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在企業中的應用(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05
ERP在企業中的應用

http://www.226e.net/article/13/Article7143_1.htm

面向21世紀,從全球範圍看,一個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正在形成。在未來消費者導向的時代,如何對市場環境的急劇變化和顧客需求的瞬息萬變作出靈活快速響應,有效地地生產和提供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和服務,並不斷開闢消費者的新市場,是當今企業不容忽視的使命。美國管理大師湯姆.彼得士 (T.peters)用“無結構時代”來形容未來的競爭態勢,而未來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創造自己多軌道思維,積累變換跑道能量的人。企業需要通過改革和過程重組來調整素質,靈捷應變。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就是基於資訊科技的發展,從哲理與實踐兩個方面,體現各類製造業邁向知識經濟時代,順應管理革命發展趨勢的應用軟體,是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有力支撐。

(一) ERP的概念
  ERP最初是一種基於企業內部供應鏈的管理思想,它在MRPⅡ的基礎上擴充套件了管理範圍。其基本思想是把企業的業務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聯接的供應鏈,並將企業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支援子系統,如財務、市場營銷、生產製造、服務維護、工程技術等,可對企業內部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如訂單、採購、庫存、計劃、生產製造、質量控制、運輸、分銷、服務與維護、財務、成本控制、經營風險與投資、決策支援、實驗室 / 配方、人力資源等有效地進行管理,從管理範圍和深度上為企業提供了更豐富的功能和工具。

§1.1ERP的定義
ERP即企業資源計劃,它是由MRPⅡ(製造資源計劃)發展而來的,90年代初,美國Gartner Group公司用一系列功能標準來界定ERP,其定義如下:
·超越了MRPⅡ的範圍和整合功能;
·支援混合方式的製造環境;
·支援動態的監控能力,提高業務績效;
·支援開放的客戶機/伺服器計算環境。
ERP的發展基於管理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成就,其核心仍舊是MRPⅡ。這表現在ERP的基本構架和基本邏輯與MRPⅡ比較並無本質上的改變。首先,它不是面向非製造業的,其功能均是以製造過程為中心;其次,ERP的核心仍是MRPⅡ,它體現了製造業的通用模式。所以,ERP並不是對MRPⅡ的否定。
從MRP(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物料需求計劃)到MRPⅡ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製造業企業系統觀念的發展基本上是沿著兩個方向延伸:一是資源概念內涵的不斷擴大;二是企業計劃閉環的形成。它在發展的同時沒有擺脫兩個侷限,即資源僅僅侷限於企業內部和決策的結構化的傾向明顯。而ERP的發展已經突破了這些侷限。從計劃的範圍來講,首先,ERP的計劃已經不侷限在企業內部,而是把供需鏈內的供應商等外部資源也看作是受控物件被整合進來;其次,ERP將時間作為一項關鍵的資源來考慮,使企業在傳統的功能方面向實時化方向推進了一大步;再有,DSS(Design Support System)被看作是ERP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使ERP能夠解決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問題。由此看來,ERP的誕生可以看成是管理技術的一大進步。

§1.2 ERP的管理思想
1.2.1供需鏈管理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鏈管理 以整合管理技術和資訊科技著稱的美國生產與庫存管理協會(APICS)從1997年起,將生產與庫存管理資格(CPIM)考試增加了供需鏈管理的內容,並在七個主題中列為第一(其餘依次為:庫存管理,JIT,主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生產作業控制,系統與技術),說明其重要性。供需鏈管理的考試內容有四個方面:
1. 經營範圍的概念:供需鏈的要素、運作環境、財務基礎、製造資源計劃(MRPⅡ)、準時制生產(JIT)、全面質量管理(TQM);MRPⅡ、JIT及TQM之間的關係。
2. 需求計劃:市場驅動、客戶期望與價值的定義、客戶關係、需求管理。
3. 需求與供應的轉換:設計、能力管理、計劃、執行與控制、業績評價。
4. 供應:庫存、採購、物資分銷配送系統。
從以上考試內容可以看出供需鏈管理思想的重點,它兼顧“供”與“需”兩方面的環境。在供需鏈上除了人們已經熟悉的“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外,還有容易為人們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

