過對使用者靜態和動態的KYC進行智慧識別,對每一位客戶進行畫像,從可投資資產規模、客觀風險承受能力等多維度洞察他們的理財需求,並根據客戶不同的需求進行聚類和分層。

最後,通過機器不停學習過往使用者的理財行為,建立智慧策略,將最適合的金融產品與適合的客戶建立連線,並通過前端介面推送給客戶。

記者:從使用者需求出發設計產品功能和使用者體驗,涉及到演算法、大資料等技術,這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實現產品理想態,產品經理如何協調版本規劃和技術實現的節奏?

Bob:羅馬帝國不是一天建成的,市場也是瞬息萬變的,這就要求產品的更新迭代能更好地應對變化。

我們在團隊內部引入了敏捷專案管理的思想,將大的產品規劃進行需求拆解,先以最快的速度釋出一個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意思是最輕量級的可行性產品),以快速得到市場檢驗和使用者反饋。接下來根據這些反饋的資料,不斷調整產品策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使產品逐步貼近市場和使用者。

目前宜信財富APP和宜信理財師APP的版本迭代以一個月為週期,每個月的版本釋出稱為一趟“釋出列車”,每趟“列車”會“裝載”哪些產品特性、滿足哪些使用者需求,在釋出的一個多月前就會收集上來,然後進入產品設計和開發階段,就相當於列車的“預售票”。而宜信財富的微信小程式、H5以及市場活動,迭代週期更短暫,會縮短到一週或半個月。

記者:產品驗收過程中,對於智慧推薦產品的推薦準確度是怎麼評估和校驗的?

Bob:拿智慧推薦產品來舉例,產品經理關注的核心指標是從為使用者推薦產品到交易完成的轉化率。從將產品推薦推送到使用者面前,到使用者瀏覽、完成風險評估問卷,再到完成申購、打款等全流程,我們都會去觀測並評估每一步轉化率是否達到預期,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產品改進計劃。

記者:據悉,您所負責的產品既有面向C端使用者(財富業務使用者)的,又有面向B端使用者(企業理財師)的,請問這兩者之間的核心區別是什麼?怎麼界定一款產品屬於B端產品還是屬於C端產品?

Bob:在《場景革命》這本書裡有這樣的一句話:“to B和to C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因為它們都是給人用的”。這句話我非常認可,無論是“B”還是“C”,他們都是使用者,都希望使用令人滿意的產品。

如果一定要說區別,可能是B端產品客群相對固定,而且他們更善於主動找上門來提出需求,產品經理需要根據特定客戶去挖掘需求,定製化產品。而對於C端產品,更需要產品經理對使用者群體進行巨集觀把握,並善於運用資料工具來洞察客戶的畫像,找出主流客群的共性場景和需求。

記者:宜信B端產品的設計思路是什麼?具體解決了哪些使用者需求,從哪些角度考慮功能的設定?

Bob:宜信財富服務的B端客戶就是我們自己的理財師,他們都是我們公司的員工,相對固定。我們的總體思路是通過提供線上工具,儘可能地幫助每一個人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最終完成銷售績效,從而提升宜信財富整體業績。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獲客方面,我們提供微信端獲客小程式,讓理財師不用和客戶見面,通過微信快速分享客戶感興趣的活動、文章、產品等內容,就能引導他們快速實現註冊、實名和洞察。

洞察客戶方面,我們提供AI-KYC的工具,幫助理財師在幾秒內快速洞察客戶的理財訴求和偏好。

管理客戶方面,我們提供線上化的客戶關係管理工具,幫助理財師更好地管理相關資料,包括:客戶畫像、生命週期、行為資料等,讓理財師在服務客戶時更實時,真正做到懂客戶所需。

與客戶互動方面,我們提供一系列線上營銷工具,幫助理財師更便捷、專業地為使用者提供線上服務,包括:市場活動的邀請管理、資產的分析等。

理財師管理方面,我們提供一系列的數字化管理工具,幫助理財師和他的管理者更方便地進行銷售管理,包括活動量管理、KPI業績管理等,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工作效率。

記者:前段時間,產品經理圈有個很有意思的話題:5年後,產品經理會消失。當然有些危言聳聽,但是產品圈的焦慮確實存在,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興起也在推動產品功能的改變,作為產品經理,您認為要如何才能讓自己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度,將新技術應用到我們的產品中呢?您認為未來產品經理的發展走向有哪些可能?

Bob:我認為一個行業可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得興旺或衰敗,可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

首先,無論哪個行業或公司之所以興旺,毫無疑問,其成功的要素都離不開以使用者為中心、以滿足好使用者的需求為目標,以讓使用者滿意為使命,而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而生的。

其次,產品經理並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崗位,這個崗位的核心價值是通過產品經理自身對行業和使用者的洞察,設計出令人驚歎的產品。這裡面有對使用者情感的洞察,有對產品設計感性的領悟,有對未來的敏銳預判,而這些都是無法用機器來替代的。

如何保持一名產品經理的競爭力?

1)建議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市場的敏感性,無論是近期發生的新聞,還是和朋友的一次聊天,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瑣事,都有意識去發現其中的市場機會,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2)多體驗市面上出現的新鮮產品,這是獲得新的靈感、掌握行業最新動態很有效的方法。這裡的新鮮產品不是指老生常談的微信、百度、今日頭條這樣的大眾產品,而是去挖掘更新鮮有趣的產品與服務,始終保持好奇心。

3)矽谷目前仍然是世界網際網路的創新中心,建議多閱讀來自矽谷網際網路媒體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資訊,畢竟很多新的技術和產品模式仍來自於矽谷,可以借鑑和啟發思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