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
兼論中美關係下的矽谷華人創業生態
編者按
本文作者,Alex Ren, 是過去三年矽谷中國投資熱潮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隨著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矽谷華人工程師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們該怎麼辦?現在創業還有希望嗎?需要考慮回國嗎?帶著這些問題,作者專訪了來矽谷訪問的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博士,希望深諳中美兩國創業生態的他能夠給在美國的華人工程師一些答案。同時,由於李開復的這些觀點,引發了作者對於華人在美國投資的歷史和最近格局變化的深度思考!詳細專訪內容請見文末連結。
世界格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30年前,也就是1988年,整個世界剛剛開啟了全球化的浪潮,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歐共體一體化檔案簽署,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立,全球人民都憧憬著一個美好的一體化家園,很多公司的名字裡面都選擇了“International”、”Global”等字眼。
而今天,2018年,在那波國際化浪潮過了整整30年之後,美國發起幾乎針對全球的貿易爭端,當然,首當其衝是中國!先是對6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後增加1000億美元,甚至威脅再增加2000億美元。
時間來到了2018年12月5日,我們在矽谷迎來了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博士的簽名售書活動。在等候活動開始的時候,猛然看到微信上鋪天蓋地的關於著名物理學家、投資人張首晟跳樓自殺的訊息,活動現場大廳的巨大螢幕上,依然在不斷迴圈地播放張演講的影片......這注定是一個多事之秋!
李開復的活動主要是關於其新書《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說實話,生活在矽谷的我,和其他很多華人一樣,儘量避免討論中美衝突的話題,也許是逃避吧,我們刻意地選擇相信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是很多人都認為,中美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李開復:在美華人工程師若創業,應首選回國!
其實對於李開復的瞭解,最早起始於20年前。1998年,我在大學校園裡見到意氣風發的開復老師,聆聽了他關於語音識別等方面的研究報告。當時他剛剛加盟微軟,懷著建立外資公司的第一個亞洲計算機研究機構的雄心,毅然搬到了北京。日後的微軟亞洲研究院,以及其後來建立的谷歌中國成為了計算機人才的搖籃,尤其是計算機視覺方向,目前的AI獨角獸們,很多創始人都來自這兩個機構。日後他創立的風險投資基金—創新工場,也投資了很多這兩個機構出來的創業者。
而我,後來成為矽谷的一家AI獵頭服務公司(TalentSeer.com)以及面向工程師內容平臺(Robin.ly)的創始人,每天接觸大量的工程師。我很想知道,世界格局的這些變化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我也很想知道,從當年他意氣風發地帶領這些國際科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到今天創立基金投資中國本土公司,並吸引優秀的工程師們回國創業,這中間到底是什麼樣的心路歷程。
專訪李開復就在史丹佛大學邊上的一個酒店裡面,一個曾經中國投資人絡繹不絕的地方,現在呢,一絲初冬的寒意侵襲著每一個急匆匆走向大廳的人,大廳裡面赫然放著一個巨大的蛋糕雕塑,上面有各大矽谷公司的logo,中間一行巨大的字—”Silicon Valley”,一個曾經吸引無數中國投資人蜂擁而來的字眼!
在熬了一夜讀完李開復的書之後,我做了很多筆記,順著這些筆記,我問到一個關鍵問題:“今天的很多在美國的工程師錯過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和AI創業的黃金10年,他們創業還能做什麼?您有什麼要和他們說什麼?", 他的嚴肅和認真讓我驚訝,只見他很大幅度地向前傾了一下身,頭幾乎都貼近了攝像頭,說:“這個問題我要好好回答!實際上,在最近看的美國華人工程師提交給我們的幾十個專案來說,很遺憾,沒有一個是靠譜和值得投資的!”
這個答案讓我有些震驚,我想到也許很多人不瞭解中國市場,但是還是很自豪矽谷所培養出來的產品觀念的!
他接著說:“今天中國的創業者已經非常厲害了。我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把矽谷的一個創業者,也不是說華人,就是說矽谷的一個頂級創業者和一箇中國的頂級創業者放在火星——假如火星上有生命——讓他們來競爭的話,我敢打賭,幾乎一定是中國的創業者會勝出。可能美國唯一的機會就是正好碰到了賈伯斯。我在中國工作了這麼長一段時間,真的深深的體會到了我們投的各個專案,比如說VIPKID,Face++等等這些專案,它們的創業者在超級快速的成長,接地氣。這個方面在美國的華人千萬不要低估,認為我們是海歸,認為我們在這邊讀了博士,工作過,所以更出色。我自己也是在這裡工作過的,如果把年輕的我送回去,也是死路一條。所以我給你們的建議是什麼呢?如果要創業,應該首選回國創業!”