  供需鏈的擴充 隨著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數字化、網路化、資訊化程式的推進,人們再一次改變了生產、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工業經濟也由主要是製造業轉變為製造業和服務業逐步一體化。近年來,知識經濟初現端倪,製造業佔 GN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已開發國家,這一比例已從鼎盛時期的30%~5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即使從製造業本身來看,與傳統的製造業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加了許多知識和科技的內容。特別是當企業面臨全球化的大市場競爭環境時,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業務上都成為佼佼者,如果所有業務完全由企業自己來承擔,那麼它必然要面對所有相關領域的競爭對手。因此,只有聯合該行業中其他上下游企業,建立一條業務關係緊密、經濟利益相連的供需鏈,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增強市場競爭實力。

  鑑於此,供需鏈的概念就由狹義的企業內部業務流程擴充套件為廣義的行業供需鏈,這種供需鏈是由物料獲取並加工成中介軟體或成品,再將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些企業和部門的供需鏈所構成的網路。這樣,ERP的管理範圍亦相應地由企業的內部擴充到整個行業的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配送環節、流通環節以及最終消費者,即整個行業供需鏈的管理。這種新型的管理能更有效地實現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著名的管理學教授威廉.哈拉爾在其《無限的資源》一書中詳細論述了在21世紀企業單靠自己有限的資源來進行經營是不夠的,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他說:企業協作是當代商業活動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它使知識和構想得到更大範圍的交換和共享,資訊和資源得到更大範圍的合理利用,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商業活動的效率。

  在這種供需鏈的管理過程中,首先需要在整個行業中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的供需鏈,使多個企業能在一個整體的ERP管理下實現協作經營和協調運作。把這些企業的分散計劃納入整個供需鏈的計劃中,實現資源和資訊共享,從而大大增強了該供需鏈在大市場環境中的整體優勢,同時也使每個企業均可實現以最小的個別成本和轉換成本獲得較大的成本優勢。例如,在供需鏈統一的ERP計劃下,上下游企業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使所有上游企業的產品能夠準確、及時地到達下游企業,這樣既加快了供需鏈上的物流速度,又減少了各企業的庫存量和資金佔用,還可及時地獲得最終消費市場的需求資訊,從而使整個供需鏈能緊跟市場的變化。通過這種供需鏈ERP管理的優化作用,達到整個價值鏈的增值。在21世紀,企業間的競爭將會演變為這種供需鏈之間的競爭。

  其次,在市場、加工、組裝環節與流通環節之間,建立協調相關業務的動態企業聯盟(又稱虛擬公司)。它是指為完成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等任務而由多個企業相互聯合所形成的一種合作組織形式。它通過資訊科技把這些企業連成一個網路,以便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來完成單個企業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這不僅使每個企業保持了自己的技術優勢,也擴大了其資源利用的範圍,使單個企業可以享用聯盟中其他企業的資源。例如,配送環節是連線生產製造與流通領域的橋樑,起到重要的紐帶作用,以它為核心可使這二者的供需連線更為緊密。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為了加速產品流通,往往是以一個配送中心為核心,上與生產加工領域相連,下與批發商、零售商、連鎖超市相接,建立一個企業聯盟,把它們全部納入自己的供需鏈進行管理,從而最有效地規劃和呼叫整體資源,以此實現其業務跨行業、跨地區甚至是跨國經營,對大市場的需求作出快速的響應。在它的作用下,供需鏈上的產品可實現及時生產、及時交付、及時配送、及時地送達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快速實現資本迴圈和價值鏈增值,並基本上實現了零庫存管理。我國也已開始將這一相關技術列入了國家863/CIMS主題科技專案。

1.2.2 知識鏈管理
  在知識經濟即將到來的今天,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他們最寶貴的資產和資源是知識,知識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ERP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社會環境下,將把企業的知識資源納入其管理之中,即把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儲存、傳遞、共享等組成一條知識鏈,並對其進行有效地管理。

