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ERP軟體的“三種模式”(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09
企業ERP軟體的“三種模式”
目前的軟體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大規模定製開發、商業軟體+少量定製開發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平臺+少量定製開發等三種開發模式。本文筆者試圖通過對三種開發模式的對比和分析,希望對那些想上ERP的企業有所幫助。

定製開發市場將會逐步萎縮

定製開發,過去看似很有誘惑力的開發模式,隨著行業的不斷規範,各種行業軟體的不斷推出和國內國際大型企業管理軟體產商的不斷蠶食,定製開發市場將會逐步萎縮,將被那些成熟產品和業務平臺所取代。

定製開發,業務範圍是很有限的,一方面,定製開發只能是小規模的,一個幾百萬,上千萬的專案要定製的話,開發出來的產品是否專業不說,當就開發這樣的一個系統所耗費的開發和實施時間,按目前的公司頻繁開張和倒閉,估計足夠一個軟體公司倒閉好幾次了,這樣的專案,業主怎麼會放心定製呢?另一方面,搞定製開發,需要軟體公司的綜合實力特別是行業實力要求比較高,由於軟體公司沒有專業的行業堅決方案,基本上是見單打單,因此基本上是企業業務的手工模擬,能夠實現手工業務電子化就很不錯了,又怎麼能將ERP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思想融入其中呢。

來自蒂森克虜伯的經驗(大規模定製開發帶來的問題):

形成了龐大的IT隊伍,公司在IT這個非核心領域投入過大,並且還在不斷膨脹。

1、業務人員的描述IT人員理解得不確切

2、業務人員的描述本身不夠嚴謹,隨時間的變化或人員的變動會經常變更。

3、系統的整體管理水平直接取決於業務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思想。

4、業務需求有所變動,IT人員就得變動系統,IT人員的工作量會很大

定製系統的靈活性差,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速讀。往往是IT部門開發出來後,業務部門的需求已經方式變化。同時,集團在不斷的兼併、重組,並且不斷向其他業務領域延伸。定製系統的擴充套件性差、適應性差的缺點越來越突出。

IT技術正以難以想像的速讀飛速發展,要靠企業自身的IT隊伍跟上技術發展的潮流非常困難。如果不發展,又恐不能充分利用最新的資訊科技對管理和生產力的提升,最終被商場所淘汰。

因此,定製開發由於開發週期長,行業業務理解不深刻、基本上是手工作業電子化等特點,無法將ERP管理軟體的先進管理思想如標準化思想、全面質量管理思想、供應鏈管理思想等融入其中,同時由於成熟軟體產品的不斷豐富和蠶食,定製開發必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平臺模式將是未來資訊化的主流

提到平臺,在2001年是炒的最熱鬧的一年,很快,平臺概念就和炒ERP一樣被炒爛了,無論是什麼系統,那怕就是一個Excel做的幾個巨集檔案,也要加上一個平臺。

如何理解平臺?

平臺的概念目前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基於快速開發目的的、提供一些輔助開發工具(如系統管理、元件等)的開發平臺,這種平臺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平臺,充其量是一個開發工具(如Delphi)的優化,但凡有開發任務時,所有的客戶業務都需要重新開發(當然有些技術平臺也包含了一些系統管理、組織許可權等相對通用的東西)。另外一種平臺是在技術平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業務邏輯為核心的業務管理平臺,這種平臺的特點是不僅僅是一個狹義的技術平臺,更封裝了行業(或典型企業)的很多相對通用的業務邏輯,而這些業務邏輯一般是對某個行業的深刻研究後才能得到的結果,比較典型的有金蝶的BOS平臺,東軟的VP.net平臺等。

技術平臺的缺點:

1、需要開發的工作量大,提供的功能有限,無論怎麼完善和擴充也只是一個技術平臺,所有的業務都要重來,無法形成行業解決方案。

2、平臺使用困難,開發人員比較熟悉市面上比較流行的的開發工具(如Delphi),但要熟悉一個技術平臺需要很長的時間,一方面是技術平臺是某個公司特有,開發人員在沒有使用該平臺之前無從瞭解該技術平臺的情況;另一方面,由於管理軟體公司的實力的緣故,不可能和那些市面上比較流行的開發工具如Delphi相比,特別文件不全,開發人員的風格不統一,人員流動大等特點,一個技術平臺需要手把手的教,而且有很多平臺開發人員自己的個性色彩,因此技術平臺使用也是需要代價的。

3、無法形成行業積累和行業經驗,複用度非常低,所有的客戶業務知識都出存在程式設計師大腦中,無法實現共享,一旦程式設計師離開公司,所有的知識都被帶走。在另一方面,複用對一個軟體公司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個例子,有次到客戶現場,發現他們用的一個軟體很小,但所有人很喜歡這個軟體,為什麼呢?據負責人介紹,以往公司的業務員開發了多少業務、正在追蹤的業務以及所有這些的業務資訊如客戶資料等都存在業務員大腦中,這些業務員離開後就將客戶帶走了,甚至轉為公司的競爭對手。有了這個小軟體之後,業務員的所有業務活動都被記錄和追蹤,實現了資訊共享。這位負責人說,現在他們再也不當心業務員跳槽了。

業務平臺的優點:

1、業務平臺是從技術平臺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技術平臺的快速二次開發、易於擴充的特點。

2、業務平臺封裝企業所有掌握的客戶業務,容易形成行業積累和行業解決方案,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知識的複用。