中美創業生態的差異:Mission-driven VS Market-driven
回國創業又是何談容易,正如李開復講的,中美雖然創業氛圍比較類似,但是在實際的創業模式上天差地別,美國由於高科技發展比較悠久,基礎比較好,新創立的公司基本是都是瞄準某個大的問題而去的,因此更多的是Mission-driven(使命驅動)的模式,而反觀中國,大範圍的高科技創業也就是最近十多年的歷史,而市場又有很多空白,因此很多公司奔著市場而去,管他三七二十一,市場需要就做,因此更多的是Market-driven(市場驅動)的模式。
我和很多創業者聊過,對於回國創業,他們普遍的看法是:國內的技術比較低端, 心態比較急躁,節奏又很快,所以很不適應。我認為這個很正常,如果有很好的機會賺快錢,自然就鼓勵初創公司先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再回過頭來打磨技術。但是就長遠來講,也助長了投機心態,抹殺了很多有耐心、有機會、想要顛覆世界的創業公司,對整個生態的建立不利。而一旦市場有一個顛覆性變革(paradigm change)出現,中國現在普遍存在的市場性公司就可能不能夠適應這種變革,就這個問題,我問了李開復,他是這麼回答的:“或者美國再出現一個賈伯斯——這個也完全有可能。或許會對paradigm change 產生影響。否則中美的模式不一定誰更有優勢。我認為美國的模式會讓人更充滿理想和追逐夢想,會使人希望用技術槓桿撬動世界。如果出現一個非常顛覆型的人物或者一種技術,賈伯斯也好,發明深度學習也罷,都會成為美國以後繼續領先行業,領跑全世界的籌碼。但是到底什麼時候還會再出現一個賈伯斯或者深度學習的顛覆者是誰,很難預測。“
對於中國的創業模式,他認為:“反觀中國,創業的結果相對可以預測。大家都是關注市場,關注商機,在相關領域裡面打造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商業模式。我認為這種商業模式非常值得交給各種商學院進行研究。我相信中國的模式在美國具有同等的研究價值:雖然感覺上沒有美國模式那麼優雅,也沒有那麼強的技術性,不會瞬間震撼到受眾;但中國的模式,實際上是用細節的打磨,用海量的錢和資源去創造出一個非常強大的競爭壁壘,強大到競爭對手沒有辦法抄襲。這是為了順應環境做出的模式。換句話說,當週圍的公司都可能會抄襲創新者的產品或者功能時,如果要擊敗對手,就需要有更充足的資金,隨後用資本打造出一個強大的准入壁壘。這個壁壘會成功地保障競爭對手無法模仿複製已經成功的商業模型。“
接著他用美團的例子來舉例說明:“美團,能夠做到降低每個季度的成本,即使只有幾分錢,但日積月累的結果是保障最後配送到家的服務價格只有五元。這個時候,如果競爭對手去做一個五元的配送,就會是一個傷神、耗費勞力又佔用資金的行為。如果一個創業者,要融50億美金去打敗美團,需要組建一個60萬人的送貨團隊,VC考慮到資金收益不會投資,所以美團相對安全。或者像滴滴,它在一定程度實現了隱形優勢後,就會投資進入租車,保險,或者是加油,修理車行業,形成一條龍式的服務。一旦做過滴滴的司機,就不敢再去美團,因為如果去,滴滴會把你開除,你會喪失所有相關福利。所以中國是用更多的謀略,加上更高的壁壘,做出非常難複製而且是用血汗打造出一個厚厚的城牆,讓競爭對手無法進入。“
針對現在網際網路和AI時代中國創業的特點,他講到:“其實整個網際網路和AI都是一個壟斷者的遊戲。大家對壟斷本身有一些異議,擔心壟斷會降低創新。但網際網路的本質就是隻有壟斷者才能獲得最巨大的優勢。網際網路的邊際成本幾乎是零,從100萬人的網站擴充套件到1000萬人或者一億人的網站,成本並不會增加多少,但這些人的彙集卻可以創造出大量的財富。AI出現以後,人越多,資料量越大,AI也隨之變得更完善,其實就是強者愈強的效果。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打造出別人不能複製的產品和非常高的壁壘,從而實現壓倒性甚至壟斷性優勢的商業模式——其實還不僅僅是一種模式或者說一種單一的商業打法,美團,滴滴,淘寶打法其實都各不相同。這一套東西美國人很難看清。所以我認為如果在美國的工程師,或者產品經理想回國創業,需要換一個思路。美國的這一套方法在中國行不通,美國工程師想回國創業要重新思考才能成功。”
他從創業模式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商業模式的不同三個維度分析了在美國華人工程師如果回國創業所面對的挑戰,我認為很有啟發!不得不說,對於矽谷的華人工程師來說,已經沒有2015年那種中國來的投資人遍地撒錢的好日子了,如果有心要創業,這段時間會是煎熬的,而今後的日子更加煎熬。自從中美關係緊張以來,矽谷的華人投資者越來越不活躍,要麼資金短缺,要麼對未來不看好而撤回中國。最近我問了很多國內的投資人,他們都表示,已經很久不去矽谷了,下次什麼時候去?還沒計劃!那些曾經每一個華人都想做跨境投資的場景,已然就是昨天一樣,如今呢?我知道有好幾家投資公司被點名,而還有幾家在出租自己的辦公室,或者遣散員工。
從創業資本環境變化來看,留在矽谷創業成功的機率也越來越低,也許連第一輪融資都融不到,何談成功!