  當今國際管理資訊發展的三個趨勢是:從資訊管理走向知識管理、從資訊資源開發走向知識資源開發、由客戶機/伺服器結構走向Internet結構。知識管理則是資訊管理的延伸和發展,資訊管理只是將各種各樣的資訊以一定的方式彙總、組織起來,方便人們利用計算機進行查詢和檢索,然而,如何由資訊產生知識,即如何利用資料資訊取得知識、再利用知識獲得最大的利潤或效益,這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知識是由資訊而來,它是通過對資訊的提取、識別、分析和歸納轉換而來的,故資訊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基礎,知識管理則是資訊管理的延申。知識管理是通過一組問答序列,即解決方案的集合尋找和識別與問題有關的關鍵性資訊,並將這些資訊進行提取,形成對某一問題的專門知識,作為決策的依據。在資訊社會和知識社會,資訊、知識和一些專門的技巧是獲取利潤的工具。知識管理是把資訊轉化為知識,用知識指導決策付諸行動,再將該行動轉化為利潤。
一個企業的知識鏈通常包括知識的識別、知識的獲取、知識的開發、知識的分解、知識的儲存、知識的傳遞、知識的共享以及知識產生價值的評價等環節,在這個知識鏈上,形成了一條知識流,其整個知識鏈如圖1所示:

  知識管理大致包括以下6個內容:①知識管理的基礎措施:它是知識管理的支援部分,如關聯式資料庫、知識庫、多庫協調系統、網路等基本技術手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聯絡渠道等;②企業業務流程的重組:其目的是使企業的知識資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識鏈上形成暢通無阻的知識流,讓每一個員工在獲取與業務有關知識的同時,都能為企業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專長;③知識管理的方法:內容管理、檔案管理、記錄管理、通訊管理等;④知識的獲取和檢索:包括各種各樣的軟體應用工具,例如智慧客體檢索、多策略獲取、多模式獲取和檢索、多方法多層次獲取和檢索、網路搜尋工具等;⑤知識的傳遞:如建立知識分佈圖、電子文件、光碟、DVD及網上傳輸、列印等;⑥知識的共享和評測:如建立一種良好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參與知識共享、設立知識總管CKO、促進知識的轉換、建立知識產生效益的評測條例等。

  總之,知識管理的具體方式就是將各部門和各人的智慧財產權和其他無形資產彙總成電子檔案放在公用的網上,形成一個知識庫,隨時可供取閱。該知識庫要有一套系統來支援和服務,以及一些基本的安全措施和網路許可權控制功能。員工可以利用該系統閱讀公報和查詢歷史事件,並且在需要交流時彼此在虛擬的廣告板上相會。例如在售後維護過程中,由於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往往維護手冊滯後於產品的更新。為此,企業可以利用知識管理技術,將每一個維護工程師的經驗、技術、訣竅和與客戶交往的技巧等集中起來,形成一個知識庫,由大家來共享。

(二) 我國企業中ERP的應用
  自從1981年瀋陽第一機床廠從德國協會引進了第一套MRP-II軟體以來,MRPII/ERP在中國的應用與推廣已經歷了近20年風雨歷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700家企業購買或使用了MRP-II/ERP軟體。然而,其應用的效果卻大相徑庭。有些企業很快就獲得了異想不到的回報;有些企業則由於實施期長,難度大,反覆多等一系列實際問題,經過了較長的磨合過程才得到回報;還有些企業半途而廢,不了了之。這種現象與國外先進工業國家實施MRP-II/ERP的效果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MRP-II/ERP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以及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程式,也影響了中國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 2.1 ERP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MRP-II/ERP的應用和發展過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啟動期、成長期、成熟期。
第一階段:啟動期 這一階段幾乎貫穿了整個80年代,其主要特點是立足於MRP-II的引進、實施以及部分應用階段,其應用範圍侷限在傳統的機械製造業內(多為機床製造、汽車製造等行業)。由於受多種條件的制約,應用的效果有限,被人們成為“三個三分之一論”階段。

