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中國商品取消小件免稅政策僅僅三天後,美國叫停了這一條款。2月7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總統行政令,宣佈暫停執行取消“最低限度”免稅政策,直到商務部建立起“完善且高效的系統”,能夠全面處理並徵收相關關稅。這一新變化下,Temu和SHEIN贏得了喘息之機。
但顯然,Temu和SHEIN依然無法鬆懈,他們如今必須正視因政策調整帶來的潛在不確定性,未雨綢繆,在跨境電商新形勢下,找到新的確定性增長路徑。
對他們而言,這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走出舒適區的必經過程。
過去幾年裡,Temu和SHEIN加速狂奔的故事裡,美國市場承擔著重要角色。
按華創證券的預測,2024-2025年,美國市場佔Temu全球GMV的佔比,分別為35%、32%;至於SHEIN,早在2022年,歐洲和美國和市場就已經為其貢獻了60%的營收。
圖/華創證券
但如今,政策的波動、亞馬遜的阻擊,等等,都給Tmeu和SHEIN在美國的增長前景打了個問號。
01 小件免稅:既是增長利器,也成了新的瓶頸
2月1日,川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再到2月3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釋出公告,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將不再適用“最低限度”免稅政策,並需繳納10%的額外關稅,與新關稅一起,2月4日生效。
這一訊息釋放後的幾天裡,不安甚至恐慌情緒,加速傳遞到了跨境電商產業鏈上的各個角色和玩家中。
美國的T86“小額免稅”條款始於1938年,在2016年的修訂中,美國國會將個人進口商品的免稅門檻,從1994年的200美元,上調至800美元。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一政策調整,對眾多跨境賣家而言是利好——很多跨境賣家既不用支付關稅成本,也不用承擔倉儲費用,進而能夠保持一定的低價優勢。
一定程度上,這也是Temu和SHEIN過去幾年在美國市場快速做大的原因之一:
CBP資料顯示,2024財年,美國透過小額豁免規則進口的貨物數量超過了13.6億件,較2023年的10億件有顯著增長,其中超過一半的此類包裹來自中國。紐約時報也報導,免稅包裹的數量,自2016年以來增加了十倍;
美國每天進口的近400萬件小額包裹中,超過30%透過Temu、SHEIN運抵美國;
更多的跨境商家是中小賣家,天風證券在一則研報中指出,2022年時,有42.9%跨境電商賣家的營收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2023年以來業內快速鋪開的“全託管模式”,實際上也更利好中小賣家,能幫助平臺進一步豐富供給,維持低價優勢。
而在美國CBP新規下,中國輸美商品不得以“最低限度”方式清關並享受免稅,報關需要提交正式或其他非正式報關,並繳納所有使用的關稅、稅費及相關費用。
T86的清關模式走不通後,最先受到衝擊的,是跨境電商市場中的中小商家。比如亞馬遜和eBay上的自發貨賣家、在Temu和SHEIN平臺上走全託管模式的賣家、以及獨立站賣家。
一名亞馬遜的自發貨賣家此前就向媒體表示,這一政策“對我們小賣家來說是行業地震”。其提到,他們長期依賴小額豁免政策,沒有海外倉備貨,主要採用小包直郵方式發貨。
這一賣家表示,關稅及清關費用的增加,導致成本大幅增加,利潤被蠶食。
美國物流及清關解決方案提供商Bao Guo Shipping創始人、董事長Lucas Zheng也向財新網表示,不能採用T86的方式清關享受免稅,不僅是關稅增加,還有清關手續費等成本的增加,更主要的是通關時效大幅降低。
“跨境包裹的模式已經完全不適合跨境電商了。”他這麼說道。
提供貨運代理服務的物流商集體漲價,就說明了這一點。前幾天,雲途物流、燕文物流、橙聯中國、4PX遞四方、順豐國際等紛紛進行了提價。