矽谷華人投資:黃金三年的結束
我個人在矽谷經歷了過去三年的移動網際網路和AI創業大潮。2014年到2015年,到處瘋傳的故事是某幾位國內的土豪投資人,一下飛機馬上籤term-sheet,專案評審會上第一次見面就馬上寫支票,包括參加某個只有我一個華人的投資人聚會,但是”China”不停地在演講者口中被提及,為什麼?因為這些投資人的LP(Limited Partner, 有限合夥人,即風險投資基金的出資人)中大多數有中國投資人。中國投資幾乎無處不在,瘋狂、盲目以及肆無忌憚!
2010-2018 中國投資美國的規模變化
這些投資人大多忽略了中美市場的巨大差異,以至於1-2年之後,我問起這些當初瘋狂的投資人,他們幾乎都對他們在美國的投資比較失望。忽視本地化、不瞭解本地市場的投資自然會血本無歸!
而這些失敗,其實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沒有任何關係,在我看來,不投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投資自己不熟悉的市場,不投資自己看不懂的模式,這些是基本常識!
失去了很多盲目資本的追捧,矽谷的華人創業者們瞬間斷了炊!很多公司關門、裁人、縮減運營,儼然在過冬,融資的訊息滿天飛。
歸國與否:寒冬和低“谷”的考驗
但是在我看來,越是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應該越是貪婪!也許這個時候才是華人創業者們崛起的時候,很多偉大的公司在經濟低谷甚至危機的時候成立,他們能夠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是因為他們本身夠強,能夠融入本土市場,能夠被本地投資圈所認可,而那些追逐風口、盲目擴張、本身不能夠提供真正價值的公司,一旦有風吹草動,則是倒下的第一批烈士。
我的觀點是,我們應該暫時忽略外界和宏觀因素,低頭想想,到底自己能夠提供什麼價值?到底自己的競爭力是不是夠強?不管是面對中國市場,還是美國市場,都應該找到自己的“掃地僧”功夫!什麼是“掃地僧”功夫?就是自己和市場上以後的玩家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你一旦出招,別人馬上趴下!即使你告訴別人怎麼修煉,他們也做不到!如此這般,經濟危機也打不倒你!如果自己找不到這般功夫,那就請好好修煉!
與其糾結於回國創業與否,還不如想想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創業,適合在哪裡創業以及創業的資本是什麼。
對於那些正在考慮是否加盟中國初創公司的朋友而言,一方面糾結於中美貿易帶來的恐慌,一方面又羨慕國內同學朋友這幾年創業大發展帶來的機遇和財富,歸根結底,還是在於自身的需求和目標,安逸的生活和冒險帶來的可能巨大回報,像魚和熊掌一樣,從來都不可兼得!
當矽谷的神話一遍遍在中國傳遞的時候,很多國人猛然發現,矽谷也就是那樣,並沒有想象中的神秘和偉大。但是對於矽谷來講,她的偉大並不是因為給每一個人帶來多少財富,而是,那種根深蒂固的改變世界的使命感和越挫越勇的精神,是賺多少錢都換不來的財富!這些才是在幾乎長達百年的高科技發展歷史上,從半導體、計算機、軟體、網際網路、大資料乃至人工智慧時代,使得矽谷一直引領風騷的精神!
當我再一次讀到我選擇的題目“進退維谷”的時候,我猛然悟到,不管是進還是退,不管是改變美國還是改變中國,不管是“使命驅動”還是“市場驅動”,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如何面對低“谷”,能否在“資本寒冬”的時候發現和實現自我價值,才真正考驗我們的精神和決心!