第二階段:成長期 這一階段大致是從1990年到1996年,其主要特徵是MRP-II/ERP在中國的應用與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從實踐上否定了以往的觀念,被人們稱為“三分之一休矣”的階段。該階段唱主角的大多還是外國軟體。
在這期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
1.企業在選擇和應用MRP-II是缺少整體的規劃,往往是“只觀一點,不觀全域性;
2.應用範圍的廣度不夠,侷限在製造業內;
3.管理的範圍和功能只侷限於企業的內部;
4.部分企業在上馬該專案時未對軟體的功能和供應商的售後技術支援作詳細和全面的考察,所選擇的軟體系統並不適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或是無法對企業業務進行全面管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修改程式和二次開發,造成實施過程難、週期長、效果欠佳等缺陷;或是根本無法使用,束只高閣或不得不重新購買其他軟體,造成不必的浪費。

第三階段:成熟期 該時期是從1997年開始到下世紀初的整個時期,其主要特點是ERP的引入併成為主角;應用範圍也從製造業擴充套件到第二、第三產業;應用效果將顯著提高,因而進入了成熟階段,同時它也將是ERP應用的“成熟階段”。

§ 2.2 ERP在我國企業中的現狀
  目前ERP在我國企業應用中還存在有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企業在實施ERP專案時存在著 “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ERP的應用意味著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而目前多數企業卻很少從企業整體運作的層次上對原有的管理模式進行變革,在建立新的管理系統之前未能把企業的經營戰略、業務流程、生產過程和組織結構與ERP統一起來考慮,未對原有業務過程或活動的各環節進行合理化的分析並加以優化,而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用計算機代替了已有的手工操作,即企業的總體結構並未發生根本的變化,以往不適合的部分沒有刪除,造成實施ERP力度不足,功能難以全面發揮。

  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是,許多國外先進工業國家的企業在建立ERP系統之前,首先對自己企業的管理結構和模式進行徹底的革新,即將ERP與業務流程重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相結合,打破舊的管理結構,對企業的總體結構、組織、流程及其所有的環節進行考察和重組,建立新的管理程式,真正實現其合理化和現代化。

2. 國內ERP軟體存在的問題
(1).目前,國內財務軟體開發商所理解的ERP理論本身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僅僅是在探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設計上。
(2).超前的管理意識往往在實踐中走樣。儘管ERP有其嚴謹性和科學性,但在理論上是一回事,實踐中經常又是另一回事。在中國企業實現ERP,不僅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做指導,更不具備必要的條件,因此,目前的ERP軟體只能是基於中國國情的“準”ERP形式,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ERP,還需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進行改進。
(3).適合中國國情需要的ERP軟體本身也存在問題:粗淺,大多剛剛起步,還不完善,只重視事後的管理,卻忽視或弱化了動態實時監控和事前控制的設計。
(4).企業各個管理環節上存在漏侗,使得ERP管理流於形式,沒有真正達到其應有的效果。
(5).ERP管理軟體的設計不盡合理,內部資料共享和操作平臺設計的缺陷,使企業使用者無法使用,甚至經常出現當機現象,妨礙了ERP軟體的普及。

3.ERP市場尚不成熟
  我國的ERP市場不像一些先進國家已形成了一個競爭有序的、透明的、成熟的市場。而這種無序的、不成熟的市場競爭狀態呈現了一種春秋戰國,群雄混戰的格局,這將會阻礙該市場的發展。這表現在:
(1).當一家企業想上馬這一專案時,許多供應商不管自己軟體的功能和規模是否符合企業的需求,一湧而上,群起而攻之,褒己之長、貶人之短,結果是這般輪番的圍攻搞得企業無所適從,無法作出正確的選購決策;
(2).個別公司的銷售人員和代理商不管其產品是否適合買方的實情,置商業道德於不顧,在一味追求銷售目標的驅使下,不負責任地達成合同,導致了後面的實施工作無法進行和效果不佳的結局。
(3).個別軟體供應商為了單純追求利潤指標,在尚未完成漢化和本地化的情況下就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市場並出售給使用者,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必將給使用者造成實施困難、投資回收期長等不良後果;還有個別軟體供應商為了片面地追求市場佔有率,以某種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竟相壓價兜售。眾所周知,ERP/MRP-II供應商為使用者提供的不應只是一套軟體,而應包括與之相關的一套完整的實施支援和技術服務,不難設想,如果使用者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了一套售後支援服務不完整的軟體,則一定會造成諸多不良後果,此所謂“便宜非好貨”,最後吃虧的還是使用者自己。