以雲圖物流為例,2月4日其公告,自2月5日起將加收20元/票的報關手續費,同時將在包裹簽入時預收30%的關稅保證金,最終以CBP實際徵收金額為準,實行“多退少補”結算原則。2月8日,雲途物流再次釋出公告,取消了這兩項費用。
如今,川普宣佈暫停執行取消“最低限度”免稅政策,無疑讓眾多的中小跨境賣家鬆了一口氣,但長遠來看,“朝令夕改”的政策不確定性、不穩定性,顯然無法徹底打消跨境電商行業的不安感。
對Temu和SHEIN而言,如何在新的不確定性中找到突破口,也成了新的挑戰。
02 半托管,Temu和SHEIN的提前嘗試
Temu和SHEIN在美國市場快速擴張的過程中,低價是核心優勢之一,他們的低價優勢,又建立在三個前提之下:
中國龐大的產業供應鏈的低成本紅利、早期小件免稅的政策紅利、美國電商低價產品供給不足的市場紅利。
這讓他們能夠更高效地將中國低成本的供給,與美國市場爆發的低價產品需求連線起來。
其中,過去幾年裡,Temu和SHEIN在建立規模效應中,很重要的一個舉措,是降低中小賣家做跨境電商的門檻,全託管模式是核心舉措。
全託管模式下,從平臺到跨境商家,也能最大限度吃到小件免稅的政策紅利。
這一模式下,SHEIN、Temu等跨境電商平臺,最早都是採取“跨境直髮”的模式,即透過免稅的小包裹直髮快遞。亞馬遜自發貨模式的商家、其在去年推出的類全託管模式的低價商店Haul,也是直郵模式。
只是全託管模式也有限制,比如品類受限,對中小件商品更友好、本地化履約服務能力受限、空運成本降不下來等等。
此外,自2023年以來,全託管的小包空運模式面臨的監管風險也在逐步加大。
2023年上半年,美國國會下屬“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相繼釋出報告,指責Temu、SHEIN利用最低限度條款,向美國出口貨物,避免了關稅和海關檢查;去年4月5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佈,將加強對最低限度豁免包裹的審查,包括擴大檢查目標範圍、加強檢查和測試,增加資訊共享。
上述背景下,自去年以來,半托管模式轉而成為跨境電商平臺的模式重心——Temu在去年3月推出了這一模式,SHEIN緊接著5月跟進。
圖/華創證券
這一模式下,物流交付方式更依賴“海外倉”,跨境電商賣家將商品提前透過跨境物流送達海外倉,待訂單下達後,再將商品從海外倉運出送到消費者手中。
某種程度上,平臺推出半托管模式,也是在提前應對監管風險。
只是目前來看,相較於亞馬遜等電商平臺,Temu和SHEIN在海外倉佈局並不具備優勢,從效果上來看,半托管業務進展也不順利。
以Temu為例。去年3月上線半托管模式以後,拼多多對此寄予厚望,但一年過去了,Temu半托管業務的進展不及預期。
根據晚點LatePost的報導,一位Temu人士說,內部對半托管業務的期待是“只有成功沒有失敗,一定要做成也一定能做成。”
為此,Temu前後派出了多位一二級主管帶隊,組建了近一千人的招商隊伍,希望在將商品供給數量提高一倍,帶動半托管業務為Temu貢獻2024年三分之一的GMV。
但Temu半托管業務的進展沒那麼順利。截至去年10月,在歐美兩個大市場,Temu半托管招募的商家和商品數量都未能達到原定目標。
花旗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也預測,Temu的本地倉庫計劃也只佔整體業務的一小部分,到2024年底,本地倉庫的商品交易總額,對其美國市場的交易額貢獻僅有20%左右。
03 留給Temu和SHEIN的舒適區不多了
2024年以來,一個明顯的訊號是,Temu和SHEIN,都顯露出了降速跡象。
按海豚投研的測算,2024年二季度,Temu的收入環比增速大約在10%上下,三季度的環比增速可能也不超過10%。
再結合此前華泰證券在一份研報中的測算,2023年四季度和去年一季度,Temu的環比營收增速分別是47.11%、18.42%。
圖/華泰證券
SHEIN的高速增長,也在2022年以後開始遇到挑戰。
據《金融時報》報導,2022年,SHEIN的營收雖然還維持在高增速區間,為52.8%,但利潤表現出現了首次下跌,較2021年的11億美元下滑到了7億美元,淨利潤率從2021年的7.5%下滑到了3.2%。
