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 使人做出高質量的決策(1)

劉穎杭發表於2021-02-28

◆ 掌握使用者模型和掌握交易模型,把它們比喻為產品經理的本科畢業標準和碩士研究生畢業標準。

使用者模型:使用者畫像定位人群,通過使用者場景和使用者心智判斷使用者的決策。

交易模型:平衡好使用者價值(是使用者的主觀感受使用者認為產品/服務能否幫助其解決問題)和商業價值。


◆ 用產品思維,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價值。

產品扮演的這兩個角色,要求產品設計者從公司和使用者的整體訴求的角度思考問題。說白了,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價值。


◆ 產品思維的關鍵詞:使用者與迭代

使用者:

使用者的認知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微觀的。這包括使用者畫像、使用者場景和使用者心智;第二個層面是巨集觀的,需要對使用者群體進行拆解分層。在巨集觀上,通過使用者特徵做使用者群體的區分,在通過微觀上,用更具體的使用者畫像做使用者認知和判斷。

使用者畫像:是認知使用者的基礎故其必須擁有真實感,產品設計者做產品決策的試金石

使用者場景:場景包括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它是需求的限制條件即其決定了需求的適用範圍。瞭解外部環境如何影響使用者做決策;

使用者心智:使用者內心想法/認知如何影響使用者做決策;

對使用者群體分層,通過對資料提煉劃分特徵,便於我們進行"區分"使用者;

使用者生命週期:劃分的目的是為了區分人群,再單獨對這些人群進行需求分析(處於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需求也隨之變化),以便能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功能。科學的劃分方法是:①基於資料聚類;②基於使用者視角而非平臺視角。

迭代:

通過資料調研(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和使用者反饋(行為資料有時候會解釋不通,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訪談)來做出更好的判斷,持續優化產品(在實踐中學習)。

 

◆ 一些說明

產品價值 =(新價值-舊價值)- 遷移成本。觸達使用者的成本很低,但產品提供的價值差必須覆蓋使用者遷移成本。

使用者體驗最重要的事情在於做出分層,區分哪些是可用性,哪些是易用性,哪些又是使用者的穩定性訴求。並非所有的需求都要滿足。

所有這些產品上的方法論,都有自己的適用範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