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原理 | 業財一體化的幾種架構模式

qing_yun發表於2023-04-06

“業財一體化”是企業資訊化領域裡老生常談的話題,本來算是我很熟悉的領域,然而最近我發現隨著ERP技術升級換代,業界有廠商推出各種新名詞,宣稱“業財解耦”是顛覆性的解決方案,甚至還搬出了高深的會計學理論名詞,我越來越聽不懂。

我在半年前的《業財一體化系列論壇心得 | 數字化和資料驅動的財務轉型》文中,系統梳理過隨著IT技術發展,企業業務作業的數字化程度提升,在“業財一體化”數字化方面的發展程式。在具體實現架構上,我將該文中提到的“業財橫向一體化”的四種模式換種方式表述:

架構模式一:

從業務作業中,依據事先抽象出的標準化作業型別,產生業務憑證,並且根據記賬規則自動生成財務憑證,流向總帳報表。這是會計分錄(journal entry)的生成(creation)和記賬(posting)過程。

到了總帳後,到期末還需經過關聯交易處理、固定資產帳處理、手工收入確認(例如採用完工百分比法的專案會計)、對賬調整等一系列關帳動作,生成當期的財務報表,即所謂“記錄到報表(record-to-report)”的流程。這種業務和財務的自動化記賬,就是經典ERP的基本原理。

這種方式適合企業的業務模式較為標準、ERP系統本身的業務模組能夠覆蓋大多數業務作業,例如製造業、流通業、能源行業等,適合採用這種架構。

架構模式二:

在業務平臺方,開發出一個向財務系統“喂數”的平臺,即根據業務型別進行抽象,從業務交易中生成標準化的業務憑證;而另一方面在財務系統方,開發出一個“接數”的通用介面,根據會計核算規則生成相應的財務憑證,這個介面也稱為“會計引擎”,透過可配置的模版,可以接收各種型別的業務憑證。

這種方式適合業務型別複雜,不斷會有新業務型別產生,ERP系統本身的業務模組無法覆蓋部份業務作業的企業,例如電商、零售、物流、電信等行業。

架構模式三:

這種方式有個比較“厚”的業財轉換機制和系統。早期的國產財務軟體採用了一個“會計平臺”,來實現手工記賬的過程的數字化。

我在90年代做會計時,記賬方式就是把一項業務活動的若干原始憑證歸集攏,例如發票、出庫單或者收款單,手工填制一份封頁,把摘要資訊、若干條借貸分錄等在封頁上寫好,然後抄到對應科目的帳簿上。

而“會計平臺”大多是將手工帳的封頁變成了線上表單,做得強大的,可以配置出多種核算方式和核算規則,體現了記賬的“靈活性”——既能適應管理水平較低的企業,也可以用來滿足業財一體化要求較高的企業的需求。不過由於技術限制,早期這類財務軟體的資料庫表和介面表單是繫結的,和業務系統整合以及資料追溯的能力較差。

近年來隨著技術發展,有些新的解決方案採用大寬表、資料倉儲等技術來支援“會計平臺”,可以記錄更多的業務和財務資訊,提高核算效率的同時還滿足管理會計的需求,這種方式由於介於業務系統和總帳系統之間,經常被稱為“財務中臺”。這種架構適用於這樣一些場景:1,大型集團總部的財務系統,面對多個組織的業務系統,同時處理核算和合並等需求,2,管理比較薄弱或者業務多變的企業,業務系統的前端資料質量較差,需要由財務人員進行較多的資料加工,才能滿足核算要求。

企業在實施業財融合數字化時,應該根據自身業務情況、管控要求,選擇合適的架構策略。傳統ERP可能不能適應今天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而有些廠商一味強調靈活、創新、解耦,忽視業財融合本身的嚴謹性,也是不可取的。

來自 “ 陳果George ”, 原文作者:GEORGE陳果;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833hEUU9r6e6Lc3MydVbiA,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