這個淨利潤率表現並不好看。國盛證券在2021年11月的一份報告中稱,SHEIN的淨利率為5%-10%,而服裝行業巨頭的淨利率普遍在10%以上,比如ZARA母公司Inditex2021財年的淨利率為11.7%。
再到2023年,SHEIN倒是實現了反彈。《金融時報》此前引述知情人士的報導稱,SHEIN在2023年的GMV約為450億美元,淨利潤超過了20億美元。
但顯然,SHEIN目前還無法做到持續保持穩定的營收增速和利潤增速——去年底,The Information報導,SHEIN的收入增長從去年的40%放緩到了今年上半年的23%,今年上半年,其利潤也下降了70%以上,略低於4億美元。
客觀來看,他們增長速度的放緩,幾乎是必然。
比如從市場競爭的視角來看,在他們目前核心的美歐市場來看,來自本土的電商平臺的競爭,正愈發激烈。
去年底,亞馬遜正式上線了低價商店“Amazon Haul”,並在11月13日開始向美國部分客戶開放。這是亞馬遜去年6月就提到的計劃。
援引億邦動力網報導,“Amazon Haul”類似全託管模式,採用邀請制的招商方式,訂單由亞馬遜在中國運營的倉庫進行履約配送,賣家只需要負責將商品傳送至亞馬遜的國內倉庫。
此外,“Amazon Haul”主要提供白牌低價時尚、家居和生活用品類目商品,首批開放的商品覆蓋了服裝、家居、美妝、電子、配飾、辦公用品、廚房用品、運動用品、園藝用品等9大類。
“Amazon Haul”的推出,是亞馬遜對Temu和SHEIN的反擊。華爾街日報此前報導,有知情人士稱,亞馬遜已經將SHEIN和Temu視為比沃爾瑪和塔吉特等零售商更大的威脅。
再到歐洲市場,Temu面臨的競爭形勢也在日益複雜。
ChannelX釋出的歐洲電商市場報告顯示,亞馬遜和eBay分別佔歐洲流量的17%和14%左右,緊隨其後的是AliExpress、Allegro和Etsy等電商平臺,流量份額都在個位數。
當然,更早一些,CBCommerce.eu公佈的歐洲十大跨境電商平臺排名中,Temu和SHEIN也位列其中——Temu排在第五位、SHEIN排在第八位。
再疊加上政策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對Temu和SHEIN而言,需要在跨境電商新常態下,找到新的破局之法。
半托管,某種程度上是解法之一。 中信證券在一則研報中指出,美國新的關稅環境,主要從直接的關稅成本、海關操作費用、履約時效擾動三個維度影響跨境電商,不過對海外倉備貨模式影響不大。
也有券商研報分析指出,美國市場的政策變化下,利於平臺進一步推廣半托管業務。
事實上,Temu和SHEIN最近已經在這麼做了。
有電商物流業內人士向環球時報表示,Temu近日推出了一項新功能,“一鍵搬運商品”,支援同主體全託管店鋪下的商品一鍵釋出至半托管店鋪;也有媒體報導,近期SHEIN官方在社群內釋出了美國站半托管入駐政策,開始大規模引入半托商家,併為這些商家提供百億級站內外流量扶持。
但他們力推半托管業務中,一個直接的挑戰是,商家怎麼選。
以往做全託管業務的商家,很大程度上是衝著跨境運營的低門檻去的,如今讓他們切換到半托管模式,客觀上的確能規避政策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但新的風險又出現了,比如海外倉備貨也存在著成本高、貨物滯銷等風險。
一定程度上,這或許也是他們半托管業務進展不及預期的原因之一。
另一邊,從Temu到SHEIN,目前也在嘗試進一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對他們而言,繼續向全球化擴張,將雞蛋分佈在不同的籃子裡,長遠來看是一件好事。只是這或許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在更多市場,他們也面臨著政策風險——2月5日,歐盟宣佈將加強對Temu和SHEIN等電商平臺直郵商品的海關檢查,尋求徵收包裹處理費、取消價值低於150歐元包裹的免稅政策等措施。
最後,Temu和SHEIN面臨的另一重挑戰在於,當價格優勢被削弱,會不會導致部分白牌商家的出走,從而削弱平臺高價效比產品的供給優勢。
畢竟,長遠來看,不確定的政策環境下,中小跨境商家都會是受影響最大的角色。
自 聽潮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