§ 2.3 選擇ERP軟體系統
  企業在選型時既要立足於當前的需要,更要放眼未來。由於企業的管理方式受到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資訊科技的影響,因此企業在選擇軟體時要考慮到發展的需求,用發展的眼光來進行考察所選擇的ERP軟體系統是否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整合性。21世紀的企業是知識型的企業,必須及時掌握各種資訊,所以只有具有整合性的系統才能實現企業全部資訊的整合和處理。例如多地點、多場所經營,跨國經營,可通過Internet/Intranet將不同部門、不同區域的資訊整合起來,及時瞭解企業內部、供貨渠道、市場營銷。金融動態、客戶需求以及競爭對手的最新資訊,並進行分析處理,快速作出反應,緊跟市場變化並創造市場;
2.外向型功能。在21世紀,企業的封閉狀況將被徹底打破,在網路上企業是沒有明顯邊界的,其管理系統也必須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來考察軟體,除了具有生產管理功能之外,還應具備商品經營、資本經營和品牌經營的功能;
3.決策支援功能。在21世紀,大眾的消費觀將成為企業推出產品的首要驅動因素,企業必須利用整合的資訊緊跟市場的變化,快速作出各種決策,如經營戰略決策、投資決策、買賣決策、財務決策、產品組合決策、產品成本決策等,來為企業多、快、好、省地推出市場最需要的產品,並以最暢通的渠道提交到市場,儘快完成資本迴圈。因此決策支援系統將為企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提供有效的服務。
總之,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在選型時,切不可只考慮眼前的需求,不為長遠的發展著想。與現階段的需求相比,企業應選擇一個具有“胖型”功能的軟體系統,才能符合長期的要求,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我國ERP的發展前景
§ 3.1目前我國企業管理軟體的發展趨勢
1.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軟體開發商開始全面轉向ERP市場,企業資源計劃ERP市場全面啟動;
2.財務管理軟體由管理型開始向企業財務及業務管理的解決方案轉變;
3.企業管理軟體全面介入和滲透企業綜合管理,把企業的財務管理、庫存管理、生產製造。決策支援和人力資源管理整合在一套系統之中,以此為依託建立起適合企業的資料綜合業務資訊管理系統。

§ 3.2我國ERP軟體的應用前景
  我國ERP軟體將在以下一些方面可能會出現新的突破:
1.基於B/S(瀏覽器/伺服器)網路結構的企業管理軟體解決了網路資料的瓶頸問題,是ERP未來的發展方向;
2.採用基於JAVA技術的開發工具,可實現跨平臺執行,並且與國際潮流相呼應,符合國際交流的通用規則;
3.全面支援Internet/Intranet網,支援電子商務的ERP軟體是今後開發趨勢;
4.人工智慧系統引人軟體開發,使開發速度和質量極大提高;
5.整合元件的廣泛採用,將使客戶和開發商隨機組合適合企業實際需要的功能模組,並且可以隨時更換功能性模組,減少重複性開發和資源浪費;
6.系統安全性和可控性提高,使使用者放心使用軟體,而不必擔心繫統洩密
或感染病毒等問題。

(四)結束語
  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廣泛和深刻的,這些先進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夠實現,同資訊科技的發展應用分不開。隨著資訊科技和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ERP的內容還會不斷擴充套件。當前,我國的巨集觀經濟環境正日益完善,企業的興衰存亡將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我們相信在這"成熟階段",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認同ERP並使用它,實現科技與管理雙輪並進。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32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