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S CTO 馮斌|如何低成本地做出高質量決策

萬事ONES發表於2022-01-18

1 月 6 日,在 TOP100 全球軟體案例研究峰會上,ONES 聯合創始人兼 CTO 馮斌作了題為《大型團隊高效管理的機械化原理》的演講。

以下是馮斌當天分享的主要內容。

大型團隊的技術管理問題

我們先來看大型團隊在技術管理上面臨的問題。

首先,我們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低成本地做出足夠正確的決策?因為在研發場景下,特別是技術管理者,天天都需要做決策。這個決策可能是有關招聘,包括決定用哪個人,決定晉升哪位同事;也可能和功能或某個需求相關,包括是否需要選擇某個客戶,進入某個市場等。

其次,在上百人的研發團隊中,所有人的工作質量如何按照預期進行下去?在大中型團隊裡,技術管理者的下級有經理,經理下級有一線工程師,彼此存在一定的層級關係。作為最頂層的技術管理者,沒有辦法直接知道每人每天的工作情況如何。

其次,如果我們定義了一些標準,但培訓完以後,大家還沒完全理解或者執行起來的時候不習慣,這些標準怎樣才能快速落地?

最後,當我們有標準的時候,怎麼讓大家在工作的時候儘可能遵循標準,同時又不死板,有一定的靈活性?

在這裡,我要先丟擲結論:我們要基於結構化的標準和流程來做「機械化」的執行。這裡的「機械化」並非貶義,而是一箇中性詞。

結構化標準

如何進一步理解「機械化」,我們要從專家系統和結構化標準之間的區別入手。

何謂專家系統?以招聘為例,在決定是否要錄取某個研發候選人時,公司的工程師、技術負責人、HR,甚至管理層都會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看誰說服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種決策方法就叫做專家系統。

但我們發現,專家系統存在不少問題:行為經濟學的不少實踐證明,專家系統作出判斷和決策的成功率並沒有特別高,同時,專家系統經常會比較模糊,這種模糊性會讓整個團隊覺得不夠清晰,甚至可能對有些同事來說不夠公平。

相對而言,結構化標準對決策有更好的效果。

結構化量化方式,指的是我們在做決策之前,應該要先對相關事情做一些維度的分解,然後對它進行打分,通過各種手段對需要決策的物件進行量化,量化完後分高的我們可以優先選擇。

這種量化的標準更容易被執行,因為我們一旦能把這些東西量化,最後甚至可以用機器去算分。一個結果化的、清晰的標準,更能產生一個公平的效果,也能為團隊帶來安全感,而安全感能產生多團隊的驅動力。

如果我們有辦法用結構化的標準去判斷一個事物的方方面面,那麼它會更容易被我們的數字化工具落地,一旦能落地,我們就可以很方便地去做統計、分析和預判。

決策的結構化標準

既然「機械化」執行的關鍵是結構化標準,那麼,我們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從技術管理的角度,結構化標準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關於決策的,另外一類是關於執行的。

那麼,關於決策的結構化標準是怎樣的?我們在做結構化標準的時候,會列出判斷一個事物的各個維度,例如畫成一張雷達圖,這些維度是應該要滿足的一些原則。

第一個是 MECE 法則。它強調每個維度應該是相互獨立的,不重複的,儘可能覆蓋我們想要判斷的問題。

MECE 法則,是麥肯錫諮詢顧問芭芭拉·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個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常被稱為「不重疊,不遺漏」。形象地看,就像是拼圖遊戲,用一張張碎片拼出完整的圖,如果拼得正確,最後一定是一張不多,一張不少。

MECE 法則是「結構化思維」的基本功。使用 MECE 法則時,要注意三點:謹記分解目的、避免層次混淆、借鑑成熟模型。

第二個是聚焦原則。我們到底如何落地一個好的標準?而這個標準為什麼能低成本地落地?這時要考慮到「聚焦」。

「聚焦」指的是,當我們判斷一個事物的時候,不要求要有非常多的維度。最關鍵的四到六個維度,一般就足以讓我們對一個事物做出一個比較準確的判斷,一旦我們求大或求全,就非常容易導致成本高、不好執行、不好培訓等問題。

在很多時候,我們定了一些結構化的標準,最後卻沒有用。回頭去看,是因為這個標準裡需要判斷的維度可能有二三十項,例如,在招聘過程中,我們可能要判斷候選人的技術能力、溝通能力、價值觀,等等,而技術能力裡面又細分出很多子類別,從計算機基礎,到他的專業的技術棧——這些繁雜的維度讓執行變得很困難。

第三個是量化原則。當我們有了維度以後還不夠,還要對每個維度進行量化,而量化就會涉及到每一個維度的打分,它的打分標準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所區別,但是有一些方向是需要把握住的:區分度要高,要清晰,要容易衡量。