3、業務平臺可以自我完善,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和技術平臺相比,業務平臺可以在實現技術上進行完善和升級,同時,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充套件和實施案例的增多,平臺中不完善的地方將被完善,同時更多的客戶業務將被擴充套件到技術平臺中。隨著業務平臺的多次客戶化應用,平臺有機會構築出一些行業軟體產品(或準產品)

當然,業務平臺也有很多需要考慮和完善的,否則,再好的思想也僅僅只是思想而已,“行動才有結果”,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業務平臺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關注:

1、資料繫結問題。一方面是要支援不同的資料庫。不同的資料庫,儲存過程(Procedure)、觸發器(Trigger)的編寫和執行都不一樣,同時,資料庫的事務控制、資料併發等也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另一方面,資料的儲存問題,業務資料是以資料庫表(Table)的形式來表現還是以物件來表現,從常遠來看,可能是會是以物件來表現,但用物件來表現,技術怎麼實現,效率如何?筆者參與開發的一個平臺就是因為採用了完全物件導向的方式來繫結資料,導致系統的效率極大的降低(特別是在資料量很大時,物件的打包解包都嚴重影響了系統的執行效率)而難以推廣。

2、效率問題。由於業務平臺不是針對具體的業務,因此,運算邏輯就會比較複雜,同時由於各業務元件是相互獨立的(解釋一下為什麼要獨立,業務平臺作為一個框架模式開發,遵從“好萊烏原則”-我呼叫你,你不要呼叫我,控制權掌握在框架上,各業務元件必需獨立,否則你中有我,我中有他,要用到他,就必需用到你、我,那樣就不是一個平臺了)各系統之間的連線也會影響到系統的效率。

3、業務邏輯的提取,這是一個很難、也是很多技術平臺無法向業務平臺轉化的關鍵。首先,我們要進行業務的抽取,我個人的建議是先按標準的ERP理論來提取,接下來,請相關業務專家進行完善和業務邏輯具體話,必要時可以藉助外部諮詢公司的力量。最後,用到實際中去,“實踐是經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要怕失敗,怕不是問題,不做才是問題,不做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

成熟的ERP產品為完美諮詢實施服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相對大規模定製開發和平臺模式下的企業資訊化建設,擁有一個相對成熟的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然這個產品不一定要是一個一個具體的、有形的東西,這個產品可能是我們的解決方案,也可能是我們的平臺,也有可能是我們代理的產品。產品是不是我們的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如果我們沒有產品,我們拿什麼來解決客戶的問題呢?

成熟的ERP產品為完美諮詢實施服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可以直接利用現成的資訊科技產品來順應企業飛速發展的需要。能不斷跟上資訊科技發展的步伐,充分體現利用最新技術的優勢。

2、可以直接利用和借鑑商業軟體中先進的管理思想、理念和行業經驗。商業軟體的實施,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3、充分利用優秀商業軟體功能全面、靈活性強、適應性強的特點,適應企業的不斷髮展和變化。

4、實施週期短,業務系統實施以業務人員為核心,全力關注業務的改善,IT人員負責系統的技術架構。

5、系統其他模式,不需要維護龐大的資訊化隊伍,專案總體投入少。

6、總體技術難度小。

是什麼在阻礙產品化

1、認為產品一定是一個具體的、有形的東西。其實,我們知道,ERP不僅是一套的資訊系統,更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管理改進的系統工程,是藉助軟體來表達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資訊系統,因此,廣義的ERP產品可以是解決方案,可以是IT規劃,當然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產品;認定ERP一定是一個具體的產品其實正說明了對ERP的不理解。

2、認為代理產品會失去核心業務。當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我們不應該做代理,那不是我們的產品時,我很震驚。企業的目的是什麼,是利潤,小平同志不是說麼?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所以說,產品是不是我們的沒關係,只要我們有利潤就行。隨著實施服務的業務越來越廣,如著名的開放原始碼ERP軟體提供商Compiere公司就提出“零產品”的概念,他們的產品是什麼?是高質量的、本地化的諮詢實施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認為Compiere公司的產品其實是一套方案,可見產品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實施,是我們的諮詢能力;關鍵的是我們是否有實施能力,我們是否是是客戶認同的行業專家,是否我們能提出確確實實適合客戶的解決方案,等等。

3、關心技術勝過關心客戶業務。很多客戶認為一個軟體產品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軟體公司技術實力而很少關心軟體公司對企業業務的瞭解程度,這種情況隨著行業的標準和客戶的成熟而逐漸改變,但這種需求對軟體公司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這是軟體公司為了迎合客戶的需求,一味的強調自己的技術,一味的發展自己的技術,而技術人員由於對純技術的發燒和性格上的內向傾向,使得軟體公司往往關心技術勝過關心客戶業務,這無論是對客戶、對軟體公司還是中國軟體企業的發展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筆者在和很多軟體開發人員交談中感受到,在這些開發人員的眼中,技術是第一位的,這讓我深感不安,鄙以為,資訊化專案的實施,軟體充其量只佔30 Percent的比重,我們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企業的業務,形成我們的行業解決方案,更多關注專案的實施。

4、對ERP沒有深入的理解,而是在炒概念。這種現象尤其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人最大的優勢就是炒概念,今天有ERP,明天就有ERPII,後天就有個RTE,名詞一大堆,到了客戶那兒,甩出一堆不知所謂的新概念,美其名曰搞創新,其實,有這些功夫去發明一些新名詞,倒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研究一下如何優化我們的產品,完善我們的方案,研究一下企業要怎樣才能實現協同,怎樣去做才能做到採購、生產、銷售一體化,怎樣去做才能實現與供應商、客戶協同,發展企業的產業鏈。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60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