舉個反例,當我們描述某人能力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評價為良好、優秀、卓越,等等,其實,這些詞都是「程度詞」,無論是確定標準的人,還是執行標準的人,在這裡都很難做判斷,因為這些詞非常模糊,每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理解。

同時,分值不應該太多,分值如果太多的話,也會導致區分度不夠高,並且大家需要思考非常多,我們一般都會採用五分制或者十分制的方式。

執行的結構化標準

說完了決策方面結構化標準的原則,我們再來看執行層面上的結構化標準是如何具體實現的。

經過 ONES 的實踐,我們發現:把相關的結構化標準在工具上數字化,那麼在實踐使用中的效率會非常高。

首先,如果我們要真正促使行為變化,就必需內化自己的整個習慣。例如,在一個軟體團隊專案管理的場景中,如果我們要標準化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流程,養成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大家在一個工具裡工作,讓工具告訴大家,當需求分解完以後,下一步是什麼,將一系列的流程固化在整個系統裡面。

其次,如果大家可以在一個數字化工具裡工作,無論是做決策還是在執行流程,都可以利用工具去收集到相關的資料,並且形成一些新的結論和行動。

最後,這會是一個更公開更透明的場景,使得大家能更好地工作,因為它更有安全感。

我舉個經典的例子,讓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執行結構化標準。

「阿普加評分(Apgar Score)」,是麻醉學家阿普加 1953 年設計的一個判斷新生兒是否健康的模型。他一共考慮了五個指標,分別是:膚色、心率、表情反應、肌肉張力、呼吸。

image.png

第二步,打分。給每個指標設定一個整數分數區間。比如阿普加評分中每個指標可以打 0、1 或者 2 分。像膚色,全身粉紅色就是 2 分;四肢是青紫色就是 1 分;如果全身青紫就是 0 分。

第三步,計算總分。也不用加權平均了,簡單相加就行。阿普加評分的滿分是 10 分。那麼這個判斷系統規定,總分在 7 分以上就是健康;4 到 6 分就不太健康;0 到 3 分就是需要立即採取急救措施。

這是就是一種「簡單易行」的結構化標準。現在醫學界的很多診斷,比如一些癌症的篩查,都是使用類似的打分系統。這個方法把複雜的決定分解成了幾個維度上的簡單判斷。它容易操作,不怎麼受醫生經驗和水平的影響,而且因為大大減少了噪聲,準確性很高。

數字化工具內嵌標準

關於用數字化工具內嵌標準,我介紹一下 ONES 的具體做法。

在 ONES Project 裡,我們可以設定工作流引擎。就是當我們要去處理一個 bug 或需求的時候,到底走的是一個怎樣的流程。這裡我們看到有七個步驟,這七個步驟如果要人完全記下來,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資料化工具內嵌整個流程,並且在流程執行的時候用工具來提醒大家每一步需要做的事情。這樣,我們的培訓成本甚至是文件,都可以大大減少。

image.png

例如,在 ONES 新建任務時有很多自定義屬性,它是必填的,我們可以把一些任務結構化地管理起來。

image.png

關於 ONES Wiki 的功能,這裡有一個關於故障分析的模板,它比文件、比培訓更加直接。數字化工具能直接給我們提供一個預置好的標準,大家在這個標準之內去工作,快速地去完成一些必要的事情。

image.png

當標準真的可以跑起來以後,我們一定要定期覆盤,因為簡單的標準才好執行,本質上它是在簡單和有效之間做取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它是會有侷限性的。

除此之外,我也分享一下 ONES 做技術招聘的模型,我們的模型會分成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專業能力,也就是技術能力。第二個方面是學習能力,第三個是思維表達能力,我們認為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反映了他的思維能力是否結構化,是否夠清楚,是否能聚焦到目標,第四個是思維層次,主要判斷一位候選人的驅動力的來源是外部還是內部。

拿學習這個方面來講,我們會分成 0-5 六個分值,以判斷一個候選人有沒有主動的學習行為,他的主動學習行為是不是碎片化的,相對於我們剛剛說的主動、堅定、優秀、良好這些詞語來說,它更能通過一個特點、一個行為區分出不同的分值,在這個情況下,打分會更加簡單和精準。

保證決策足夠正確

最後總結一下,在大型團隊的技術管理當中,我們經常要做很多決策,同時我們要保證這些決策足夠正確。

其實我們不需要百分百正確,我們只需要足夠正確,並且讓大家在工作中可以按照一個標準來工作,保證一定的質量。

首先,機械化的標準以及流程是更有效的,執行成本是更低的。

結構化的標準和流程都應該是聚焦、清晰、簡單的。當我們有這樣的一些標準和流程以後,就可以很好地用數字化工具去做管理。

當每個人回到數字化的環境下去工作,自然就會 follow 我們之前定過的一些結構化標準,確保執行到位。同時,我們只需要在系統上點幾個按鈕,就能彙總出想要的資料,高效完成量化,這對於我們覆盤改進都非常有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